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魁北克公民投票
1980年魁北克公民投票是第一次就魁北克应否脱离加拿大成为独立国家而举行的公民投票,由支持魁北克分离出加拿大的魁北克人党(简称魁人党)政府号召举行。公投于1980年5月20日在全省范围举行,40.44%选民认同魁北克应脱离加拿大,59.56%选民反对,反对方获胜[1]。
| ||||||||||||||||||||||
在各民族之间平等的基础下,魁北克政府公开其与加拿大余下部分协商一项新协议的提议;这项协议将让魁北克获得独有权力以制定本地的法律、征收本地的税款、以及建立与外地的关系——这些权力换言之为主权;同时,魁北克将维持与加拿大的经济联系,包括共享同一种货币;任何从这些协商产生的政治地位改变惟有通过另一次公民投票的普遍支持才能实施;基于以上条件,您是否授权同意魁北克政府就此项魁北克和加拿大之间的拟定协议进行协商? | ||||||||||||||||||||||
结果 | ||||||||||||||||||||||
---|---|---|---|---|---|---|---|---|---|---|---|---|---|---|---|---|---|---|---|---|---|---|
|
在1995年举行的第二次公投也是反对多数而终,尽管反对和支持比例非常相近(50.58%对49.42%)。
背景
自魁北克于1867年成为加拿大联邦其中一个创始省份以来,该省一直是加拿大唯一一个法语系居民占大多数的省份。国家联盟(Union Nationale)等保守派系政党于20世纪初长期在该省执政,并肯定当地的法裔和天主教传统文化地位。然而,魁北克从1960年代起发生寂静革命,社会陆续世俗化,政府亦改为奉行福利社会政策。魁北克的政治版图亦随之变更,成为主要由联邦主义(支持魁北克留在加拿大联邦,即统派)和主权主义(支持魁北克脱离加拿大成为主权民族国家,即独派)对立的局面。
主权主义其中一位关键人物为魁北克人党创始党魁瑞内·勒维克。该党提出“主权-结合”方案(法语:souveraineté-association;英语:sovereignty-association),意即魁北克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但仍然和加拿大余下部分维持经济伙伴关系。该党原计划若在省议会赢取足够议席上台执政的话,便援引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宣布独立。然而在莫兰(Claude Morin)游说下[2],该党改为计划就主权议题举行公投,以期日后更有效获国际社会承认魁北克的独立地位。
1976年魁北克省选中,原执政党自由党面临丑闻而民望低落,魁人党则承诺廉洁有效执政,以及在首次执政时期就主权-结合方案举行公投,不会单方面宣布独立。魁人党在该届省选首次赢取多数议席上台执政[2],并推行一系列受法语系居民和魁北克民族主义者欢迎的改革,包括通过《法语宪章》(第101号议案),加强法语作为魁北克唯一官方语言的地位。
魁人党的政治理念与皮埃尔·特鲁多领导下的联邦自由党政府成强烈对比。特鲁多反对魁北克主权主义,并呼吁魁北克民众透过容许双语主义和保障个人权利的改革下,在联邦层面争取权力。勒维克视特鲁多为强而有力的对手,遂决定不会在特鲁多任职总理期间举行主权公投。
1979年5月加拿大联邦大选,进步保守党险胜自由党筹组少数政府,克拉克取代特鲁多出任总理,特鲁多亦宣布辞去自由党党魁职位。克拉克在魁北克的影响力远逊特鲁多,魁人党认为时机成熟,勒维克遂于同年6月21日公布于翌年春季举行公投,并于1979年圣诞前公布公投问题内容[2]。克拉克领导下的联邦政府决定不会积极置身于公投事务,统派立场遂由魁北克自由党党魁莱恩(Claude Ryan)代表。
魁人党政府于1979年11月1日公布有关其主权-结合方案,题为《魁北克-加拿大:新协约》(La nouvelle entente Québec-Canada)的白皮书[2][3]。然而,加拿大联邦政治再起变数,下议院于12月在自由党和新民主党联手下通过对克拉克政府的不信任动议,进步保守党少数政府遂告倒台,并触发另一次联邦大选。自由党当时并未举行党魁选举,特鲁多在党员怂恿下复任党魁[2]。
投票问题内容
公投问题的内容为魁北克人党党团内部所争论。包括时任财长帕里佐在内等党内强硬派人士(Pur et dur,直译为“纯净与坚硬”)倾向采用一条简单的问题,以涵盖整项主权-结合方案。勒维克则认为主权-结合方案必然牵涉与加拿大政府谈判,期间魁北克政府应被视为一名代理,因此最后的决定应当有第二次公投核准;他亦感到举行第二次公投可以让一些游离票转投赞成一方[4]。
另一议题为覆盖公民投票事宜的《公投法案》是否允许公投问题超过一句话;最终妥协是使用分号连结各句话。
1979年12月20日,公投问题正式公布。勒维克虽承认最终提出的问题非常累赘繁琐,但仍宣称问题清晰而易懂[5]。
法文原文
Le Gouvernement du Québec a fait connaître sa proposition d'en arriver, avec le reste du Canada, à une nouvelle entente fondée sur le principe de l'égalité des peuples ; cette entente permettrait au Québec d'acquérir le pouvoir exclusif de faire ses lois, de percevoir ses impôts et d'établir ses relations extérieures, ce qui est la souveraineté, et, en même temps, de maintenir avec le Canada une association économique comportant l'utilisation de la même monnaie ; aucun changement de statut politique résultant de ces négociations ne sera réalisé sans l'accord de la population lors d'un autre référendum ; en conséquence, accordez-vous au Gouvernement du Québec le mandat de négocier l'entente proposée entre le Québec et le Canada ?
英文原文
The Government of Quebec has made public its proposal to negotiate a new agreement with the rest of Canada, based on the equality of nations; this agreement would enable Quebec to acquire the exclusive power to make its laws, levy its taxes and establish relations abroad - in other words, sovereignty -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maintain with Canada an economic association including a common currency; any change in political status resulting from these negotiations will only be implemented with popular approval through another referendum; on these terms, do you give the Government of Quebec the mandate to negotiate the proposed agreement between Quebec and Canada?
中文翻译
在各民族之间平等的基础下,魁北克政府公开其与加拿大余下部分协商一项新协议的提议;这项协议将让魁北克获得独有权力以制定本地的法律、征收本地的税款、以及建立与外地的关系——这些权力换言之为主权;同时,魁北克将维持与加拿大的经济联系,包括共享同一种货币;任何从这些协商产生的政治地位改变惟有通过另一次公民投票的普遍支持才能实施;基于以上条件,您是否授权同意魁北克政府就此项魁北克和加拿大之间的拟定协议进行协商?
议会争论
1980年2月,联邦自由党在大选中赢取下议院多数议席,特鲁多遂复任总理,并委派克雷蒂安代表联邦政府在公投事务上发言。
魁北克省议会于1980年3月就公投事务进行辩论,并于电视播放。在沙隆(Claude Charron)统筹下,魁人党内阁成员逐一阐述主权-结合方案对其所属范畴的影响,以及他们声称主权所带来的好处[6]。另一方面,魁北克自由党党团对公投所作的嘲讽被视为轻率且无足轻重,党魁莱恩在会上打呵欠更被电视镜头拍摄下来;魁人党遂被评为辩论赢家[7]。辩论后进行的民调则显示公投赞成和反对两方大致持平,法语系居民中则大部分倾向支持[8]。
竞选期
1980年4月15日,勒维克宣布公投于同年5月20日举行[9]。特鲁多同日在联邦下议院复会时表示,加拿大联邦政府在任何情况下皆不会就主权-结合方案进行协商。他认为公投的问题内容过于模糊,而联邦政府也不确定具有权力进行这些协商[10]。他又指公投问题的模糊性质令勒维克和魁人党缺乏民意授权宣布独立,同时承诺若反方胜出的话会进行宪制改革,修改加拿大的联邦制度以迎合魁北克的诉求[2][10]。此立场获进步保守党党魁克拉克和新民主党党魁博德宾(Ed Broadbent)支持[11]。
在联邦司法部长克雷蒂安和能源部长拉朗德(Marc Lalonde)统筹下,联邦政客就公投事务发表评论,主要围绕赞成方胜出对经济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克雷蒂安指魁人党的莫兰为可驾驶独立魁北克驻外大使的轿车将不惜犠牲加拿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行业[12],拉朗德则指赞成方胜出将直接威胁魁北克民众的老年退休金。魁北克自由党党魁莱恩起初虽对联邦政府参与公投事务有所保留,其后则开始欢迎联邦政府的协助,并继续造访魁北克多处为反对方拉票[13]。然而,魁北克的《公投法案》规定所有公投竞选活动需由指定的赞成方和反对方委员会以设定预算进行,联邦政府置身于公投事务的举动因此惹来争议。
特鲁多演讲
特鲁多于1980年5月14日(即公投前六日)现身保罗·索韦体育馆(Aréna Paul-Sauvé)出席反对方大会;该体育馆为魁人党于1976年庆祝赢取省选的祝捷场所[14]。他批评赞成方提出的公投问题性质模糊,并谓联邦政府若拒绝谈判的话,魁北克缺乏民意授权宣布独立,赞成票因此犹如一条尽头路[15]。他之后表示反对方胜出的话,将视此为授权改革加拿大联邦制度和修改宪法[15],并向加拿大英语系居民表示加国必需变更,反对方即使获胜亦不应视为支持维持现状[15]。
勒维克日前针对特鲁多名称中的母系姓氏“艾略特”(Elliott),指他为反对方拉票时显示自己艾略特的一面,特鲁多回应指父母双方在魁北克皆有多名祖先,并指自己的全名为一个魁北克人和加拿大人名称。他之后列出具有爱尔兰裔或英格兰裔姓氏的魁人党党员。特鲁多这次演讲虽然受到勒维克置疑,但仍被外界视为赞成方的丧钟[15]。
结果
反对: 2,187,991 (59.56%) | 赞成: 1,485,851 (40.44%) | ||
▲ |
总票数 | 百分比 | |
---|---|---|
有效票 | 3,673,842 | 98.26% |
无效票 | 65,012 | 1.74% |
投票人数 | 3,738,854 | 85.61% |
登记票数 | 4,367,584 | 100% |
后续
公投过后,特鲁多召集全国众省省长商讨宪制改革。与此同时,魁北克于1981年4月举行省议会选举。主权主义阵营虽在公投中落败,但魁人党以其执政纪录和在宪制谈判中制衡特鲁多的目标为卖点,成功赢取省议会多数议席继续执政[2]。然而,该党没有承诺举办另一场公投。
经过特鲁多和众省省长数个月来的争论,众人于1981年11月齐聚渥太华,以冀解决分歧[16]。勒维克坚持魁北克应持有宪法否决权,而魁北克的“独特社会”地位亦应获宪法承认,但不为特鲁多接纳。另一方面,在其他省长压力下,特鲁多同意在《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中加入但书条款(notwithstanding clause),容许国会或省议会以临时性质凌驾宪章的部分条款。这项折衷未能满足勒维克,但被其他九省省长接纳,特鲁多遂获取足够支持,于1982年春季取回制宪权。然而,此举惹来魁北克民众不满,宪法至今亦一直未被魁北克省议会确认。
1984年联邦大选竞选期间,进步保守党党魁马尔罗尼承诺在宪政事务上尽力迎合魁北克的诉求。该党在9月联邦大选中赢取下议院多数议席上台执政,并在新任总理马尔罗尼领导下就宪政事务与魁北克政府重开对话。勒维克亦因此采取较温和手段应对联邦政府,却不获部分魁人党党员应同,并触发包括帕里佐在内的一批强硬魁独派党员于1984年11月退党。面临内部分裂下,勒维克于1985年辞任魁人党党魁和省长[17][18]。魁人党在1985年省选落败,由魁北克自由党取代执政。
马尔罗尼与众省省长于1987年6月达成米治湖协定,确认魁北克的“独特社会”地位并包括另外数项宪制改革,但因未能在1990年6月限期前获全数十省省议会通过而失效[2]。联邦政府和众省及地区政府代表、以及原住民代表再于1992年8月达成夏洛特敦协定,同年10月交由全国选民透过公投表决,最终被54.3%选民否决[2]。
修宪失败重燃魁北克主权运动。1988年起出任魁人党党魁的帕里佐于1994年省选竞选期间承诺,魁人党当选一年内举行另一次独立公投[19]。魁人党结果赢取省议会多数议席重拾执政权,独立公投则于1995年10月举行,反对魁独方仅以50.58%得票率险胜[2]。
参考资料
- ^ Fitzmaurice, John. Québec and Canad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 Hurst & Co. Ltd. 1985: 47. ISBN 0-905838-94-7.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Hudon, R.; Millette, Dominique; Lambert, Maude-emmanuelle. Québec Referendum (1980).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2017-03-06 [2020-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4).
- ^ Bastien,第53页.
- ^ Levesque,第299页.
- ^ Levesque,第300页.
- ^ Fraser,第218页.
- ^ Fraser,第219页.
- ^ Fraser,第219-20页.
- ^ English,第449页.
- ^ 10.0 10.1 English,第450页.
- ^ English,第451页.
- ^ Fraser,第229页.
- ^ English,第457页.
- ^ Bastien,第61页.
- ^ 15.0 15.1 15.2 15.3 Bastien,第62页.
- ^ Foot, Richard; Latouche, Daniel. René Lévesque.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2015-03-04 [202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 ^ Archibald, Clinton; Lambert, Maude-Emmanuelle. Parti Québécois.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2018-03-07 [202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7).
- ^ Leslie. Canada, the State of the Federation, 1985. 1985: 49 [2020-05-04]. ISBN 9780889114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5).
- ^ Editorial, Reuters. UPDATE 1-Former Quebec separatist leader Parizeau dies at 84. reuters.com. [18 October 2016].[失效链接]
引用书籍
- Bastien, Frédéric Bastien. The Battle of London: Trudeau, Thatcher, and the Fight for Canada's Constitution. Toronto: Dundurn. 2013. ISBN 9781459723290.
- English, John. Just Watch Me: The Life of Pierre Elliott Trudeau Volume Two: 1968–2000. Toronto: Knopf Canada. 2009. ISBN 978-0-676-97523-9.
- Fraser, Graham. PQ: René Lévesque and the Parti Québécois in Power. Toronto: MacMillan. 1984. ISBN 0771597932.
- Lévesque, René. Memoirs. Montreal: McClelland and Stewart. 1986. ISBN 0-7710-5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