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田福地

臺灣竹北道卡斯族竹塹社七姓公祠堂

24°50′31″N 120°59′51″E / 24.841987°N 120.997580°E / 24.841987; 120.997580

竹北采田福地
采田宫、竹堑社公馆
采田福地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新竹县竹北市新国里中正西路219巷38号
建成时间 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官方名称采田福地
类型登录等级:县定古迹
登录种类:祠堂
详细登录资料

采田福地,位于台湾新竹县竹北市新国里,是道卡斯族竹堑社七姓公后裔供奉其祖先福德正神的厅堂,列为县定古迹

沿革

雍正十一年(1733年),同知徐治民令原居住在今新竹都城隍庙一带的竹堑社民迁移到湳子旧社[1]。乾隆十四年(1749年)头前溪水患迫使社民再次迁移到竹北新社[2]。依《新竹厅志》记载,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台湾知府觉罗四明命他们剃发蓄辫、改穿满服,并赐金、潘、廖、卫、三、黎、钱这七汉姓[3]

乾隆二十五(1760年),竹堑社建立称为“竹堑社七姓化番公馆”的公厅[4]。嘉庆二年(1797年)建祠堂后,明订以其祖遗田业口粮大租谷之收入,作为基本财产[2]。光绪四年(1878年)公馆重建时,族人将“番”拆成“采田”,并沿用汉人对土地公庙的“福地”称呼,命名“采田福地”,又称“采田宫”[4]。该年,竹堑社番生员廖琼林写“采田福地碑”陈述七姓化番的由来[5][6]

1902年左右日本政府废除大租制,因此经济地位始衰落[1]

战后原属于新社村[7],划分为新社、新国两里时此祠划在新国里[8]。今址在竹北市中正西路219巷38号[9]

1987年修建屋顶漏水问题[7]。2006年7月25日,县文化局依据竹县文化资产审议委员会决议,公告竹北采田福地为县定古迹[10]。次月10日,悬缺五年的管理员由从事营造的钱飞椿接手,协调两旁违建待拆事宜,以便维修[11]。县府向文建会争取1千2百多万经费后,2007年展开修复工程[5][6]。2008年12月4日,举行登龛安座[12]

建筑

建筑无一般祠堂惯见的剪黏。屋脊以几许牡丹花的剪黏作装饰,作工简朴。格扇门上顶堵部分以花中四君子及莲花、牡丹等彩绘。水车堵部分中间写着“采田福地”,下有两方门印、篆字书写“常青”、“文光”,两旁绘有“麒麟献瑞”、“玉狮呈祥”。出檐为简单的关刀拱。两扇条窗上分别写着“集福”、“迎祥”。[13]

外面画有钱、卫、廖、三、潘、黎、金等七个由乾隆赐姓氏的同心圆[2]。大门口联曰:“何莫由斯长食邑,谁能舍此固封疆”,正厅上联曰:“新雨随二十四番花风初至,社仓积三千万石米价常平”等[14]。挂在宗祠上的三块木板接起来的“义勇可嘉”匾是仿制品[15]。真品在1935年始政四十周年记念台湾博览会时,被台湾总督府博物馆借走,从此未还[2]

神龛刻有“蕃釐保障”[4]。除文武判在土地公旁外,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在土地公左边,七姓公牌位则在土地公右边,根据林衡道的说法这种现象是有清代独特风俗,当时认为只有做过官去世后才能供在祠堂正中,否则宁可把大位让给土地公,有着鼓励子孙读书仕进之用意[13]

祭祀

原先有七姓族人共祭,后来新竹赤土崎二重埔民变,金、黎两姓族人在征伐时绝房[16]

光绪中叶,竹堑社除了春秋两祭,又增加农历二月初二土地公生、十二月十六日尾牙,清明祭祖及中元普渡此四祭典[2]。过去农历七月十七日来此祭祖后,会举行折返赛跑,最先回到采田福地者可以获得奖赏[5][6]。日治时期大致沿袭清制,战后每年祭祀五次,除三月十六日和十一月十六日的春秋两祭是竹堑社传统祭祀,其余三回祭典及中元普渡,均为汉人年节祭日[2]

此外,新国里里长吴茂雄表示当地曾挖出一堆尺寸大于汉人的遗骨,后集中祭祀,今为廖茶先生妈庙[17]

参考

  1. ^ 1.0 1.1 潘国正. 竹塹音譯最早定居原住民社名. 《中国时报》. 1999-08-03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2.5 彭新茹. 采田福地 竹塹平埔族祖祠. 《中华日报》. 2015-03-02 [2019-11-04] (中文(台湾)). 
  3. ^ 潘国正. 采田福地 祭祖熱滾滾. 《中国时报》. 2005-08-22 (中文(台湾)). 
  4. ^ 4.0 4.1 4.2 贾宝楠. 《台灣真奇廟》采田福地 平埔道卡斯族祠堂 全台少數僅存的原住民祠堂 從名稱可看出漢化痕跡 列為竹縣古蹟 提供學術研究. 《联合报》. 2008-09-15 (中文(台湾)). 
  5. ^ 5.0 5.1 5.2 陈思豪. 竹縣三級古蹟采田福地修復工程啟動. 《自立晚报》. 2007-04-09 [2019-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6) (中文(台湾)). 
  6. ^ 6.0 6.1 6.2 罗浚滨. 原民祠堂「采田福地」 動工整建. 《中国时报》. 2007-04-10 (中文(台湾)). 
  7. ^ 7.0 7.1 修建采田福地 縣府未准 接收鄭氏家廟 保存古蹟. 《民生报》. 1987-10-27 (中文(台湾)). 
  8. ^ 毛炽伦. 采田福地見證平埔族漢化 歷史三級古蹟供奉原住民頭目 曾義助清軍平定民亂. 《中国时报》. 1996-07-24 (中文(台湾)). 
  9. ^ 罗际鸿. 文藝季活動今開幕. 《中国时报》. 1996-06-16 (中文(台湾)). 
  10. ^ 《城鄉小調》縣內古蹟指定公告15處. 《中国时报》. 2006-07-26 (中文(台湾)). 
  11. ^ 潘国正. 平埔族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 錢飛椿接管. 《中国时报》. 2006-08-11 (中文(台湾)). 
  12. ^ 廖雪茹. 道卡斯竹塹社 要求正名. 《自由时报》. 2008-12-05 [2019-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4) (中文(台湾)). 
  13. ^ 13.0 13.1 胡秀妁. 采田福地 全台唯一平埔祠堂. 《联合报》. 1999-09-17 (中文(台湾)). 
  14. ^ 毅振. 綠島紅塵「番仔祠堂」全台「別無分號」. 《联合报》. 1998-01-21 (中文(台湾)). 
  15. ^ 罗际鸿. 采田福地聖旨匾不是真品 原木匾被日人騙去展覽送回贗品充數. 《中国时报》. 1996-06-18 (中文(台湾)). 
  16. ^ 廖雪茹. 采田福地七姓公 27日轉堂合火. 《自由时报》. 2009-09-25 [2019-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4) (中文(台湾)). 
  17. ^ 毛炽伦. 「先生媽」治病小廟多神話. 《中国时报》. 1999-11-11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