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學術機構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簡稱力學所)是中國科學院下屬研究機構之一,創建於1956年。力學所為中國「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力學研究所主樓
機構位置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四環西路15號
39°59′07″N 116°19′22″E / 39.985272°N 116.322769°E / 39.985272; 116.322769
郵政編碼100190
機構概況
創建時間1956年
研究領域力學
下屬機構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微重力重點實驗室(國家微重力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流固耦合系統力學重點實驗室
先進製造工藝力學實驗室
空天飛行科技創新研究中心(籌)
機構人員
所長劉桂菊(所長、黨委書記)
何國威(學術所長)
研究人員人數380餘人
院士人數7
學生人數在讀博士研究生100餘人、在讀碩士200餘人
網頁www.imech.cas.cn

力學所是力學一級學科研究生培養單位,設有博士後流動站。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力學所科研主攻方向為:微尺度力學與跨尺度關聯,高溫氣體動力學與跨大氣層飛行,微重力科學與應用,海洋工程、環境、能源與交通中的重大力學問題,先進製造工藝力學,生物力學與生物工程。

力學所有五個研究單元實體: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微重力實驗室、流固耦合系統力學重點實驗室、先進製造工藝力學重點實驗室。力學所與企業聯合成立了衝擊動力學工程研究中心、發動機科學與工程聯合實驗室等。

歷史

[1]

  • 1953年底,中國科學院在數學研究所內組建了力學研究室,錢偉長任主任。
  • 1956年1月16日,力學研究所正式成立。
  • 1959年6月14日,錢學森向中科院提出「關於在中國科學院配合國防需要開展火箭技術探索性研究的意見」報告,獲得中科院批准後,力學所於1959年 11月成立二部,分別從事高速氣動力學、高溫強度、液體推進劑及燃燒、試驗設備設計和測量儀表等問題研究和裝置研製。液體推進劑及燃燒研究室人員於 1960年10月遷至懷柔,成立懷柔基地。
  • 1964年7月,懷柔基地改稱為力學所分部,承擔科學院下達的氫氧發動機研製任務。
  • 1965年,力學所承擔對超低空飛彈設(代號541)計任務。
  • 1965年,力學所開始領導「關於開展飛彈再入物理現象研究」的研究工作。
  • 1964年,力學所承擔中程飛彈彈頭燒蝕防熱問題的研究。
  • 1963年5月,力學所接受「衝擊波測壓計力學性能的標定」任務。保證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 1965年—1967年,力學所在懷柔分部建立爆炸場,進行了大量系統的爆炸試驗。
  • 1966年,力學所承擔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本體結構設計及試驗、溫度控制與熱試驗、偵察衛星回收方案三個方面的調研工作。
  • 1967年,力學所在文革中逐漸被軍管。
  • 1970年7月,力學所軍管結束,又恢復由科學院領導。
  • 1972年7月,力學所下放,實行北京市和科學院雙重領導,隨後又改稱為北京力學所。 
  • 1977年以後,力學所的各項工作逐步調整恢復。
  • 1978年1月1日,力學所正式回歸中國科學院建制。

歷任所長

[2]

  • 第一屆 錢學森 (1956年9月-1984年2月)
  • 第二屆 鄭哲敏 (1984年2月-1987年12月)
  • 第三屆 鄭哲敏 (1987年2月-1989年12月)
  • 第四屆 薛明倫 (1989年12月-1994年4月)
  • 第五屆 薛明倫 (1994年4月-1998年5月)
  • 第六屆 洪友士 (1998年5月-2002年6月)
  • 第七屆 洪友士 (2002年6月-2006年6月)
  • 第八屆 樊菁 (2006年6月-2010年6月)
  • 第九屆 樊菁 (2010年6月-)

研究單元

力學所有五個主要的研究部門。

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近期學科方向:納米/微米尺度力學和跨尺度關聯、納/微電子機械系統力學、多尺度複雜流動的動力學理論與控制原理。中、長期學科方向為如下三個方面:固體變形、損傷、破壞的非線性力學性質、流體運動的非線性規律、材料和環境系統中非線性問題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正式成立於1994年,2011年10月13日正式由國家科技部批准,建設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致力於高溫氣體動力學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

國家微重力實驗室

主要研究方向:微重力流體物理(簡單流體的運動、多相流和複雜流體),微重力燃燒科學(燃燒機理和太空站防火),空間材料科學(凝固過程、晶體生長和模型化研究),空間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生物力學、細胞-分子生物學和納米生物技術)。

先進製造工藝力學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主要研究領域:雷射毛化特種工藝及其工程化技術、物質表面塗鍍層與強化工藝技術、雷射製造工藝力學、雷射焊接工藝技術、複雜飛行動力學與控制、機動車綜合性能檢測產業化技術。

流固耦合系統力學重點實驗室

流固耦合系統力學主要研究流體與固體相互作用規律。緊密結合我國海洋工程、環境工程和交通工程等應用領域的重大需求,以力學多分支學科的交叉融合為基礎,發展流固耦合系統力學理論,發展建設特色鮮明、系統配套的耦合實驗平台和數值模擬技術。

實驗室重點研究方向:流體與工程結構的相互作用、流體與岩土體的相互作用、環境流動與多過程耦合以及油氣水沙相互作用。

實驗室現任主任為黃晨光研究員。實驗室有兩名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哲敏、李家春,14名研究員。

研究人員

力學所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員66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和高級實驗師137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2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人,「千人計劃」短期項目1人。

研究生教育

力學所是力學一級學科研究生培養單位。主要招生專業有:[3]

  •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主要研究方向:基礎力學、物理力學、非線性力學、生物力學、微重力流體力學、磁流體力學、電漿體物理、實驗力學、遙科學
  • 固體力學
    主要研究方向:細觀力學、材料的本構理論、斷裂力學、材料的疲勞與蠕變、複合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智能結構、土力學、流固耦合
  • 流體力學
    主要研究方向: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稀薄氣體動力學、超聲速燃燒、湍流、水動力學、計算流體力學、多相流體力學、流態化理論、燃燒、環境流體力學、海洋工程流體力學、微機械(MEMS)中的流體力學問題、氣體雷射
  • 工程力學
    主要研究方向:爆炸力學、高速碰撞效應、氣體和粉塵的爆轟、爆炸加工、材料表面改性、雷射作用下材料與結構的熱力學響應、雷射技術、雷射物理、斷裂力學及應用、地面沉降、環境工程、岩土工程、雷射物理

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历史沿革. [2013年5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2. ^ 力学所历任行政领导. [2013-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8). 
  3. ^ 研究生招生主要专业、研究方向.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所教育網. [2013-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