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澤自由市

半自主城邦

但澤自由市(德語:Freie Stadt Danzig波蘭語Wolne Miasto Gdańsk)是1920年至1939年間的一個半自主城邦,包括波羅的海德意志港口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及鄰近地區的近200個城鎮。

但澤自由市
Freie Stadt Danzig (德語)
Wolne Miasto Gdańsk (波蘭語)
1920年—1939年
但澤國旗
國旗
但澤國徽
國徽
國歌:《為了但澤/格但斯克》
Für Danzig / Gdańsku
位於德國和波蘭之間的但澤
位於德國和波蘭之間的但澤
1930年歐洲中的但澤自由市
1930年歐洲中的但澤自由市
地位國際聯盟保護之下的自由市
首都但澤
常用語言德語
宗教
64.6% 信義宗
32.2% 羅馬天主教
政府共和國
市長 
• 1919–1920
雷吉納德·塔沃爾
• 1937–1939
卡爾·伯克哈特
參議院主席 
• 1920–1931
海因里希·薩姆
• 1934–1939
亞瑟·格萊瑟
立法機構但澤人民議會
歷史時期戰間期
• 建立
1920年11月15日
1939年9月1日
• 併入德國
1939年9月2日
面積
1923年1,966平方公里
人口
• 1923年
366730
貨幣紙馬克(1923年前)
但澤盾(1923年後)
前身
繼承
西普魯士省
但澤-西普魯士帝國大區
今屬於 波蘭
但澤自由市地圖

歷史

但澤位於維斯瓦河入海口。維斯瓦河流域面積194,424平方公里,占波蘭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糧食從波蘭和烏克蘭通過內河航運抵達但澤市,再轉為海運送往荷蘭等地。貿易造就了但澤的繁榮。16至17世紀,但澤成為波羅的海最富裕的港口城市,被稱作「東歐阿姆斯特丹」,許多歐洲國家也因此覬覦但澤的地理位置與財富。普魯士、波蘭、法國等都曾經控制但澤,其中以普魯士和波蘭之間的爭奪最為激烈。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依據巴黎和會確定的「住民自決原則」,波蘭復國。但澤雖曾為波蘭領土,但經普魯士德意志百多年統治,當時的人口已變成以德意志人佔多數,故有認為應該繼續由德國統治。但法國、美國、波蘭強烈反對但澤併入德國,而德國和英國反對但澤併入波蘭。各方為但澤的歸屬爭執不下,最終妥協的結果是成立但澤自由市

根據1919年《凡爾賽條約》第100條(第三部第十一節)條款,該政權於1920年11月15日建立起來[1][2]

但澤自由市包括但澤市及其附近的城鎮、村莊和其他居民點,主要居民為德意志人,之前數百年屬於德國。根據條約,這一地區將同一戰後的德國威瑪共和國)及新建立的波蘭第二共和國(戰間波蘭)保持分立,但並非一個獨立國家[3]。自由市處於國際聯盟的保護之下,與波蘭為關稅同盟關係。

波蘭擁有在但澤發展和維護交通通訊和港務的全部權利[4]。自由市的建立是為了使波蘭能夠獲得一個足夠規模的海港,市內大多數居民為德意志人,但亦有顯著的波蘭裔人口[5][6][7]。但澤的德意志人口對於被迫同德國分隔感到相當不滿,希望回歸德國,而農村地區以波蘭人為主,希望回歸波蘭[8]

由於波蘭仍未完全控制這一港口(尤其是軍事設施),1921年另一新港在格丁尼亞開始建設。

在1920年至1935年,但澤是波蘭裔和俄羅斯裔猶太人移民北美的主要出發港口之一。

1933年,自由市政府權力為名義上由當地成立的德國傀儡地納粹黨所取得。部份猶太人逃離了但澤。1939年德國佔領但澤後,納粹廢除了自由市並將其併入新建的但澤-西普魯士帝國大區。他們將市內的波蘭人和猶太人歸為次等人,使其參與勞動或將其送往集中營。其中許多人被送往納粹集中營,包括附近的施圖特霍夫集中營(位於今波蘭什圖托沃)。

1945年初蘇聯紅軍攻占但澤,大量德國裔居民逃亡或被殺。戰後許多倖存的德意志人被驅逐,波蘭人開始遷入。根據《波茨坦協定》,該市併入為波蘭的一部分,後被更名為格但斯克

根據自由市政府1923年11月1日的人口統計[9]:11
民族 德國人 德波混血 波蘭卡舒比馬祖爾人 俄羅斯烏克蘭人 猶太人 未分類 總計
但澤本地人 327,827 1,108 6,788 99 22 77 335,921
外來人 20,666 521 5,239 2,529 580 1,274 30,809
總計 348,493 1,629 12,027 2,628 602 1,351 366,730
佔比 95.03% 0.44% 3.28% 0.72% 0.16% 0.37% 100.00%

參見

參考文獻

  1. ^ Loew, Peter Oliver. Danzig – Biographie einer Stadt. C.H. Beck. February 2011: 189. ISBN 978-3-406-60587-1 (德語). 
  2. ^ Samerski, Stefan. Das Bistum Danzig in Lebensbildern. LIT Verlag. 2003: 8. ISBN 3-8258-6284-4 (德語). 
  3. ^ Kaczorowska, Alina.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Routledge. 2010-07-21: 199. ISBN 0-203-84847-0. 
  4. ^ Yale Law School. The Versailles Treaty June 28, 1919: Part III. The Avalon Project. [2007-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14). 
  5. ^ Chestermann, Simon. You, the People; United Nations, Transi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State build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0 [2011-04-26]. ISBN 978-0-19-926348-6. 
  6. ^ Zapiski historyczne: Volume 60, page 256, Towarzystwo Naukowe w Toruniu. Wydział Nauk Historycznych – 1995
  7. ^ The Danzig Dilemma; a Study in Peacemaking by Compromise John Brown Mason page 4-5
  8. ^ Levine, Herbert S., Hitler's Free City: A History of the Nazi Party in Danzig, 1925-39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p. 102.
  9.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Mason 1946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