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協博覽會
中國—東協博覽會(英語:China-ASEAN Exposition,簡稱:China-ASEAN Expo,縮寫:CAEXPO,博覽會官方文獻中用後兩者居多)是由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倡議提出,由中國商務部、東南亞國家協會10國經貿主管部門及東協秘書處共同主辦,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承辦的國際性經貿交流會議,從2004年開始,每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的南寧國際會展中心舉辦一次。至2022年為止,博覽會已舉辦了19次。
中國—東協博覽會 | |
---|---|
首度舉辦 | 2004年 |
主辦單位 | 中國和東協10國經貿主管部門及東協秘書處 |
承辦單位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展覽地點 |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南寧國際會展中心 |
展覽性質 | 國家級、國際性經貿交流會 |
最近舉辦 | 2022年9月16日—19日(第19屆) |
官方網站 | |
http://www.caexpo.org |
中國—東協博覽會會徽是一個11片花瓣的朱槿花圖案。11片花瓣分別代表中國和東協10國。藍色的主色調體現中國與東協10國大多具有沿海優勢。會徽設計靈感來自「10+1」概念。會徽的主題是「凝聚、綻放、繁榮」。中國—東協博覽會吉祥物是白頭葉猴的卡通形象「合合」。中國—東協博覽會會歌是「相聚到永久」。[1]
發起的契機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3年10月第七次中國與東協「10+1」領導人會議上倡議,從2004年起每年在中國廣西南寧舉辦中國—東協博覽會。各國領導人對此表示贊同,並將此寫入會後發表的主席聲明。[1]
宗旨
中國—東協博覽會以「促進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共享合作與發展機遇」為宗旨,涵蓋商品貿易、投資合作和服務貿易三大內容,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協會擴大商貿合作的新平台。[2]
組織機構
中國—東協博覽會秘書處是中國—東協博覽會成立常設工作機構。常設工作機構對外名稱為中國—東協博覽會秘書處,對內設置為廣西國際博覽事務局。該機構為廣西自治區政府直屬正廳級事業單位。博覽局下設綜合協調處、研究發展處、招商招展處、展覽管理處、對外聯絡處、宣傳推介處、會議接待處、經營開發處、人力資源處、財務會計處等10個職能處。[3]
中國—東協博覽會秘書處的內設機構:綜合協調部、研究發展部、招商招展部、對外聯絡部、宣傳推介部、會議接待部、經營開發部、人力資源部、財務會計部。[1]
中方組委會
2004年7月15日中國—東協博覽會中方組委會在北京成立。首任組委會名譽主任為吳儀,2012年現任組委會名譽主任為王岐山,2012年現任組委會主任為陳德銘。
組委會成員單位
中國—東協博覽會高官會
中國—東協博覽會高官會是11國共辦機制的重要內容。中國商務部有關司局、東協10國經貿部門、東協秘書處、中國—東協博覽會秘書處、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有關廳局的代表出席每次的高官會。高官會每年舉辦兩次,對中國—東協博覽會的籌備進行交流和討論,並部署招商招展工作。[1]
主辦單位
- 中國商務部
- 汶萊工業和初級資源部
- 柬埔寨商業部
- 印度尼西亞貿易部
- 寮國工業貿易部
- 馬來西亞國際貿易和工業部
- 緬甸商務部
- 菲律賓貿易和工業部
- 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
- 泰國商業部
- 越南工業貿易部
- 東協秘書處
承辦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協辦方
中國科學技術部、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交通運輸部、中國海關總署、中國國家旅遊局、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香港貿易發展局[1]
參展國家、地區及國際組織
中國—東協博覽會由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協會的汶萊、印度尼西亞、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十個國家共同主辦。巴布亞紐幾內亞作為觀察員國參與其中。
展覽內容
- 商品貿易專題
- 投資合作專題
- 先進技術專題
- 服務貿易專題
- 「魅力之城」專題
主題國
從第四屆中國—東協博覽會開始,每屆博覽會確定一個東協國家為主題國。
主題國一般按東協國家國名英文首字母順序依次出任。
- 第四屆:汶萊
- 第五屆:柬埔寨
- 第六屆:印度尼西亞
- 第七屆:寮國
- 第八屆:馬來西亞
- 第九屆:緬甸
- 第十屆:菲律賓
- 第十一屆:新加坡
- 第十二屆:泰國
- 第十三屆:越南
- 第十四屆:汶萊
- 第十五屆:柬埔寨
- 第十六屆:印度尼西亞
- 第十七屆:寮國
- 第十八屆:寮國
- 第十九屆:馬來西亞
特邀合作夥伴 [特邀貴賓國]
為進一步促進中國和東協與區域外的交流合作,推動區域外重點國家積極參展參會,中國—東協博覽會共辦各國商議決定自2014年起設立「特邀貴賓國」機制,每屆特別邀請一個中國和東協以外的RCEP成員國出任東博會「特邀貴賓國」。
「特邀貴賓國機制」改名為「特邀合作夥伴機制」,邀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任本屆東博會特邀合作夥伴:
重點主題
從第四屆中國—東協博覽會開始,圍繞中國與東協十一大重點合作領域,每屆博覽會確定一個重點主題。
- 第四屆:港口合作
- 第五屆:信息通信合作
- 第六屆:海關與商界合作
- 第七屆:自貿區與新機遇
- 第八屆:環保合作
- 第九屆:科技合作
- 第十屆:區域合作發展——新機遇、新動力、新階段
- 第十一屆: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 第十二屆:共創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創海洋合作美好藍圖
- 第十三屆: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築更為緊密的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
- 第十四屆: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助推區域經濟一體化
- 第十五屆: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建中國-東協創新共同體
- 第十六屆:共建「一帶一路」,共繪合作願景
- 第十七屆:共建「一帶一路」,共興數字經濟
- 第十八屆:共享陸海新通道新機遇,共建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
- 第十九屆:共享RCEP新機遇,助推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3.0版
歷屆中國與東協各國魅力之城
中國—東協博覽會秘書處提出,從第二屆博覽會起,中國和東協各國都選出一個代表本國特色的城市或地區在博覽會的國家專題展區上隆重推介。
中國 | 新加坡 | 汶萊 | 柬埔寨 | 印尼 | 寮國 | 馬來西亞 | 緬甸 | 菲律賓 | 泰國 | 越南 | |
---|---|---|---|---|---|---|---|---|---|---|---|
第二屆 | 北京市 | 新加坡城 | 斯里巴加灣 | 暹粒 | 雅加達 | 琅勃拉邦 | 布特拉再也 | 曼德勒 | 宿霧 | 清邁 | 河內 |
第三屆 | 上海市 | 新加坡城 | 斯里巴加灣 | 金邊 | 三寶壟 | 萬象 | 檳城州 | 普甘 | 保和、巴拉旺、馬尼拉、佬沃 | 孔敬 | 胡志明市 |
第四屆 | 天津市 | 新加坡城 | 斯里巴加灣 | 西哈努克港 | 巨港 | 沙灣拿吉 | 巴生 | 仰光 | 蘇比克灣 | 春武里府 | 下龍市 |
第五屆 | 蘇州市 | 新加坡城 | 斯里巴加灣 | 金邊 | 萬隆 | 磅湛省 | 賽城 | 耶德納嵭 | 達沃 | 普吉 | 順化 |
第六屆 | 深圳市 | 新加坡城 | 斯里巴加灣 | 西哈努克省 | 西加里曼丹省 | 沙灣拿吉 | 古晉市 | 木姐 | 怡朗(伊洛伊洛)、卡加延德奧羅 | 沙沒巴干府 | 芹苴 |
第七屆 | 欽州市 | 新加坡城 | 斯里巴加灣 | 萬象 | 梭羅 | 甘蒙 | 吉隆坡 | 曼德勒 | 三寶顏 | 清萊 | 大叻 |
第八屆 | 海南省 | 新加坡城 | 斯里巴加灣 | 拉達那基里省 | 巴布亞省 | 占巴塞省 | 柔佛州 | 內比都 | 普林塞薩港 | 孔敬 | 會安市 |
第九屆 | 廣州市 | 新加坡城 | 斯里巴加灣 | 馬德望 | 明古魯 | 甘蒙省 | 關丹市 | 雅丹納博 | 聖費爾南多 | 清邁 | 芽莊 |
第十屆 | 南寧市 | 新加坡城 | 斯里巴加灣 | 磅同 | 日惹 | 萬象 | 怡保市 | 皎漂 | 伊莎貝拉 | 噠叻府 | 平定 |
第十一屆 | 寧夏 | 新加坡城 | 斯里巴加灣 | 西哈努克省 | 南蘇門答臘省 | 波喬省 | 浮羅交誼 | 仰光 | 達沃市 | 洛坤府 | 平順省 |
第十二屆 | 香港 | 新加坡城 | 斯里巴加灣 | 金邊 | 廖內省 | 烏多姆塞省 | 馬六甲州 | 塔威 | 三寶顏市 | 春武里府 | 老街省 |
第十三屆 | 福州 | 新加坡城 | 斯里巴加灣 | 國公省 | 印尼群島 | 阿速坡省 | 瓜拉登嘉樓 | 毛淡棉市 | 桑托斯將軍市 | 曼谷市 | 邦美蜀 |
第十四屆 | 寧波 | 新加坡城 | 斯里巴加灣 | 柏威夏省 | 占卑省 | 沙耶武里省 | 納閩 | 東枝 | 奧羅拉省 | 曼谷 | 太原省 |
第十五屆 | 北海市 | 新加坡城 | 斯里巴加灣 | 磅同省 | 西蘇門答臘省 | 萬象省 | 砂拉越州 | 巴安市 | 打拉省 | 春蓬府 | 檳椥省 |
第十六屆 | 成都市 | 新加坡城 | 斯里巴加灣 | 貢布省 | 印度尼西亞群島 | 占巴塞省 | 雪蘭莪州 | 馬圭省 | 桑托斯將軍城 | 武里南府 | 安江省 |
第十七屆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
第十八屆 | 貴陽市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第十九屆 | 重慶市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未釋出 |
國內外支持商協會
汶萊中華商會、文中友協、柬埔寨總商會(又名金邊總商會)、柬埔寨成衣廠商協會、柬埔寨中國商會、柬埔寨港澳僑商總會、印尼工商會館中國委員會、印尼中華總商會、印尼-中國經濟社會與文化合作協會、寮國國家工商會、馬來西亞中國經濟貿易總商會、馬來西亞製造商聯合會、馬中友好協會、馬來西亞中華工商聯合會、緬甸聯邦工商會、緬甸林木產品商協會、緬甸豆類商協會、緬甸漁業協會、緬甸工業聯合會、菲華商聯總會、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新加坡製造商聯合會、新加坡中國商會、新加坡中小企業工會、泰國中華總商會、泰國工商總會、泰中商務委員會、越南工商會、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中國輕工工藝進出口商會、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中國食品和包裝機械工業協會
重大事件
自2004年第一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在中國廣西南寧市舉辦以來[4],中國—東協博覽會已舉辦了十四屆。每年同期舉辦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5]。據中國—東協博覽會官方網站[5]介紹,第十五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將於2018年9月12日—15日在中國廣西南寧市舉辦。本屆主題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建中國-東協創新共同體】,主題國為柬埔寨。
各界評論
中國—東協博覽會自舉辦以來,得到了各界的評價,對自由貿易區國家間的經濟與社會產生了影響。
企業家評價
-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銷售總監李挺:今後西門子在亞洲的分支機構將全面參與博覽會的活動。[6]
- 中國上海華普汽車有限公司商務部副總裁王順勝:中國—東協博覽會是中國企業打開東協市場的「金鑰匙」。[6]
- 日本王子製紙株式會社海外造林事業部經理森崎雅典:通過博覽會的連線,日本王子製紙已經與江蘇南通政府方面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造紙廠並投入運作。[6]
- 新加坡東協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楊景云:中國的市場越來越開放、越來越規範,我們對此很感興趣。[6]
- 法國北伊澤爾省工商會財政委員會主席讓皮埃爾吉拉爾:中國—東協博覽會為各國商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台,內容非常豐富,形式非常開放,蘊藏著無數商機。[6]
各國政要評價
- 柬埔寨首相洪森:希望中國可以向東協欠發達的成員國轉讓綠色科技,以增加農業產量。[7]
- 緬甸副總統吳丁昂敏烏:緬方高度重視緬中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將與中方保持密切溝通,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維護共同利益。[7]
- 泰國副總理吉滴叻:希望藉助此次見面會,促進泰中兩國企業家攜手邁進,促進商業投資各領域的成功合作。泰國政府將繼續支持兩國企業家合作。[7]
- 越南副總理阮春福:中國-東協博覽會組織工作非常好,緊張有序。越南在中國-東協博覽會上的展位搭建漂亮,展品豐富,觀眾及顧客很多,並一致稱讚越南商品質量高。[7]
- 菲律賓貿工部投資署司長奧利佛:中國-東協博覽會是很好的平台,我們應該支持它,這裡有很多合作機會。[7]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中國—東協博覽會作為國家層面的一個國際性盛會,已經成為我國和東協經貿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央將大力支持廣西辦好這個博覽會。中國—東協博覽會要長期辦下去,要辦出特色,辦出實效。[1]
- 印度尼西亞總統蘇西洛·班邦·尤多約諾:十分高興在中國—東協博覽會看到印尼的企業家和印尼商品,希望印尼工商界通過博覽會繼續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往來,[1]
- 寮人民民主共和國副主席朱馬里·塞雅頌:中國—東協博覽會對中國和東協經貿關係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許多東協國家都非常積極參與,會使中國與東協的關係進一步發展。[1]
舉辦的意義
從政治上看,有利於加強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國家之間互動與溝通,加強政治互信,在國際事務處理中提高雙方的地位。 從經濟上看,進一步擴大了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國家經濟合作,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促進東協經濟一體化,提高區域競爭力,對世界經濟增長也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注釋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中國—東協博覽會秘書處,《中國—東協博覽會知識手冊》,2012年9月印刷(展會現場免費領取)
- ^ [1][永久失效連結].中國—東協博覽會官方網站.
- ^ [2][永久失效連結].中國—東協博覽會官方網站.
- ^ 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站. [2012-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3).
- ^ 5.0 5.1 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官方网站. [2012-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9).
- ^ 6.0 6.1 6.2 6.3 6.4 存档副本. [2012-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2).中國—東協博覽會官方網站.
- ^ 7.0 7.1 7.2 7.3 7.4 存档副本. [2012-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東南亞縱橫.2004年第8期.范小俊
- ^ [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改革與戰略.2004年第4期.梁儒謙
- ^ [5][永久失效連結].東南亞縱橫.2004年第8期.范小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