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两湖会馆

36°04′01.9″N 120°19′55″E / 36.067194°N 120.33194°E / 36.067194; 120.33194

青岛两湖会馆旧址
两湖会馆旧址,2019年12月
市南区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大学路54号
编号第一批,序号3
认定时间2009年7月27日

青岛两湖会馆旧址是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大学路54号的一座会馆建筑,建于1933年,设计师为王枚生,现为大学路小学教学楼,2009年列入市南区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两湖会馆奠基石

直至1922年,青岛的史籍中尚无有关两省旅青同乡组织的记录,湖南、湖北同乡会可能是1922年之后相继建立的。1933年12月版《青岛指南》记载,两省的同乡会于1932年冬提议合并,改组为两湖同乡会,时任青岛市市长沈鸿烈湖北天门人)任董事长,刘君曼(湖南湘阴人)、向宗鼎任执年董事,会址在濮县路五号[1][2]。1933年9月,位于大学路的两湖会馆奠基,设计者为建筑师王枚生,建筑商为协顺兴营造厂[3][4]

民国时期青岛的湘鄂两省籍人士中参与政治、文教者较多,经商者相对较少,除市长沈鸿烈外,市教育局局长雷法章湖北汉川[3]。1945年后两湖会馆恢复活动,并于1947年相继完成了征求会员、召开全体大会进行选举、召开同乡联谊会等一系列工作,推举李宗理(后曾任青岛市立法委员)等27人为理事。同年6月的《青岛市政府职员录》记载,市政府秘书处、民政局、财政局、教育局、社会局、卫生局、教育局、工务局中有大量湖南湖北籍公务员任职,两湖会馆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两湖会馆有记录的最后一次活动为1948年欢宴乡耆刘承烈,市长李先良出席[2]

两湖会馆曾附设小学,主要招收湘鄂两省籍人士子女[1]。1947年,教育人士吴秉衡在此创办慈幼院。1949年,两湖会馆小学与慈幼院合并为私立向民小学。1952年,向民小学与山东大学附属小学合并为青岛大学路小学[2][4],以原两湖会馆馆址为校舍,直至今日。2000年,两湖会馆旧址列入青岛市第一批历史优秀建筑名单[5]。2009年7月27日列入第一批市南区文物保护单位[6]

建筑特色

 
两湖会馆设计图

两湖会馆馆址位于大学路掖县路路口西北,周边多为独栋住宅,其东侧邻近国立山东大学校址(原俾斯麦兵营,现中国海洋大学鱼山路校区),环境幽静。建筑正立面朝东南,面向大学路,与两条马路各相距约10米。主体建筑由前楼和会堂组成,面积777.9平方米,总高10.2米,以花岗岩砌成基座,前楼正门下有四级踏步,与院门之间有八级台阶。建筑正立面纵向划分为五段,中间三段为敞廊,檐口为城垛式女儿墙,中央起曲线山墙。正门旁边的基座上嵌有奠基石,其铭文为沈鸿烈所题。前楼平面呈长方形,高两层,顶层设四坡屋顶,内部地板房梁等为白松木制,房间多为办公室,其后方的会堂可容纳约400余座位[3][7],山墙下原有“两湖会馆”牌匾,门楣上有“楚天在望”牌匾。门楣石制牌匾上现为“青岛大学路小学”字样,为书法家蔡省庐所题写[7]

参考资料

  1. ^ 1.0 1.1 孙欣. 青岛最早的街道 隐匿的两湖会馆. 青岛日报 青报网. 2014-03-27 [201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2. ^ 2.0 2.1 2.2 李明. 青岛山往事之“楚天在望”. 2017-04-26 [201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3. ^ 3.0 3.1 3.2 金山. 《青岛近代建筑 1922-1937》.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608-6665-9. 
  4. ^ 4.0 4.1 王雷. 幽雅庭院 书香安然——大学路. 2014-03-27 [201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5. ^ 青岛市规划局 青岛市文化局. 关于公布青岛市第二批历史优秀建筑的通知(青规字〔2006〕72号). 青岛政务网. 2006-05-20 [2024-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6). 
  6. ^ 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 关于公布市南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青岛市市南区政务网. 2009-07-27. 
  7. ^ 7.0 7.1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 青岛市建设委员会 (编). 《青岛优秀建筑志》.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43625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