端氏县
端氏县,中国古县名,先秦地名。
其地不见于春秋。战国初属赵,后属韩。据《史记·赵世家》,前359年,赵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于此[1]。前349年,赵又夺晋君端氏地[2]。后不知何时,地入于韩。故《战国策·赵策一》冷向谓强国曰:“韩欲有宜阳,必以路、涉、端氏贿赵”[3]。战国端氏邑为《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属县端氏之前身,端氏故城在今山西省泌水县东45里[4]。
西汉时,析获泽置端氏县,范围大致为今晋城市沁水县西北,西汉故治在今山西沁水县郑庄镇河头村(西城村)[5][6],隶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端氏县县治由今郑庄镇西城村移到了现端氏镇。[5][6]
沿革
- 春秋,属晋,赵魏韩三家分晋,徙晋君于端氏邑。
- 战国,属韩。
- 秦代,属河东郡获泽县。
- 西汉,析获泽置端氏县,属河东郡。
- 东汉,改端氏侯国,属河东郡。
- 三国,复端氏县,隶平阳郡。
- 东晋,端氏县,始隶建兴郡。
- 北魏,太和二十(496年),端氏县隶建州安平郡,并在今城西另设东永安,西河、高延三县,隶属建州泰宁郡。
-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西河、高延并入东永安县,东永安改为永宁县,和端氏县同属建州安平郡。
-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改建州为泽州,省安平郡入泽州,端氏和永宁县改属泽州。
- 隋朝,大业三年(607年),泽州改称长平郡,改永宁县为沁水县,和端氏同隶长平郡。
- 隋朝,义宁二年(617年),长平郡复改泽州,端氏和沁水县,隶泽州。
- 唐代,天保七年(557年),泽州改为高平郡。端氏及沁水二县,隶高平郡。
- 唐代,乾元初年(758年),高平郡复称泽州,端氏及沁水二县,隶泽州。
- 宋代,仍称泽州,或高平郡,端氏、沁水二县属之。
- 金代,天会五年(1127年),端氏、沁水,隶南泽州。
- 金代,元光二年(1223年),端氏、沁水,隶忠昌军节度。
- 元朝,至元三年(1266年),端氏并入沁水县,属泽州司侯司,隶中书省晋宁路。
参考资料
- ^ 《史记·赵世家》: 成侯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
- ^ 《史记·赵世家》:肃侯元年,“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肃侯元年,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
- ^ 《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22页。
- ^ 后晓荣:《战国政区地理》,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58页。
- ^ 5.0 5.1 侯晋林; 续文琴. 沁水百科全书.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08: 534–535. ISBN 978-7-203-06504-3.
- ^ 6.0 6.1 李书吉; 王维平. 明代晋城史略. 太原: 三晋出版社. 2018.12: 45–46. ISBN 978-7-5457-1783-9.
- 清朱樟,《泽州府志》卷二.历代建置表
- 明傅淑训,《泽州志》卷二.沿革志.120页:“永安二年,罢建兴郡,置建州,治高都城,领郡四,高都,长平(治泫氏),安平(治端氏),泰宁(一名广宁,治沁水)。高都郡领县二高都、阳阿。长平郡领县二泫氏、高平(析泫氏置)。安平郡领县二端氏、获泽。泰宁郡领县四东永安、西河、西获泽、高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