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
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英语:Hong Kong Museum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nd Coastal Defence),旧称香港海防博物馆(英语: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位于香港东区筲箕湾东喜道175至177号,全馆面积约34,200平方米,是香港历史博物馆分馆之一,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是由超过一百年历史的旧鲤鱼门炮台改建而成。该博物馆于2024年9月3日更名为“抗战及海防博物馆”。
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 Hong Kong Museum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nd Coastal Defence | |
---|---|
成立 | 2000年8月31日 |
地址 | 香港香港岛东区筲箕湾东喜道175至177号 |
坐标 | 22°16′54″N 114°14′09″E / 22.28168°N 114.23580°E |
类型 | 军事博物馆 |
网站 | 香港海防博物馆官方网址 |
地图 | |
历史
兴建计划
鲤鱼门地区控制维多利亚港东面入口,位居要冲。英军早于1844年便在水道南岸的西湾地区(即现在的柴湾)修筑兵营,但当时的柴湾仍是未开垦的山区林地,英军又不适应香港夏季炎热潮湿的气候,所以很多兵员患病,亦曾经爆发疫症导致不少人员病死,该兵营遂被弃置。在其后的四十年间,英军虽曾多次计划在鲤鱼门兴建炮台加强对维多利亚港的防卫,但都迟迟未有落实执行。直至1885年,由于法国及俄罗斯在东亚地区大举扩张势力,为防御两国对香港的威胁,英军于是落实在鲤鱼门水道南面的岬角修筑鲤鱼门炮台,以及保护炮台的碉堡及营房,使鲤鱼门的防卫设施成为防卫香港岛东部的要塞。
建筑工程
建筑在岬角顶部的堡垒是整个炮台防卫体系的核心[2],由英国皇家工程兵设计和建造。堡垒主要以明挖方式兴建,首先从鲤鱼门岬角的最高点挖走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泥土,然后以钢筋水泥建造18个地下室,辟作士兵营房、弹药库、炮弹装配室及煤仓等设施,再将泥土填回令堡垒完全隐闭起来。
堡垒的中央设有露天广场,供士兵集散之用,堡垒四周建有防守用的壕沟。堡垒内配备两门“隐没式”6吋口径后装海岸炮,这款火炮每次发射后,炮架可将炮身收回地下室供人员装弹。在堡垒以下的山腰,朝向鲤鱼门海岸的北面,由东至西筑有中央炮台及西炮台,并建有地下弹药库和炮弹装配室供各炮位使用,附近亦建有防卫用的碉堡,各项设施均有地下通道互相连接。堡垒、中央炮台及西炮台的建筑工程于1887完成。英军其后在山脚,位处鲤鱼门岸边的岬角修筑渡口炮台,防范小型船舰及快艇对炮台展开突击,或者突破炮台对鲤鱼门的封锁。1890年,英军更在岬角海边建成布伦南鱼雷发射站,使这座要塞配备有当时世界上最具威力的水下武器。
在鲤鱼门炮台及堡垒完工后,英军又在附近修筑西湾炮台及白沙湾炮台,并且持续在堡垒南面的西湾山土地兴建多项设施至1939年,这些设施包括营房、操练场、已婚人员宿舍、行政大楼及教堂等[2],将该处扩建为设施完善的鲤鱼门军营。不过直至1930年代,香港都未有遭遇外国军事入侵,在鲤鱼门设置的武器设施也未有机会被动用,而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及香港防卫计划的转变,新建或经改进的防卫设施如赤柱炮台及摩星岭要塞等亦陆续落成,鲤鱼门炮台对香港海防的重要性已有所减退,但鲤鱼门军营仍是英军当时在香港岛东部的重要驻地。
二战炮火
在1941年12月8日,日军从深圳越过边界入侵香港,九龙于12月12日被日军攻占后,在香港岛的守军立即加强鲤鱼门的防御,防止集结在九龙半岛的日军在维多利亚港最窄处的鲤鱼门渡海登陆香港岛。日军之后从九龙炮轰香港岛,又多次派出突击队尝试在香港岛抢滩登陆,但都被守军击退。双方连日隔海炮战后,北角油库中弹起火冒出大量浓烟,日军于是趁守军的观察视野受阻,在12月18日大举渡海并在鲤鱼门军营西面的筲箕湾谭公庙一带成功登岸,日军登陆后随即对鲤鱼门军营展开强攻,随着第二梯队的日军抵达,双方实力逐渐悬殊,鲤鱼门堡垒于12月19日被日军攻占[3]。
停用及改建博物馆
1945年9月香港重光后,鲤鱼门军营已不再是战略重地,英军主要将军营作为操练场及住宿用途。1986年8月,东区走廊第三期工程展开,目的是要将柴湾连上高速公路,快速公路需要在军营中间穿过,以便将东区走廊从筲箕湾延伸到柴湾。为配合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驻港英军的规模将陆续缩减,因此英军于1987年撤出鲤鱼门军营,将军营移交给香港政府规划发展,其中位处东区走廊南面的营房建筑、办公楼和操练场等设施和用地曾拟兴建公屋,但后来被规划为鲤鱼门公园及度假村[4],并于1988年开放使用。
鉴于鲤鱼门炮台的历史价值及建筑特色,前市政局于1993年决定将之修复,并改建成一所以香港军事防卫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整项计划耗资约3亿港元,由建筑署设计及兴建,其建筑设计曾于2000年荣获香港建筑师学会周年大奖——银等奖,与及绿化都市显才华银等奖——绿化效果。香港海防博物馆于2000年7月25日正式开放予市民参观,同年8月31日正式举行开幕礼。
翻新工程
2018年9月16日,堡垒展厅的帐蓬天幕在台风山竹吹袭期间穿破,部分展览设施也有损坏,而历史文物则没有损失,已移送到仓库存放。博物馆须要闭馆维修,并会一并进行原订于2019上半年闭馆进行的设施翻新工程[5]。
基于堡垒展厅的帐蓬天幕受台风山竹吹袭破损,康文署决定自2018年9月17日起闭馆,并提前进行翻新工程,于2022年11月24日重开,并于前一天举办重开典礼[6]。翻新后设11个展览厅,包括历代防务建置、军事布局、海港设施、抗日战争历史、多元族裔军人在港服役的故事,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等,并全新常设展览“香港海防故事”,加强展示日军侵港、香港保卫战等内容。同时设“鲤鱼门炮台”及专题展览厅“昔日军人与社会”,而维修天幕耗资约1800万元。昔日3个“英治时期”展厅亦在翻新后消失。[7]
独立媒体记者发现第二展厅“不平等条约与香港割占”没有使用“殖民地”字眼,改用“殖民管治”。[8]
2022年11月8日,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宣布博物馆已完成大型更新工程,将于同年11月24日起重新开放予公众免费入场参观。更新工程展厅数目由2个增至4个,在堡垒内设立全新常设展览“香港海防故事”。而“日本侵华”相关展厅增至4个。[9]
2023年10月25日,时任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新份《施政报告》,并预定将在2024年9月3日将香港海防博物馆改设成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由原本介绍香港防务历史改为重点宣传中共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并规划将于深圳市文物局合作进行展览。[10][11]
设施
香港海防博物馆主要由三个区域组成,包括接待大楼、堡垒及古迹径。博物馆的主要室内展区位于岬角顶部的堡垒内,堡垒中央设有一个露天广场,经改建后的堡垒上方设有大型帐篷天幕,令露天广场成为自然采光充足的户内建筑部分,并提供空气调节,这个独一无二的建筑设计,令游客可在舒适的环境下穿梭不同营房改建的展厅。
堡垒内的不同展厅,分别展览香港在不同年代的防卫历史。
香港海防博物馆展出的藏品多达400余件,全部均与香港的防卫历史有关,包括不同年代的枪械、大炮、炮弹、坦克、鱼雷、手提武器、军服、纺织品及勋章等。除了属于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展品外,另有超过29件珍贵文物是从中国内地及香港文博单位借出展览。
-
堡垒展览厅。下层为常设展览厅,上层为专题展览厅及儿童角(右方)
-
中央炮台
-
远眺西湾炮台
-
清军军服
-
六号展厅(英治时期,1861-1941)陈列在香港出土的7吋阿姆斯特朗大炮炮弹及英军制服
-
在西炮台展示的7吋阿姆斯特朗大炮
-
在中央炮台展示的7吋阿姆斯特朗大炮
-
在户外展示的QF 25磅榴弹炮
-
在户外展示的博福斯40毫米口径高射炮
-
在户外展示的彗星坦克
-
展示布伦南鱼雷内部构造的复制品
-
帐蓬天幕遭到遭到强台风山竹严重破坏
专题展览
- 2024年9月4日至2025年7月2日,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深圳东江纵队纪念馆与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联合筹划名为“携手抗敌:东江纵队在深港地区的抗战活动”展览,展出东江纵队在深圳和香港两地的抗战活动时的出珍贵文物、历史照片和口述历史访问。
建筑
入场费
海防博物馆原须要购票入场,其后逢周三免费入场。自2016年8月1日起无须购票,免费开放予所有公众人士参观[12],此前成人票价10元,长者、学生、小童及残疾人士可以用优惠价5元购买入场[13]。
-
翻新后的入口大堂
-
“鲤鱼门炮台”展览厅
-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
交通
交通路线列表 |
---|
港岛巴士 |
停车场
博物馆设有私家车停车场,由上午10时至下午5时开放(逢星期四、农历新年年初一及年初二除外)。每位参观者可免费停车3小时。
参见
参考资料
- ^ Davies, Stephen. All about the ship that gave Hong Kong’s Tamar complex its name. 南华早报. 2016-08-12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30) (英语).
- ^ 2.0 2.1 舊鯉魚門軍營3座建築列法定古蹟. 香港经济日报. 2016-05-20 [2018-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街知巷聞:筲箕灣 戰火留痕. 长青网. 2014-10-19 [2018-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房署放弃建公屋计划 鲤鱼门军营辟作公园 市局收费文化节目上座率近八成.《华侨日报》,1987年3月11日.
- ^ 海防博物館「穿窿」 重開無期. 苹果日报. 2018-09-25 [2018-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海防博物館 - 關於我們. [2019-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海防館重開 抗戰內容倍增 英治時期展廳消失 冀強化「中國歷史關係」. 明报. 2022-11-24 [2022-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海防博物館明重開 不提「殖民地」 強調英國實行「殖民管治」. 独立媒体. 2022-11-23 [2022-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海防博物館十一月二十四日重新開放. www.info.gov.hk. [2022-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经济日报HKET. 【施政報告2023】香港海防博物館明年改設為「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 康文署成立「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推廣中華文化 -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頻道 - 即市財經 - 宏觀解讀. 香港经济日报HKET. [2023-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5) (中文(繁体)).
- ^ 2023施政報告|政府明年內為《基本法》23條立法 設「弘揚中華文化辦」、「抗戰及海防博物館」 (16:05) - 20231025 - 港聞. 明报新闻网 - 即时新闻 instant news. [2023-10-25] (中文(繁体)).
- ^ 康文署指定博物館八月一日起免費開放給所有人士糽. 香港政府新闻公报. 2016-07-27 [2018-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佚名. 笑談風月:香港海防博物館. 2009-09-05 [2021-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