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克卜勒任務(英語:Kepler Mission)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設計來發現環繞著其他恆星之類地行星的太空望遠鏡[4]。使用NASA發展的太空光度計,歷經九年多的時間,在繞行太陽的軌道上,觀測10萬顆恆星的光度,檢測是否有行星凌星的現象(以凌日的方法檢測行星)。為了紀念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這個任務被命名為克卜勒任務[5]。
任務類型 | 太空望遠鏡 |
---|---|
運營方 | NASA 大氣及太空物理實驗室(LASP) |
國際衛星標識符 | 2009-011A |
衛星目錄序號 | 34380 |
網站 | kepler |
任務時長 | 原定3.5年 實際共運行9年7個月又23天 |
太空飛行器屬性 | |
製造方 | Ball Aerospace & Technologies |
發射質量 | 1,052.4 公斤 |
乾質量 | 1,040.7 公斤 |
酬載質量 | 478 公斤 |
尺寸 | 直徑 2.7 公尺 高 4.7 公尺 |
功率 | 1100 瓦 |
任務開始 | |
發射日期 | 2009年3月7日 3時49分57.465秒 UTC[1] |
運載火箭 | 三角洲二號運載火箭(7925-10L) |
發射場 | 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 SLC-17B |
任務結束 | |
丟棄形式 | 終止通訊 |
最後通訊 | 2018年10月30日 |
軌道參數 | |
參照系 | 日心軌道 |
軌域 | 尾隨地球 |
半長軸 | 1 0133 AU |
離心率 | 0.036116 |
近日點 | 0.97671 AU |
遠日點 | 1.0499 AU |
傾角 | 0.44747° |
週期 | 372.57 天 |
近日點幅角 | 294.04° |
平近點角 | 311.67° |
平均運動 | 0.96626°/天 |
曆元 | January 1, 2018 (J2000: 2458119.5)[2] |
主望遠鏡 | |
類型 | 施密特式 |
口徑 | 0.95公尺(3.1英尺) |
觀測範圍 | 0.708 m2(7.62 sq ft)[A] |
波長 | 430–890 nm[2] (可見光與近紅外線) |
轉發器 | |
帶寬 | X波段(up):7.8 bit/s – 2 bit/s[2] X波段(down):10 bit/s – 16 kbit/s[2] Ka波段(down):可達 4.3 Mbit/s[2] |
克卜勒是NASA低成本的發現計畫聚焦在科學上的任務。NASA的艾美斯研究中心是這個任務的主管機關,提供主要的研究人員並負責地面系統的開發、任務的執行和科學資料的分析。克卜勒任務進度的處理是由噴射推進實驗室執行,貝爾太空科技公司負責克卜勒任務飛行系統的開發。
克卜勒太空飛行器於美東時間2009年3月6日22時49分57秒從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發射[6],已確認了130多個系外行星和發現了超過2700顆候選行星[7]。
2013年5月15日,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由於反應輪故障,無法設定望遠鏡方向,因此被迫停止其搜尋系外行星任務[8]。同年8月15日,NASA宣布放棄兩個故障的反應輪,以替代計畫使用剩下兩個正常的反應輪重新開始工作。
2018年10月中旬,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飛行燃料已出現燃料即將用罄訊號,正式進入退役倒數階段,科學家們正盡力將所有數據回傳地球。至10月30日,其燃料已完全耗盡,無法再受指令控制。後續任務已由同年4月成功發射升空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接手[9][10]。
目標和方法
克卜勒任務的科學目標是探索各種不同行星系的構造[11],通過勘測大量的恆星樣本達到幾個目標:
- 對各種不同光譜類型的恆星進行廣泛的觀測,以確定有多少類似地球的行星或大行星存在或鄰近適居帶(也稱為「古迪洛克行星」)[12]。
- 測量這些行星軌道的大小和形狀的範圍。
- 估計有多少的行星存在於多星系統中。
- 測量短週期巨大行星的亮度、大小、質量、密度和軌道的大小。
- 使用其他的技術來辨認每個被發現的行星系統和它們的其他成員。
- 確定這些擁有行星的恆星的特性。
利用其他方法檢測到的系外行星絕大多數都是大行星,它們都像木星或者更大。克卜勒是設計來發現只有這種質量的30至600分之一的行星,也就是類似地球這樣大小的行星。使用的方法是凌日法,需要重複的觀察到行星從恆星前方掠過的凌日現象,如果是地球大小的行星將會造成恆星的視星等降低0.01%的數量級。亮度減少的程度可以用來推測行星的質量,而由兩次凌日的時間間隔可以推測行星軌道的大小和估計它的溫度。
行星軌道能否橫越過恆星的前方,其機率與沿著視線方向的軌道的直徑和恆星的直徑有關。像地球這樣大小的行星,在1天文單位的距離外橫越過像太陽這樣大小恆星的機率是0.465%,或是215分之1;但在0.72天文單位(金星的軌道距離)機率就增加為0.65%;如果恆星是後期G型的恆星,例如鯨魚座τ,這樣的行星將會是類地行星。另一方面,因為在同一個系統內的行星傾向於在相似的平面上運行,因此發現多顆行星繞行同一顆恆星的機率也會較高。例如,一個外星人運用像克卜勒這樣的系統來觀察地球凌日的現象,他有12%機率也會看見金星凌日。
克卜勒任務發現類地行星的機率遠高於哈伯太空望遠鏡,不僅是它有遠大得多的視野(大約10平方度),並且還能檢測行星凌星的現象。相反的,哈伯太空望遠鏡是有能力的,但其預設的使用目的是用來解決較大的問題,而且不會花費大量時間關注同一個星野範圍。克卜勒的任務在設計上要能同時觀察十萬顆的恆星,並且每30分鐘測量一次它們的亮度變化,這使他很好的機會可以觀察到凌日的現象。另一方面,對太陽大小的恆星有215分之一的機率,意味著在十萬顆之中100%可以檢測到,而且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克卜勒可以達465顆之多。這個任務非常確定是很適合發現繞著其他恆星而像地球一樣大小的行星[13][14]。
由於光度減弱的非常少,因此克卜勒必須至少連續觀察到3次的行星凌星造成的現象才能確定;因為大的行星造成的信號比較容易檢測出來,因此科學家預期克卜勒最先發現的應該會是如同木星或是更大的行星,而且這樣的報告可能只需要幾個月就會獲得。較小的行星,和更遠的行星要花較多的時間,預期要找到像地球這樣的行星需要三年或更長的時間[15]。
狀況
在2006年1月,由於預算的削減和NASA內部的整合,這個項目被延遲了8個月的時間。在2006年3月,又由於財政上的問題再被延遲了4個月。在這段時間,高增益天線從使用萬向接頭的平衡架被換成固定在太空飛行器上的框架,減少了費用和複雜性,每個月可以省下一天的觀測成本費用。
太空飛行器在2009年3月7日03:49:57UTC(美東標準時間3月6日10:49:57)由三角洲二號運載火箭從佛羅里達的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1]。這次的發射完全成功,在04:55 UTC完成發射的3個階段,太空飛行器在進行科學觀測之前大約將花費60天的時間進行測試和校準。 目前它傳送回來的讀數都很良好,光度計的校準工作也已經開始。望遠鏡的遮蔽物在4月7日已經移除[16],首拍的影像在第二天傳送下來[17]。
任務詳情
克卜勒不在環繞地球的軌道上,而是在尾隨地球的太陽軌道上[15][18],所以不會被地球遮蔽而能持續的觀測,光度計也不會受到來自地球的漫射光線影響。這樣的軌道避免了重力攝動和在地球的軌道上固有扭矩,可以有一個更加穩定的觀測平台。光度計指向天鵝座和天琴座所在的領域,遠離了黃道平面,所以在繞行太陽的軌道上,陽光也不會滲漏入光度計內。天鵝座也不會被古柏帶或小行星帶的天體遮蔽到,所以在觀測上是一個很好的選擇[14]。
這樣選擇的另一個好處是克卜勒所指向的方向是太陽系繞著銀河系運動的中心,因此克卜勒所觀察到的恆星與銀河中心的距離大致上與太陽系是相同的,並且也都靠近銀河的盤面。這是個很重要的事實,如果星系也有適居帶的位置,就如同建議的地球殊異假說。
估計太空飛行器的質量是1039公斤,口徑是0.95公尺,主鏡(在地球軌道之外最大的鏡片)1.4公尺,視野(FOV)有105 deg²(大約12度的直徑),大約是胳膊伸直時一個拳頭遮蔽的視野。光度計有一個柔軟的焦點提供良好的光度測量,而不是清晰的圖像。結合的光度差異精確性(CDPP,combined differential photometric precision),對一顆m(V)=12類似太陽的恆星,進行6.5小時的影像綜合是20ppm,已包括恆星本身預期可能的 10ppm光度變化。而一顆類似地球的行星凌星造成的光度變化是84ppm,而且軌道經過恆星中心時至少將持續13小時。焦平面由42個1024 X 2200的CCD組成,每個畫素的大小是27微米,是發射至太空中最大的照相機。這個陣列由一條連結到外面的熱導管來冷卻[14]。CCD每3秒中讀出一次資料,並且可以暫留15分鐘,只有對應到有興趣目標恆星畫素的資料才會被保存,並透過遙測傳回到地面。這個任務在生命週期中,包括持3.5年的運作,估計要花費6億美金[14]。
任務的運作
克卜勒任務由外面位於科羅拉多州波爾德市的大氣和太空物理實驗室(LASP)負責運作。太陽陣列在每年位於分至點時會轉動至正對著太陽的方向,這些轉動將用來優化照射到陣列上的陽光,並使熱輻射器保持指向深太空的方向[14]。同時,LASP和貝爾太空科技公司(該公司負責建造太空飛行器和儀器)從位於科羅拉多州波爾德市的科羅拉多大學的控制中心進行操作。LASP進行基本的任務計畫和科學資料最初的收集和分發工作。
NASA每星期兩次透過X-波段的通信線路與太空飛行器聯繫,下達指令和進行狀態更新,每個月一次使用Ka帶下載科學性的數據,傳輸的最大速率是4.33Mb/s。克卜勒太空飛行器在船上會自己進行部分的資料分析,只在必要時才會傳送科學性的數據,以保持帶寬[19]。
在任務期間由LASP收集的遙測科學資料會被送至位於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校園內的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克卜勒數據管理中心(DMC)。這些遙測科學資料會被解碼並且處理成未校正的FITS- 並由DMC格式化成科學數據產品,然後通過在NASA的艾美斯研究中心的科學操作中心(SOC)進行校正和最後的處理。SOC將送回校正和處理好的數據產品和科學結果給DMC做長期的歸檔和經由在STScl的多任務檔案(MAST)分送給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
成果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8年11月11日) |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於2010年4月1日宣布的第一個主要研究結果。正如天文學家預期,最初發現的行星都是短週期行星。隨著任務持續繼續,更多長週期行星候選逐漸被發現。2011年12月,總共有2,326顆候選行星被發現[20][21]。其中207顆與地球大小相似、680顆是超級地球、1181顆為海王星大小、203顆為木星的大小、55顆則比木星更大。此外,48顆候選行星被發現位於可居住區。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團隊估計,大約有5.4%的恆星擁有地球大小的行星候選,而17%的恆星則有多顆行星。
2011年12月,兩顆候選行星克卜勒20e[22]與克卜勒20f[23]被證實環繞類太陽的恆星克卜勒20[24][25][26]。
2013年
依據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在2013年元月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銀河系擁有1000億至4000億顆行星,即每一顆恆星至少擁有1顆系外行星[27][28]。此一研究結果是基於對克卜勒-32恆星的行星系統,認為銀河系中的恆星有行星環繞是很普遍的。在2013年1月7日,他們宣布又發現461顆系外行星候選者[29]。克卜勒觀測得越久,它可以檢測出週期更長與更多的行星[29]。
自從2012年2月釋出克卜勒星表以來,克卜勒發現的行星候選者已經增加了20%,總數已經達到2,740顆,環繞在2036顆恆星的周圍。
——NASA[29]
在2013年宣布的新候選者,KOI-172.02是一顆在適居帶環繞著與太陽相似恆星的類地球系外行星,是可能存在著外星生命的「主要候選者」[30]。
2014年
2014年2月13日,科學家宣佈發現數百個可能為行星的天體,其中有幾個大小與地球相約,且位於適居帶中。[31]
2月26日,科學家宣佈從克卜勒數據中,證實了715顆新的系外行星。發現所運用的新方法稱為「多重性確認」,即從過去在聚星系統周圍發現的行星的確認率進行推算。這種方法用在多行星系統上,可以大大加快多個新行星的確認過程。發現的新行星中,95%比海王星小,其中包括克卜勒-296f在內的4顆行星,大小低於地球的2.5倍,而且位於適居帶中,即其表面溫度適宜液態水的存在。[32][33][34][35]
克卜勒所得出的數據也有助超新星的觀測和研究。[36]由於它採集數據的頻率為每半小時一次,所以對於監視這種短期天文事件極為有用。[36]
2014年12月18日,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宣佈K2階段任務發現了首顆系外行星:一個編號為HIP 116454 b的超級地球。研究團隊在為展開K2任務做準備的工程數據中,發現了這顆行星的標記。由於只探測到一次凌日事件,所以須作出進一步的徑向速度測量。[37]
2015年
2015年1月6日,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團隊宣布,確認系外行星已超過1000個;其中,最新發現的三個行星,克卜勒438b、克卜勒442b與克卜勒440b,分別處於它們各自太陽的適居帶;在這三個新行星裏,有兩個可能是由岩石構成。[38]
1月27日,英國伯明罕大學研究團隊發佈,從分析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數據,發現最古老的行星系,至少有5顆太陽系外行星圍繞著年齡為112億歲的恆星克卜勒444運轉。[39][40]
7月23日,NASA宣布發現系外行星克卜勒-452b,其距離地球1400光年。克卜勒-452b圍繞其恆星克卜勒-452公轉,距離主星位置適合液態水的存在。克卜勒-452b的體積比地球大60%,有較大可能為岩石星球。它距離其主星恆星的距離,和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相似,這顆恆星本身距離地球430秒差距,在天鵝座。它比太陽稍亮,年齡較太陽大15億年。[41]
9月14日,天文學家分析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數據後,發現F-型主序星KIC 8462852亮度有異常起伏。天文學家試圖用一些假說來解釋這種異常的亮度變化,例如彗星雲氣、小行星帶、外星智慧生命存在的跡象等[42][43][44]。
2016年
2016年5月10日,NASA宣布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已經發現1,284顆新行星。根據大小推測,約有550顆可能是岩石行星,其中九顆位於行星適居區:[45]
截至2018年[update],天文學家發現超過18,000顆系外行星候選者,大約3,800顆已被確認,2,325顆由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所發現[45]。
相關條目
- PlanetQuest
- COROT – (COnvection ROtation and planetary Transits)
- 達爾文計畫
- 匈牙利自動望遠鏡網路計劃(HATNet Project)
- New Worlds Mission(NWM)
- 太空干涉測量任務(SIM)
-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ST)
- 類地行星發現者(TPF)
- 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 (TESS)
-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JWST)
注釋
參考資料
- ^ 1.0 1.1 KASC Scientific Webpage. Kepler Asteroseismic Science Consortium. 2009-03-14 [2009-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5).
- ^ 2.0 2.1 2.2 2.3 2.4 Kepler (spacecraft). JPL Horizons On-Line Ephemeris System. NASA/JPL. 2018-01-06 [2018-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Kepler Spacecraft and Instrument. NASA. 2013-06-26 [2014-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9).
- ^ David Koch; Alan Gould. Kepler Mission. NASA. March 2009 [2009-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6).
- ^ Edna DeVore. Closing in on Extrasolar Earths. SPACE.com. 2008-06-09 [2009-1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0).
- ^ Staff writers. Nasa launches Earth hunter probe. BBC News. 2009-03-07 [2009-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5).
- ^ Matthew Francis. RIP and good planet hunting, Kepler. Ars Technica. 2013-05-16 [2013-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5).
- ^ 自然期刊. [2013-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8).
- ^ 勞苦功高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燃料耗盡將退役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佛羅里達州坦帕/中央社 2018-10-31
- ^ 探測小行星帶黎明號燃料盡 NASA宣告壽終正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佛羅里達州坦帕/中央社 2018-11-01
- ^ David Koch; Alan Gould. Overview of the Kepler Mission. NASA. March 2009 [2009-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1).
- ^ Muir, Hazel. 'Goldilocks' planet may be just right for life. New Scientist. 2007-04-25 [2009-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8).
- ^ David Koch; Alan Gould. Kepler Missio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NASA. March 2009 [2009-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0).
- ^ 14.0 14.1 14.2 14.3 14.4 Kepler: NASA’s First Mission Capable of Finding Earth-Size Planets (PDF). NASA. February 2009 [2009-03-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9-03-10).
- ^ 15.0 15.1 Kepler Mission Rockets to Space in Search of Other Earth (新聞稿). NASA. 6 March 2009 [2009-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5).
- ^ DeVore, Edna. Planet-Hunting Kepler Telescope Lifts Its Lid. SPACE.com. 2009-04-09 [2009-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2).
- ^ NASA's Kepler Captures First Views of Planet-Hunting Territory. NASA. 2009-04-16 [200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8).
- ^ David Koch; Alan Gould. Kepler Mission: Launch Vehicle and Orbit. NASA. March 2009 [2009-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22).
- ^ Hansen Ng. Kepler Mission Sets Out to Find Planets Using CCD Cameras. DailyTech. 2009-03-08 [2009-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0).
- ^ "Kepler-22b, Super-Earth in the habitable zone of a Sun-like Sta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Kepler – NASA.gov. 5 December 2011.
- ^ Govert Schilling. 'Super-Earth' Found in Habitable Zone. AAAS. 2011-09-12 [2012年10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9月25日).
- ^ NASA Staff. Kepler: A Search For Habitable Planets - Kepler-20e. NASA. 2011-12-20 [2011-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6).
- ^ NASA Staff. Kepler: A Search For Habitable Planets - Kepler-20f. NASA. 2011-12-20 [2011-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6).
- ^ Johnson, Michele. NASA Discovers First Earth-size Planets Beyond Our Solar System. NASA. 2011-12-20 [2011-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1).
- ^ Hand, Eric. Kepler discovers first Earth-sized exoplanets. Nature. 2011-12-20. doi:10.1038/nature.2011.9688.
- ^ Overbye, Dennis. Two Earth-Size Planets Are Discovered. New York Times. 2011-12-20 [2011-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6).
- ^ Claven, Whitney. Billions and Billions of Planets. NASA. 2013-01-03 [2013-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6).
- ^ Staff. 100 Billion Alien Planets Fill Our Milky Way Galaxy: Study. Space.com. 2013-01-02 [2013-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3).
- ^ 29.0 29.1 29.2 NASA's Kepler Mission Discovers 461 New Planet Candidates. [2013-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01).
- ^ Moskowitz, Clara. Most Earth-Like Alien Planet Possibly Found. Space.com. 2013-01-09 [2013-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01).
- ^ Welcome to the NASA Exoplanet Archive. exoplanetarchive.ipac.caltech.edu. February 27, 2014 [2014-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27日).
February 13, 2014: The Kepler project has updated dispositions for 534 KOIs in the Q1-Q16 KOI activity table. This brings the total number of Kepler candidates and confirmed planets to 3,841.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the Purpose of KOI Table document and the interactive tables.
- ^ Johnson, Michele; Harrington, J.D. NASA's Kepler Mission Announces a Planet Bonanza, 715 New Worlds. NASA. 2014-02-26 [2014-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8).
- ^ Wall, Mike. Population of Known Alien Planets Nearly Doubles as NASA Discovers 715 New Worlds. Space.com. 2014-02-26 [2014-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2).
- ^ Amos, Jonathan. Kepler telescope bags huge haul of planets. BBC News. 2014-02-26 [2014-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8).
- ^ Overbye, Dennis. From Kepler Data, Astronomers Find Galaxy Filled With More but Smaller Worlds. New York Times. 2014-02-27 [2014-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8).
- ^ 36.0 36.1 R. Cowen - Kepler clue to supernova puzzle (2014) - Nature. [2014-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8).
- ^ Chou, Felicia; Johnson, Michele. NASA's Kepler Reborn, Makes First Exoplanet Find of New Mission. NASA. 2014-12-18 [2014-12-19]. Release 14-3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9).
- ^ 38.0 38.1 Clavin, Whitney; Chou, Felicia; Johnson, Michele. NASA's Kepler Marks 1,000th Exoplanet Discovery, Uncovers More Small Worlds in Habitable Zones. NASA. 2015-01-06 [2015-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7).
- ^ Campante, T.L.; et al. An ancient extrasolar system with five sub-Earth-size planets. Arxiv. 2015-01-26 [2015-01-27]. doi:10.1088/0004-637X/799/2/1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07).
- ^ Dunn, Marcia. Astronomers find solar system more than double ours in age. AP News. 2015-01-27 [2015-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 ^ NASA’s Kepler Mission Discovers Bigger, Older Cousin to Earth. NASA News. 2015-07-23 [2015-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7).
- ^ Kaplan, Sarah. The strange star that has serious scientists talking about an alien megastructure. The Washington Post. 2015-10-15 [2015-10-15]. ISSN 0190-82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0).
- ^ Andersen, Ross. The Most Mysterious Star in Our Galaxy. The Atlantic. 2015-10-13 [2015-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3).
- ^ Boyajian, T.S.; LaCourse, D.M.; Rappaport, S.A.; Fabrycky, D.; Fischer, D.A.; Gandolfi, D.; Kennedy, G.M.; Liu, M.C.; Moor, A.; Olah, K.; Vida, K.; Wyatt, M.C.; Best, W.M.J.; Ciesla, F.; Csak, B.; Dupuy, T.J.; Handler, G.; Heng, K.; Korhonen, H.; Kovacs, J.; Kozakis, T.; Kriskovics, L.; Schmitt, J.R.; Szabo, Gy.; Szabo, R.; Wang, J.; Goodman, S.; Hoekstra, A.; Jek, K.J. Planet Hunters X. KIC 8462852- Where's the flux? (PDF). MNRAS. 2015-09-14 [2015-1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9-13). (Abstrac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45.0 45.1 NASA's Kepler Mission Announces Largest Collection of Planets Ever Discovered. NASA. 2016-05-10 [2016-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