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等價單位

專輯等價單位(英語:Album-Equivalent Unit)是音樂產業中的一個計量單位,該單位用於定義等價於售出一張實體專輯唱片所需的音樂消費量。[1][2]除了傳統的實體專輯銷售之外,這種音樂消費還包括數位音樂下載串流媒體試聽。

根據美國唱片業協會和《告示牌》雜誌的定義,上圖為美國市場內專輯等價單位的換算示意圖。

誕生背景及影響力

作為應對21世紀全球實體唱片銷量下滑的策略,專輯等價單位在2010年年中被提出來。從1999年到2009年,實體專輯的銷售量下降了一半,從146億美元銳減到63億美元。[3]例如:2014年在美國本土獲得白金唱片認證的專輯只有電影《冰雪奇緣》的原聲帶泰勒絲錄音室專輯1989》。而在2013年,還有多位藝人獲得白金唱片認證。[4][5]

專輯等價單位的使用徹底顛覆了「最暢銷專輯榜」的定義,使其成為「最流行專輯榜」。[註 1][6]國際唱片業協會已經從2013年開始引入專輯等價單位來統計全球年度唱片藝人英語Global Recording Artist of the Year[7]

榜單實例

從2014年12月13日開始,告示牌二百大專輯榜修改了其統計方式,引入專輯等價單位作為統計數據而不是再單純採用專輯銷量為基礎。經過這次大修改,告示牌200專輯榜透過一種嶄新的演算法來引入唱片的點播量和數位音樂銷量(由尼爾森音樂統計英語Nielsen SoundScan負責統計)。這些數據來源於SpotifyApple MusicGoogle PlayXBOX Music等主要數位音樂點播與訂購平台。這些一般被稱為「數位音樂等同專輯(Track Equivalent Album)」或「串流媒體試聽等同專輯(Streaming Equivalent Album)」,而10首數位音樂被下載或1500首串流媒體音樂被試聽等同於一張實體專輯唱片被售出。在告示牌200專輯榜統計方式修改之後,《告示牌》推出了一個名為「專輯銷量榜(Top Album Sales)」的純銷量數據為統計根據的榜單。專輯銷量榜保持了傳統告示牌200專輯榜的統計方式,完全基於尼爾森音樂統計提供的專輯銷量。[2]泰勒絲的《1989》是首張告示牌200專輯榜更改統計方式後登頂的專輯,該專輯共計售出33.9萬份專輯等價單位(其中純實體唱片銷量為28.1萬份)。[1][8]在2015年2月8日發布的榜單中,雖然《NOW 53英語Now That's What I Call Music! 53 (U.S. series)》依舊是當周實體唱片銷量最好的專輯,但是卻成為第一張雖然實體銷量第一卻錯失告示牌200專輯榜冠軍的專輯。[9]

 
英國統計方法。

英國官方榜單公司於2015年3月開始將串流媒體試聽量引入到英國專輯榜的統計中。[10]這個變化是在串流媒體試聽播放量大增的情況下促成的;英國從2013年到2014年,串流媒體的播放量整整翻了一倍,從75億次播放激增到150億次。根據新的統計方法,官方榜單公司將從一張專輯裡最多挑選12首在串流媒體上最受歡迎的歌曲;然後播放量居前的兩首歌曲的計算權重會被減輕,這樣可以避免最終統計出來的播放量是反映整張專輯的受歡迎程度而不僅僅是某幾首熱門單曲的受歡迎程度;經過權重換算之後的試聽量再除以1000,最終數據被視為實體唱片銷量計入到榜單統計中。[11]山姆·史密斯的專輯《寂靜時分英語In the Lonely Hour》就是新規則下首張登頂英國專輯榜的專輯。在其4.1萬份專輯等價單位中,有2,900份來自串流媒體試聽,其餘則是他實體唱片的銷量。[10]

德國,串流媒體播放量自2016年2月起開始引入到榜單統計中。即便如此,德國專輯榜依然是依據銷售額而不是專輯等價單位對專輯進行排名。因此,只有那些付費播放的串流媒體平台才會被計入統計,同時一首歌必須至少試聽30秒。一張專輯中至少必須有6首歌曲登陸串流媒體平台供消費者試聽方可將播放量計入統計;但一張專輯最多是允許12首歌曲登陸網絡試聽,多出歌曲的播放量不會計入統計。與英國專輯榜類似,德國專輯榜統計播放量的時候會排除最受歡迎的兩首單曲的播放量,而後統計剩餘歌曲的平均播放量。[12][13]

腳註

  1. ^ 由於從前的專輯榜單統計是基於實體專輯的銷量,因此專輯榜單的排名實質是「暢銷與否」。而使用專輯等價單位之後,大量下載和試聽等於拉高了專輯在榜單的排名。鑑於很多音樂平台會免費提供下載或試聽(不一定都是盜版),因此榜單的排名決定權就是「流行與否」。因為只有流行的專輯才有更多的人會去下載或試聽。

參考資料

  1. ^ 1.0 1.1 Taylor Swift's '1989' Returns to No. 1 on Revamped Billboard 200. billboard.com. [2016-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0). 
  2. ^ 2.0 2.1 Trust, Gary. Billboard 200 Makeover: Album Chart to Incorporate Streams & Track Sales. 告示牌. 2014-11-20 [2014-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2). 
  3. ^ Why Album Sales Are Down. Speeli. [2015-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1). 
  4. ^ McIntyre, Hugh. Not One Artist's Album Has Gone Platinum In 2014. 富比士. 2014-10-16 [2018-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8). 
  5. ^ Sanders, Sam. Taylor Swift, Platinum Party of One. NPR. [2018-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7). 
  6. ^ Caulfield, Keith. Drake's 'Views' Rules at No. 1 for Fifth Week on Billboard 200 Chart. 告示牌. 2016-05-22 [2016-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6). 
  7. ^ Global Recording Artist of the Year. 國際唱片業協會. [2017-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5). 
  8. ^ Why Is Taylor Swift Still #1?. pitchfork.com. [2016-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3). 
  9. ^ Book, Ryan. Now 53 Outsells Taylor Swift, Becomes First Record to Top Albums Chart but Not Billboard 200; Kid Ink Cracks Top 10. The Music Times. 2015-02-12 [2016-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6). 
  10. ^ 10.0 10.1 Sam Smith's 'In the Lonely Hour' Tops Historic U.K. Albums Chart. billboard.com. [2016-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5). 
  11. ^ Official Albums Chart to include streaming data for first time. officialcharts.com. [2016-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3). 
  12. ^ Deutsche Album-Charts integrieren Premium-Streaming. Musikmarkt.de. 2016-02-01 [2016-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1). 
  13. ^ Briegleb, Volker. Deutsche Album-Charts jetzt auch mit Streaming-Zahlen. Heinz Heise. 2016-02-01 [2016-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