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尼昂
夏尔.奥吉耶·德·巴茨·德·卡斯泰尔莫尔,达达尼昂伯爵 (法语:Charles Ogier de Batz de Castelmore, Comte d'Artagnan 法语发音:[ʃaʁl oʒje də bats də kastɛlmɔʁ kɔ̃t daʁtaɲɑ̃],约1611年—1673年6月25日),又译达尔达尼央,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火枪队队长,死于法荷战争的马斯特里赫特之围。
夏尔·奥吉耶·德·巴茨·德·卡斯泰尔摩尔·达达尼昂 | |
---|---|
出生 | 约 1611 法兰西王国吕皮亚克 |
逝世 | 1673年(61—62岁) 荷兰共和国马斯特里赫特 |
效命 | 法兰西王国 |
军种 | 法国军队 |
服役年份 | 1632–1673 |
军衔 | 队长 |
部队 | 法国卫兵 |
统率 | 火枪队 里尔总督 |
参与战争 | 法荷战争 |
法国画家加蒂安·德·库尔蒂·德·桑德拉将其生平小说化。大仲马据此基础以《达达尼昂浪漫三部曲》在创作比赛中获得了冠军,其中的《三个火枪手》最为知名。在《达达尼昂浪漫三部曲》中,他作为主人公登场,并因此而闻名于世。此后又由此衍生出许多萤幕形象,不过这与达达尼昂伯爵的真实历史形象相差甚远。
生平
达达尼昂出生于法国西南部的吕皮亚克附近,父亲贝特朗·德·巴茨(Bertrand de Batz)是一位贵族商人。夏尔·德·巴茨于1630年代来到巴黎,使用母亲的显赫姓氏孟德斯鸠,取名弗朗索瓦·德·孟德斯鸠·达达尼昂(Françoise de Montesquiou d'Artagnan)。1632年,透过舅舅达达尼昂伯爵亨利·德·孟德斯鸠(Henri de Montesquiou)的关系进入火枪队,而亨利正是法国元帅皮埃尔·德·孟德斯鸠的父亲。另一种说法说他可能是透过亨利的朋友特雷维尔先生(即特鲁瓦维尔伯爵让-阿尔芒·迪佩雷)的影响而进火枪队的。[1]达达尼昂于1630年代中期加入火枪队,效命于德埃萨尔队长(Compagnie des Essarts)麾下。1640年代初期,火枪队参加了阿拉斯、利斯河畔艾尔、拉巴塞、巴波姆、科利乌尔、佩皮尼昂等城的包围战,达尔达尼央本人是否参战不详,但可能参加了其中几场战役。[2]他寻求了儒勒·马扎然作为保护伞,马扎然于1643年起担任首相。1646年火枪队解散,达达尼昂仍继续为其保护者马扎然效命。
第一次投石党之乱后他成为马扎然身边的间谍。由于达达尼昂在这段时期的忠诚,路易十四在许多秘密和微妙的处境下非常信任他。1651年马扎然流亡时,达达尼昂追随在身边,受到贵族的敌视。1652年被提拔为法国军队的中尉,1654年参加斯特奈战役,后又参加朗德勒西和圣吉兰的围攻,1655年提拔为上尉。1658年,在新改革后的火枪队中任少尉。虽然军阶降低,但火枪队远远比军队受人尊敬,实质上是被提拔。
达达尼昂后来因为参加对尼古拉斯·富凯的逮捕而知名。1667年成为火枪队的captain-lieutenant,成为这个国王卫队的队长。1667年被任命为里尔总督,但他是个不受欢迎的总督,并渴望回到战场上。法荷战争爆发后,他的渴望得以实现。1673年6月25日,在马斯特里赫特之围中,被火枪击中喉咙而阵亡。法国历史学家Odile Bordaz相信他的尸体埋葬在荷兰Wolder的圣彼得和保罗教堂中。[3]
大仲马笔下的达达尼昂
法国小说家库蒂兹以真实人物夏尔·达尔达尼央的生平撰写了小说《国王陛下的第一火枪队副队长达尔达尼央先生回忆录》。大仲马在此基础上对其在内容和艺术上进行了大量的扩充,最后改写成为他的钜作之一:达尔达尼央浪漫三部曲(《三个火枪手》,《二十年后》,《布拉热洛纳子爵》)。整部作品涵盖了达尔达尼央从一个加斯科涅的贵族子弟开始到在马斯特里赫特作为法国元帅死亡的整个人生。虽然大仲马知道库蒂兹的版本含有大量虚构成分,但为了让自己的小说显得更加真实,他在《三个火枪手》的前言中肯定了这个版本的真实性。
达尔达尼央一开始是个头脑发热的年轻人,不仅想和罗什福尔特伯爵决斗,甚至于打算在一场决斗中和三位火枪手阿多斯、阿拉密斯和波尔多斯对决。在一同战胜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卫兵后,他与三个火枪手结成了莫逆之交。而后的一系列冒险使他成为了黎塞留的敌人。后来他甚至保住了当时的王后奥地利的安妮的名誉,在《三个火枪手》的最后,他英勇的表现让黎塞留深受感动,并任命他为“国王陛下的第一火枪队”副队长。[4]
由于被王后遗忘,达尔达尼央在此后的二十年一直怀才不遇,直到二十年后法国第一次投石党运动爆发。在偶然的机会下,他和老朋友罗什福尔特见了面,并在罗什福尔特的推荐下,从新为王太后和红衣主教马萨林所赏识。和原来的好友相聚,才发现大家已站在不同的阵营,成为了敌人。在阿多斯激昂的演说下,决定无论处在什么情况下,都以友情和正义为先。在巴黎投石党运动的高潮中,他仅靠一辆马车,成功的将王太后、年幼的路易十四和红衣主教马萨林顺利地送出巴黎。在英国为了帮助阿多斯,毅然放弃自己的任务,为了拯救查理一世[需要消歧义],和共同的敌人摩尔东特斗争。回到法国之后,在被红衣主教马萨林软禁的情况下,不仅依靠自己的才智和波尔多斯的帮助顺利逃脱,并且反将一军,将马萨林绑架,顺利营救了阿多斯和阿尔密斯,并最终获得了国王第一火枪队队长的职位。[5]
时间又推移了十年,由于马萨林的出尔反尔,收回了火枪队队长的职位,让达尔达尼央再次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在马萨林弥留之际,成年的路易十四再次想起了他,但这次达尔达尼央没有向路易十四推荐自己,反而决定暂时离开法国宫廷这个是非之地。他灵活的大脑中又策划了更大的计划。他出发到英格兰,成功的绑架了蒙克将军,而且还巧遇了前来帮助查理二世取回皇室财产的阿多斯。在阿多斯和达尔达尼央的帮助下,查理二世重登皇位,并封阿多斯为英国皇家爵士并用重金向达尔达尼央赎回了蒙克。二人成为特使送查理二世的妹妹回法国,完成其和路易十四的弟弟安茹公爵联姻。达尔达尼央也重返路易十四的身边成为他的心腹。
后来达尔达尼央更成为路易十四的密探,探听到阿尔密斯和波尔多斯为了财政大臣尼古拉斯·富凯而策划的阴谋,并冲入巴士底狱救出被当成铁面人的路易十四。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波尔多斯在逃亡中不幸去世,阿尔密斯出奔西班牙,拉乌尔(布拉热洛纳子爵)由于爱人为路易十四所夺而献身战场,阿多斯在拉乌尔和波尔多斯之死的双重打击下重病而亡。时间又推移了四年,在马斯特里赫特的战场上,达尔达尼央终于得到了法国元帅的权杖,但就在这一刻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爆炸,结束了他传奇而英勇的一生。[6]
生平一览
电影和电视
曾经出演过达达尼昂的演员有
- Aimé Simon-Girard,《三个火枪手》(1921年)
- 范朋克,《三个火枪手》(1921年)和 《铁面人》(1929年)
- 沃尔特·艾贝尔,《三个火枪手》 (1935年)
- 唐·阿米契,《三个火枪手》(1939年)
- 华伦·威廉,《铁面人》 (1939年)
- 金·凯利,《三个火枪手》(1948年)
- 劳伦斯·佩恩,《三个火枪手》(电视连续剧,1954年)
- 马克西米利安·谢尔,《三个火枪手》(电视剧场版,1960)
- 让·马莱,《Le Masque de fer》 (法国版《铁面人》,1962年)
- Gerard Barrais,《Les Trois Mousquetaires》(法国,1963年)
- 杰里米·布雷特,《三个火枪手》(电视连续剧,1966年)
- Kenneth Welsh,《三个火枪手》 (加拿大电视剧场版,1969年)
- Sancho Gracia,《Los Tres Mosqueteros》(电视连续剧,1971年)
- 麦可·约克,《三个火枪手》(1973年)、《生死剑侠》(1974年)、《三剑客归来》(1989年)和《骑士俏佳人》(2003年)
- 米哈伊尔·博亚尔斯基,《达达尼昂和三个火枪手》(1978年)及其后续作品(1992年、1993年、2009年)
- Louis Jourdan, 《铁面人》(电视剧场版,1977年)
- 柯纳·王尔德,《烽火血泪美人恩》(或译《历劫山河》,1979年)
- 克里斯·奥唐纳, 《三个火枪手》(1993年)
- 菲利浦·诺瓦雷,《豪情玫瑰》 (或译《剑客之女》,1994年)
- 丹尼斯·海登, 《铁面人》(1998年的首个版本)
- 盖布瑞·拜恩, 《铁面人》(1998年的另一个版本)
- 贾斯汀·钱柏斯,《三个火枪手》(2001年)
- 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三个火枪手》(2004年)
- 查尔斯·沙恩纳希,《Young Blades》(电视连续剧,2005年)
- 罗根·勒曼,《三个火枪手》(2011年)
- 郑容和,《三剑客》(2014年)
补充
- 2009年动画电影《芭比公主三个火枪手》以达泰安伯爵的故事为背景,更以女主角Corinne为成为剑客,提及其父亲达泰安的介绍信作为致敬。
参考文献
- ^ France – Land of the_Musketeers – Dominique's Villa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4).
- ^ The Real D’Artagnan. 30 December 2016 [2018-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 ^ The Times. En garde! Historian claims to have found d’Artagnan. November 2008 [19 April 2010].
- ^ 大仲马, 1844,《三个火枪手》 1994年大连外国语学院王学文翻译版
- ^ 大仲马, 1845,《二十年后》
- ^ 大仲马, 1850,《布拉热洛纳子爵》
外部链接
- D'Artagnan's death at the 1673 siege of Maastricht, an article by Hennie Reuvers in Crossroads web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