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英語:Memorial Hall of the Victims of the Nanjing Massacre by Japanese Invaders,日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遭難同胞紀念館)又稱江東門紀念館[1],是南京市人民政府為悼念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而設立的遺址型專門史博物館。館址位於南京城西南江東門,是當年日軍大屠殺的一處主要地點和遇難者叢葬地。紀念館於1985年落成開放,經過1995年、2005年兩次擴建,現占地約7.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展陳面積9800平方米,包括展覽集會、遺址悼念、和平公園和館藏交流等4個區域,其中展覽陳列包括廣場陳列、遺骨陳列和史料陳列三部份。該館收集了10000多份歷史資料和文物,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3]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 |
---|---|
成立 | 1985年8月15日 |
地址 | 中國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水西門大街418號 |
類型 | 專史博物館 國家一級博物館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
建立者 | 南京市人民政府 |
館長 | 張建軍 |
所有者 | 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 |
網站 | www |
地圖 | |
建設經過
自1950年代起,岸信介上台後,強迫部分出版商將教科書上侵略中國的字眼,改成進出大陸。1982年,某些有右翼團體編製的、日本文部省審訂通過的歷史教科書更直接否認南京大屠殺。[5]美化日本侵略歷史之行為激起了南京人民的義憤,1983年底,南京市人民政府經中國共產黨江蘇省委員會和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開始籌建本紀念館,設立了「南京大屠殺」編史、建館、立碑領導小組,由當時的南京市市長張耀華任組長。1985年2月3日,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到南京視察,題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名。鄧小平的到來極大地推動了紀念館的建設,工程隨即於2月20日(正月初一)動工,當年8月15日即中國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紀念日當天建成開放,同時南京市還在17處大屠殺遺址設立紀念碑。紀念館由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齊康設計,以「生與死」、「痛與恨」為主題,占地1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900多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建成史料陳列廳、電影放映廳、遺骨陳列室及藏品庫等,被評為「中國80年代十大優秀建築設計」之一。廣場浮雕由南京藝術學院錢大涇設計。[6][7][8][9]
1995年,紀念館開始二期工程建設,1997年12月12日竣工。工程新建了悼念廣場、大型雕塑「古城的災難」、刻有南京大屠殺發生時間的十字形標誌碑、遇難同胞名單牆、紀念館大門「殘破的城門」和貴賓接待室,同時對展覽設施和陳列內容進行了改進和充實。工程仍由齊康設計,青銅雕塑由吳顯林設計。為保障工程建設,南京發起了「人人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二期工程捐一元錢」的募捐活動,100多萬南京市民共捐款160多萬元人民幣,募捐在香港也引起很大反響。[a][10][4]
2005年12月13日,紀念館的二期擴建工程正式奠基[11],2006年6月26日起閉館擴建,2007年12月13日竣工,總投資4.77億元人民幣,建設工程獲得民間捐款450萬元人民幣[12][13]。擴建工程由華南理工大學何鏡堂主持設計,建築構思展現「戰爭、殺戮、和平」三個概念[14]。擴建工程自老館向東新建了新館,向西增設祭場、冥思廳及和平公園等,還拆除了原館圍牆、調整了警世鐘的位置,擴大了悼念廣場,改造了老館,並對「萬人坑遺址」進行隔水保護。擴建後,紀念館占地面積由2.2公頃擴大到7.4公項,總建築面積擴大到22500平方米。
職責
根據2018年11月23日通過的《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履行下列職責[15]:
- 做好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的有關保障工作;
- 舉辦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活動;
- 舉辦紀念抗日戰爭中為反抗日本侵略、開展人道主義救援、維護歷史正義、傳播歷史真相作出重要貢獻的中外人士的活動;
- 舉辦銘記南京大屠殺歷史、珍愛和平等相關主題的展覽、教育、傳播和交流活動;
- 開展南京大屠殺及相關主題的藏品徵集和歷史研究,搶救倖存者口述歷史。
展覽陳列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 死難同胞叢葬地 江東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江蘇省南京市 |
座標 | 32°2′7.90″N 118°44′36.67″E / 32.0355278°N 118.7435194°E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37年 |
編號 | 6-940 |
認定時間 | 2006年 |
廣場陳列
廣場陳列由集會廣場、祭奠廣場、墓地廣場等3個室外展覽場所組成。悼念廣場上有一個形似十字架、刻有南京大屠殺事件時間表的石碑、「倒下的300000人」雕塑及「古城的災難」等大型的藝術品;而祭奠廣場上則有一面刻有館名的紀念碑,上面分別用了中、英和日文刻上「遇難者300000」的字樣。
2007年後,集會廣場擴建,面積達15000多平方米,由「冤魂的吶喊」主題雕塑、「災難之牆」、主席台水池、十字架和和平大鐘組成。「冤魂的吶喊」立於廣場入口;作為背景牆刻有十三國文字書寫的「遇難者 300000」的「災難之牆」與主席台水池牆面、地面及和平大鐘柱體均採用黑色鏡面花崗岩敷貼;十字架、和平大鐘分立主席台兩側,原集會廣場的「殘破城門」及臥地雕塑保持原狀。
史料陳列
現展廳展陳面積為9000平方米。館藏藏文物1萬多件,其中3000多件對外展陳[16]。包括歷史相片、文獻如約翰·拉貝和東史郎的日記等。也有在南京大屠殺時的美國牧師、時任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主席以及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委員約翰·馬吉所拍的4盤電影膠片及使用的16毫米攝影機,大屠殺時日軍使用的軍用品等。也有丹麥人伯恩哈爾·阿爾普·辛德貝格的信件和照片。
主要陳列主題《人類的浩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分為「南京淪陷前的中國形勢」、「日軍從上海攻向南京」、「日軍入侵南京與中國守軍南京保衛戰」、「日軍在南京的大屠殺」、「日軍在南京的姦淫與掠奪」、「日軍在南京的焚燒與破壞」、「國際安全區不安全」、「日軍毀屍滅跡與慈善團體掩埋遺體」、「對製造南京大屠殺的日本戰犯審判」、「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見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十一個部分,陳列面積4200平方米。
次要專題陳列為:《勝利 1945》,陳列面積1700平方米;「萬人坑」遺址陳列。
展廳中另設影視廳5個,面積約為1000平方米,主要用於播放有關南京大屠殺和抗戰題材的紀錄片、影視片。原有展廳現改造為臨時展廳,面積約為800平方米。
遺骨陳列
遺骨陳列「萬人坑」遺址內的骸骨於1985年被發現,而在1998年更發現多208副骸骨,它們現在被存放在棺槨狀的遺骨陳列室內展出[17]。2006年4月21日也發現了另外19副新的骸骨,經南京市文物局專家進行考古和史學鑒定後,確定這是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骸[18]。
記事
- 1983年底,南京市人民政府開始籌備建設紀念館。
- 1985年2月,中顧委主任鄧小平在南京為紀念館題寫館名。
- 1985年8月15日,紀念館落成開放。
- 1995年,紀念館二期工程動工,1997年12月12日完工。
- 2002年12月12日,「歷史證人的腳印」銅版路建成開放。
- 2005年12月13日,紀念館二期擴建工程奠基,2007年12月12日完工。
- 2008年5月,紀念館獲授「國家一級博物館」。
- 2010年7月,紀念館已累計接待觀眾超過2500萬人次。
- 2015年5月,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開始修繕,完成後將做為紀念館的分館開放。
此外,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自2014年起每年12月13日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主辦單位為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黨和國家領導人會出席公祭儀式。
-
2007年南京大屠殺70周年紀念悼念廣場
-
2017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期間的紀念館大門
交通
公共汽車
江東門紀念館 | ||||
---|---|---|---|---|
編號 | 路線 | 備註 | ||
Y7 | 瑞金路 | ⇆ | 宜悅街 | 經解放南路、建鄴路、月安街·華山路東 7 夜班;原 807(第一代) |
7 | 瑞金路 | ⇆ | 宜悅街 | 經光華門北、評事街、清竹園南門 |
37 | 紫金明珠 | ⇆ | 奧體新城 | |
61 | 景明佳園 | ⇆ | 江東中路·江東門北街 | |
63 | 寧工新寓 | ⇆ | 雙橋門西 | |
166 | 西街 | ⇆ | 江蘇大劇院 | 原 7區間 |
511 | 雨山路地鐵站東 | → | 莫愁湖公園西門 | |
← |
地鐵
國際友好館
注釋
參考文獻
引用
- ^ 江东门纪念馆:让南京大屠杀史实成为世界记忆. [2023-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2).
-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竣工開放 逾8萬人參觀悼念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新華社, 2007年12月13日
-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CTV,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網上展館
- ^ 4.0 4.1 齊康:《環境的建築創作構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創作設計》. 《東南大學學報》,第28卷第2期,1998年3月。
- ^ 日本歷史教科書爭議追溯至五十年代. Now新聞. 2014-01-28 [2023-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9).
- ^ 段月萍.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建立及其影響. 江蘇地方志, 2005年第4期
- ^ 齊康.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建築學報, 1986年第5期
- ^ 齊康. 構思的鑰匙——記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方案的創作. 新建築, 1986年第02期
- ^ 把血寫的歷史銘刻在這片土地上——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永久失效連結]
- ^ 段月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二期工程全面竣工》. 《抗日戰爭研究》,1998年第1期。
- ^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奠基. 成都公眾信息網. 2005-12-14.[永久失效連結]
- ^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已獲370萬元捐款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新華網, 2007年7月10日:「至2007年4月共收到各類捐款人民幣304萬元,日元1008萬元,韓元10000元,盧布500元」
- ^ 海內外關注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擴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2007年12月12日: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介紹,自2005年擴建工程奠基以來,紀念館收到來自海內外的捐款450萬元人民幣、捐贈文物7908件。此外,還有1000多人報名參加紀念館的志願者活動……在450萬元的捐款中,有來自香港和台灣的150萬元,其他大多為南京各界所捐。」
- ^ 何鏡堂,倪陽.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創作構思. 建築學報, 2008年3月
- ^ 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 2018-11-28 [2018-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4).
-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赠800多件文物. 中國青年網. 2009-03-29 [2009-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7).
-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總覽. [2008-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2).
- ^ 南京新發現一批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骸. [2008-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網頁
-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工程获奖. 揚子晚報網. 2009-01-05 [2009-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2).
外部連結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簡體中文)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英文)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1937-193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