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琰

易學家

俞琰(1257年—?),字玉吾,號全陽子、林屋山人、石澗道人。吳郡(今江蘇蘇州)人。

寶祐五年(1257年)生。自幼好讀書,聞知朋友有奇書,必求借抄錄,廢寢忘食,因而致疾。早年熱心科舉,寶祐年間,以詞賦稱。南宋亡,隱居著述,元朝授溫州學錄不赴,自號林屋山人,學者稱石澗先生。以學術見長,尤精《》學,更援《易》入道,發前人所未發者。俞琰繼承朱熹之學,將道教內丹修煉與邵雍易學結合。延祐年間尚在世。[1]著有《周易集說》、《讀易舉要》等,大部分佚失。

注釋

  1. ^ 俞琰之生卒年眾說紛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三經部易類:「琰字玉吾,吳縣人。生宋寶祐初,入元隱居著書,征授溫州學錄,不赴,至延祐初始卒。」明盧熊《蘇州府志》謂其「卒於元貞間,年七十」。余嘉錫據《萬姓統譜》和納蘭成德容若《周易集說》序等分析,認為「非生於寶祐初」,而是「寶祐間以詞賦稱」,此誤。俞琰《書齋夜話》自述: 「予幼習科舉之學,十六歲而三場粗通,輒應咸淳癸酉(1273年)鄉貢進士。」可推其生年為寶祐五年(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