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雉学名Opisthocomus hoazin)是热带的一种鸟类,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盆地奥利诺科盆地沼泽森林红树林。它们是麝雉属下的唯一物种[2],而麝雉属则是麝雉科下的唯一。此科的分类位置备受争议,仍未有所定论。麝雉的大小如雉鸡,长约65厘米,颈长头小。它们呈褐色,下身淡色,面部没有羽毛及呈蓝色,眼睛呈栗色,头上有红褐色的尖冠。雏雉的翼指上有爪。它们是草食性的,主要吃叶子果实消化系统有特大的嗉囊,可以有瘤胃的作用。它们有强烈的气味,可能是因食叶所致。

麝雉
化石时期:中新世至现代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麝雉目 Opisthocomiformes
科: 麝雉科 Opisthocomidae
属: 麝雉属 Opisthocomus
Illiger, 1811
种:
麝雉 O. hoazin
二名法
Opisthocomus hoazin
(Muller, PLS, 1776)
麝雉的分布地

分类及演化

 
正在飞行的麝雉。

麝雉最初是由菲利普·路德维希·施塔蒂乌斯·米勒于1776年描述。

麝雉的种系发生学关系非常神秘。现时并没有最适合的演化假说,而在DNA序列数据下使得情况更差。

有关麝雉及其他鸟类的关系被受争议。由于关系疏远,故它们有自己的亚目[2]在不同时间,它们与𮭥形目鸡形目秧鸡科叫鹤科沙鸡科鸠鸽科蕉鹃、其他鹃形目鼠鸟目有关。[2]综合而言,它们经常被指与鸡形目、蕉鹃或犀鹃科有关。

争议历史

将麝雉列入鸡形目只是传统上根据形态的做法[3],现今认为并不可靠及不予接纳。鸡形目与水禽属于鸡雁小纲,但麝雉却不是。就骨骼特征的支序分类学研究发现麝雉应属于叫鹤科,较为疏远蕉鹃杜鹃科。不过,杜鹃科是对趾的,蕉鹃是半对趾的,而麝雉则是不等式足的(三趾向前,一趾向后)。

 
秘鲁的麝雉。

1990年的鸟类DNA分类系统根据DNA-DNA杂交认为麝雉很有可能是杜鹃科的基底。[4]1994年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研究与鸟类DNA分类系统有相同的结果。[5]后来于1999年基于6组线粒体DNA及1组细胞核DNA序列的研究则指麝雉应属于蕉鹃。[6]

2003年基于利用了较长线粒体DNA及细胞核DNA的研究结果,有指上述的实验方法、样本数量DNA测序上都存在着问题,故麝雉并非蕉鹃及杜鹃科的近亲。研究结果更指很难测定麝雉的近亲,它们只是倾向属于鸠鸽科,但准确度只少于10%。[7]

于2004年,基于β纤维蛋白原内含子7序列有建议将今颚总目进行二分法。这个建议将麝雉分类为Metaves分支的基底成员,这个分支是一个新建议的分支包含了所有传统上分类有问题的鸟科,如火烈鸟䴙䴘科鹲属沙鸡科拟鹑科。虽然鸠鸽科也被建议到此分支内,但却与麝雉没有关系。

化石纪录

已确定的麝雉化石纪录是一个颅后骨,编号UCMP42823。[8]这个化石源自于中新世,是在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河谷发现。虽然它被分类到另一属Hoazinoides中,但很明显同属于麝雉科之下。这个颅骨较现今麝雉的圆及短小。发现此颅骨的时候盛行将此属与鸡形目拉上关系[8],但现却被受争议。Hoazinoides有可能是演化的分支点。[8]法国发现属于始新世晚期或渐新世早期的Filholornis有可能是麝雉及其他鸡形目之间的中间生物。[2]不过,虽然分析了多个资料,但仍未能确定麝雉的远亲。麝雉目的成立正好反映了这些不明朗的地方。

特征

麝雉的大小如雉鸡,全长约65厘米,颈长头细小。其面部呈蓝色及没有羽毛眼睛呈栗色,头上有红褐色的尖冠。尾巴很长及呈褐色,尖端阔而呈淡黄色。上身呈深褐色,翼底端、展翅及颈背呈淡黄色。下身呈淡黄色,肛周、飞羽及两侧呈红栗色,但只有在展开双翼时才可见到。它们以麝为名,是因为它们有一阵因消化系统造成像粪便的气味。

麝雉大分嘈吵,会发出多种沙沙的叫声。[2]这些叫声很多时会在身体活动时发出,如展翅等。叫声可以用来维系彼此间的沟通,警报危险及雏鸟要求食物。

行为

觅食

 
雏生的麝雉翼指上有爪,在双翼未有足够强度飞行前可以抓住树枝。

麝雉吃叶子果实花朵。它们会逗留在树枝之上,颇为驯服。它们会用嗉囊下的皮革质的肿块来帮助平衡。人们曾一度以为它们只吃天南星科海榄雌科的叶子,但它们其实是会吃50种以上植物的叶子。在委内瑞拉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它们的饮食有82%是叶子,10%是花朵及8%是果实。[2]

麝雉的消化系统鸟类中独有的。它们像欧洲牛及其他反刍动物,在食道前部会用细菌发酵来分解植物。不过它们没有反刍动物的瘤胃,而是以嗉囊来发挥同一功用。它们的嗉囊很大,取代了飞行用的肌肉胸骨的龙骨突,因而限制了它们的飞行能力。由于它们食用的叶子中含有芳香族化合物,加上细菌发酵,使它们发出一阵像粪便的气味。它们并不会主动觅食昆虫或其他动物[9]

繁殖

麝雉的繁殖是季节性的,会于雨季繁殖。[2]它们是群居的,但只会以小群生活。鸟巢是以树枝筑成,并筑在树上。它们每次会生2-3只鸟蛋。雏鸟会吃反刍出来的食物,其双翼上有两只爪。受到骚扰时,雏鸟会逃入水中躲避掠食者,并会待安全时用爪攀树回到巢中。这令人联想起始祖鸟,但它们的是独有衍征,可能是一种回归恐龙返祖现象。这种翼爪在牠们成长换毛后会脱落。

不过也有人认为麝雉各种异于现生鸟类的特征,比较像鸟类里较原始的种族,跟哺乳类里的鸭嘴兽的情况相似。

与人类关系

麝雉并非濒危物种,比其他当地的特有种生存能力更强。[1]巴西,一些部落会采集它们的鸟蛋作为食物,但因其臭味很少会猎杀它们。[2]虽然其栖息地的红树林河流森林正在消失,但情况比亚马逊盆地地菲尔梅森林(terra firme forest)理想。所以麝雉在其分布地的数量也算普遍。

麝雉是圭亚那国鸟[10]

参考

  1.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Opisthocomus hoazin.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5. [2008-06-24].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Thomas, B.T. Family Opisthocomidae. del Hoyo, Josep; Elliott, Andrew & Sargatal, Jordi (eds.) (编). Handbook of Birds of the World. 3 (Hoatzin to Auks).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1996: 24–32, plate 1. ISBN 84-87334-20-2. 
  3. ^ Alfred Sherwood Romer.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書)|Vertebrate Paleontology]]英语Vertebrate Paleontology (book)]] 3rd Edition. Chicago Press. 1966: 374-379. ISBN 978-0226724881 (英语).  网址-维基内链冲突 (帮助)
  4. ^ Sibley, Charles G. & Monroe, Burt L. Jr. Distribution and taxonomy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A Study in Molecular Evolu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0-300-04969-2. 
  5. ^ Avise, John C.; Nelson, William S. & Sibley, Charles G. Why one kilobase sequences from mitochondrial DNA fail to solve the hoatzin phylogenetic enigm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1994, 3 (2): 175–84. doi:10.1006/mpev.1994.1019. 
  6. ^ Hughes, Janice M. & Baker, Allan J.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enigmatic hoatzin (Opisthocomus hoazin) resolved using 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gene sequences (PDF).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1999, 16 (9): 1300–7 [2010-09-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12-17). 
  7. ^ Sorenson, Michael D.; Oneal, Elen; García-Moreno, Jaime & Mindell, David P. More taxa, more characters: the Hoatzin problem is still unresolved (PDF).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03, 20 (9): 1484–99 [2010-09-20]. doi:10.1093/molbev/msg15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12-17). 
  8. ^ 8.0 8.1 8.2 Miller, Alden H. A fossil Hoatzin from the Miocene of Colombia (PDF). Auk. 1953, 70 (4): 484–95 [2010-09-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6-06). 
  9. ^ Grajal, A., S. D. Strahl, R. Parra, M. G. Dominguez, & A. Neher. Foregut fermentation in the Hoatzin, a Neotropical leaf-eating bird. Science. 1989, 245: 1236–8. 
  10. ^ Guyana National Symbols. GuyanaGuide.com. [2010-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2).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