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会
《搏击会》(英语:Fight Club,中国大陆译《搏击俱乐部》,台湾译《斗阵俱乐部》)是一部于1999年上映的美国黑色幽默剧情电影,改编自恰克·帕拉尼克的1996年小说《搏击会》,二十世紀福斯发行。为大卫·芬查执导,并由吉姆·乌尔斯编剧,布莱德·毕特、爱德华·诺顿和海伦娜·宝汉·卡特主演。剧情围绕在一名因失眠症纠缠的大公司职员遇上了一个地痞商人泰勒,因此共同创立了“搏击会”。并卷入了与一个贫穷但迷人的女人玛拉·辛格(海伦娜·宝汉·卡特饰)的关系。
搏击会 Fight Club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大卫·芬查 |
监制 | 艾特·林森 赛恩·切芬 罗斯·格雷森·贝尔 |
编剧 | 吉姆·乌尔斯 |
原著 | 《搏击会》 恰克·帕拉尼克作品 |
主演 | 布莱德·毕特 爱德华·诺顿 海伦娜·宝汉·卡特 肉卷 杰瑞德·莱托 |
配乐 | 德斯特兄弟 |
摄影 | 杰夫·柯林威斯 |
剪辑 | 占士·海古德 |
制片商 | |
片长 | 139分钟 |
产地 | 美国 |
语言 | 英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二十世紀福斯 |
预算 | $6,300万美元[1] |
票房 | $1.009亿美元[1]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搏击俱乐部 |
香港 | 搏击会 |
台湾 | 斗阵俱乐部 |
电影公司高层并不喜欢这部电影,他们重组了芬奇原定的营销计划,以试图减少预期的损失。《搏击会》于1999年9月10日在第56届威尼斯影展首映,并于1999年10月15日在美国由二十世纪福克斯发行。该电影在票房上未能达到电影公司的预期,并且收到了评论家的两极反应。它被评为1990年代最具争议和讨论度的电影之一。然而,《搏击会》后来在家庭视频发行后获得了商业成功,确立了它的邪典经典地位,并引发媒体重新审视这部电影。2009年,在其十周年纪念时,《纽约时报》称其为“我们时代的代表性邪典电影”[2]。
剧情
主角是汽车召回员,工作和金钱都难以满足他,而他也患有失眠,为解决此问题,他冒充其他疾病的病患,参与各种互助团体。在他遇见另一个冒充病患者玛拉·辛格后,他在互助团体的幸福时光戛然而止,两人协商分别参加不同团体。
在商务旅行返程途中,主角与肥皂商泰勒·德顿结识,主角回到公寓时,发现自己的家已被炸毁,他对物质上的损失感到沮丧。他打电话给泰勒并与他在酒吧见面,泰勒告诉主角,他被消费主义困住了。在停车场,泰勒要求主角打他,而两人也因此互殴。
主角搬进泰勒的家,那是栋工业区的旧屋,他们在酒吧外不断地互殴吸引了许多男子围观,之后众人聚集在酒吧地下室,成立“搏击会”,定期聚会让众人彼此斗殴。
玛拉服药过量并打电话向主角求助,主角无视玛拉,但泰勒去她的公寓救了她。泰勒和玛拉发生性关系,这严重刺激了主角,泰勒警告主角别跟玛拉谈及自己。主角威胁老板交出公司资产以支持搏击会,之后他辞职了。
搏击会的成员逐渐增加,也包括主角在睾丸癌互助团体遇见的男子鲍伯。泰勒将成员聚集起来从事一项涉及反物质主义和反企业组织的“破坏计划”,但不允许主角参与。主角对此计划的成员从事的各种破坏行动越来越烦恼,并抱怨泰勒将他排除在外,而泰勒则透露他是将主角公寓炸毁的人。
鲍伯在某次破坏行动中被警方杀死,主角试图阻止该计划进行,他透过纸上跟踪追查泰勒去过的城市,发现破坏计划已遍及全国。在某个城市中,计划中的某个成员将主角称为“德顿先生”,主角对此感到困惑并打电话给玛拉,发现玛拉也认为自己是泰勒。泰勒出现在主角的旅馆房间中,表示自己正是主角的另一人格;主角认为泰勒是自己在睡觉时所表现出来的个性。
主角失去了意识,当他清醒返家后,发现泰勒计划摧毁银行大楼之类包含信用卡纪录的建筑物来让金融崩溃,他向玛拉道歉后警告她身处于危险之中,希望她离得越远越好,但玛拉对主角的矛盾举动感到困惑和不信任。主角试图向警方自首,但警察也是破坏计划的成员,他只好自己到某栋大楼内拆除炸弹,但被泰勒阻止。
在大楼顶层,泰勒用枪抵住主角,而主角意识到自己和泰勒是同一人,因此握枪者是自己。主角开枪射向自己的嘴,让子弹从脸颊中穿出,泰勒死亡了,主角也不再投射出他的形象。破坏计划的成员绑架了玛拉,将他带到大楼顶层。主角和玛拉手牵着手,看着一栋又一栋高楼大厦爆炸倾颓。
演员
发行
评价
根据烂蕃茄上收集的162篇专业影评文章,其中128篇给出了“新鲜”的正面评价,“新鲜度”为79%,平均得分7.3分(满分10分)[3]。而基于另一影评网站Metacritic上的35篇评论文章,其中23篇予以好评,2篇差评,10篇褒贬不一,平均分为66(满分100)[4]。
荣誉
《搏击会》获提名2000年奥斯卡最佳音效剪辑奖,但不敌《骇客任务》[5]。海伦娜·宝汉·卡特则获2000年帝国奖最佳女演员的殊荣[6]。除此之外,电影入围线上影评人协会的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爱德华·诺顿)、最佳剪辑和最佳改编剧本(吉姆·乌尔斯)[7]。虽然没有得到任何一个奖项,但该协会仍将其列入1999年十大电影之一[8]。电影的配乐获提名至全英音乐奖,但败给《新娘百分百》[9]。
- AFI百年百大电影台词
- “搏击会的第一条规则是 - 你不谈论搏击会” - 提名[10]
- AFI百年百大电影十周年版 - 提名[11]
社会影响
2009年5月25日凌晨,美国纽约上东城区所罗门·古根汉美术馆附近的一家星巴克咖啡馆发生爆炸案,无人伤亡。一名17岁嫌犯于该年七月落网,据报载,该名嫌犯动机为模仿泰勒于片中攻击大企业的行为[12]。
审查
2022年1月,腾讯视频上架该片,但结尾的建筑物爆炸场景被黑底白字所取代,字幕写到警方迅速查清整个计划,一举将他们抓获,阻止了炸弹的爆炸。此外,泰勒被送往精神病院接受心理治疗,2012年出院[13]。
原著小说作者恰克·帕拉尼克接受TMZ专访时表示,结尾修改后的中国版本,实际上更接近他书中的结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版结局与书的结局几乎完全一致,我的书中不是芬奇的结局,后者是更为壮观的视觉呈现。”帕拉尼克称:“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人把电影带回了书中。”帕拉尼克还称,他看到了许多美国人对中国版愤怒反应中的讽刺意味,因为他的书在美国很多地方都是禁书。他的许多海外出版商都篡改过这部小说,使他以电影版结尾的方式结束[14]。
2022年2月,腾讯视频恢复了电影原版结尾[15]。
参考文献
- ^ 1.0 1.1 Fight Club (1999). Box Office Mojo. [201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2).
- ^ Lim, Dennis. Forget Rule No. 1: Still Talking About 'Fight Club'. 纽约时报. 2009-11-06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0).
- ^ Fight Club review. 烂番茄. [2016-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9).
- ^ Fight Club Reviews. Metacritic. 1999-10-15 [2016-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3).
- ^ Hawker, Philippa. Oscar 2000 – Shocking? Not!. The Age (Australia). 2000-03-28.
- ^ Sony Ericsson Empire Awards – 2000 Winners. 帝国杂志. [2007-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 ^ 1999 Year-End Award Nominees. 线上影评人协会. 烂番茄. [2007-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5).
- ^ The OFCS 1999 Year End Awards. 线上影评人协会. 烂番茄. [2007-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19).
- ^ Brits 2000: The winners. BBC News (BBC News). 2000-03-03 [2007-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6).
- ^ AFI's 100 Years...100 Movie Quotes Nominees (PDF). 美国电影学会. [2016-07-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6-24).
- ^ AFI's 100 Years...100 Movies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Ballot (PDF). 美国电影学会. [2016-07-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3-28).
- ^ 张沛元. 17歲少年 學電影情節炸星巴克. 自由时报. 2009-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9).
- ^ 中國網絡管控無底線 騰訊直接篡改美國影片結局. 美国之音. [2022-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6).
- ^ CHUCK PALAHNIUK CHINA'S 'FIGHT CLUB' CENSORSHIP…Closer to My Book Ending Now!!!. TMZ. [2022-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30).
- ^ 艾娃. 中国:反对声中 美国影片《搏击俱乐部》结尾被恢复.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7).
- Linson, Art. Fight Clubbed. What Just Happened? Bitter Hollywood Tales from the Front Line. 布鲁姆斯伯里出版公司. 2002-05: 141–156. ISBN 978-1-58234-240-5.
- Probst, Christopher. Anarchy in the U.S.A. 美国电影摄影师. 1999-11, 80 (11): 42–44+ [2009-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4).
- Smith, Gavin. Inside Out: Gavin Smith Goes One-on-One with David Fincher. 电影评论 (杂志). Sep–Oct 1999, 35 (5): 58–62, 65, 67–68 [2017-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1).
- Waxman, Sharon. Rebels on the Backlot: Six Maverick Directors and How They Conquered the Hollywood Studio System. HarperEntertainment. 2005-12. ISBN 978-0-06-054017-3.
外部链接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Fight Club》的资料(英文)
- 烂番茄上《Fight Club》的资料(英文)
- Box Office Mojo上《Fight Club》的资料(英文)
- Metacritic上《Fight Club》的资料(英文)
- AllMovie上《Fight Club》的资料(英文)
- 豆瓣电影上《搏击会》的资料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