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柱國,是中國歷史上西魏的八位柱國大將軍

歷史

西魏大統三年,西魏文帝因為宇文泰有中興王室的功業,開始任命宇文泰為柱國大將軍。之後凡是輔佐王室功勞,聲望地位都很高的,都擔任這個官職。大統十六年之前,擔任柱國大將軍的共有八人。宇文泰總領百官,都督朝廷內外軍務。廣陵王元欣是元氏的宗室,只是管理宮廷的事務。其餘的六個柱國,每人統領兩個大將軍,分別執掌禁軍,充任武臣抵禦外敵。他們在當時的榮耀和顯赫,沒有人可以相比。所以在《周書》完成的時代,稱為門閥的,都推崇八柱國的家族[1][2]。十二大將軍又各自統領兩個開府,每一個開府統領一軍士兵,一共二十四軍。大統十六年之前,西魏十二大將軍之外,念賢王思政也擔任了大將軍。但是念賢在隴右擔任刺史,王思政在黃河以南鎮守,都不在領兵之列。之後的功臣,官至柱國和大將軍的人很多,都是散秩,沒有統領軍隊。六柱國、十二大將軍之後,有因為位次繼承掌管事務的,但德行和聲望向來在各位王公之下,就沒有被《周書》和《北史》記載[3][4]

八柱國

十二大將軍

  • 元贊,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少保、廣平王
  • 元育,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淮安王 
  • 元廓,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齊王
  • 宇文導,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秦七州諸軍事、秦州刺史、章武郡開國公
  • 侯莫陳順,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平原郡開國公
  • 達奚武,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雍七州諸軍事、雍州刺史、高陽郡開國公
  • 李遠,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陽平郡開國公
  • 豆盧寧,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范陽郡開國公
  • 宇文貴,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化政郡開國公
  • 賀蘭祥,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荊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博陵郡開國公
  • 楊忠,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陳留郡開國公
  • 王雄,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岐州諸軍事、岐州刺史、武威郡開國公

八柱國中,柱國之首的宇文泰後來創建北周王朝,李虎為唐高祖李淵祖父,李弼是瓦崗軍首領李密的曾祖父,獨孤信為隋文帝楊堅的岳父、李淵外祖父。這些名將的豐功偉績為子孫的興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周書》記載:「今之稱門閥者,咸推八柱國家。當時榮盛,莫與為比。」《唐會要》卷36《氏族》載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淵對內史令竇威說:「昔周朝有八柱國之貴,吾與公家,咸登此職……比見關東人崔盧為婚,猶自矜伐,公世為帝戚,不亦貴乎?」

有關八柱國的問題

上述八柱國的序列基於《周書》《大唐六典》卷2(尚書吏部·司勛郎中條)。然而,只有李虎的排名順序在不同史料中有不同,《通典》卷34(職官16・勛官條),《文獻通考》卷64(職官18・勛官條)當中,李虎排在元欣之下位於第三位,《資治通鑑》卷163當中,李虎在李弼之下位於第四位。前島佳孝研究認為,唐朝編纂《周書》的時期,李虎作為唐朝追尊的皇帝,除了八柱國之首北周的實際建國者宇文泰,不能被他人超過,於是唐朝的史官改動了李虎的排序。前島佳孝認為,八柱國中李虎、侯莫陳崇以外的6人在宇文泰官制改革時被任命為六卿,少師李虎和少傅侯莫陳崇理應比六卿位低,所以李虎應該排第七位。

山下將司提出「八柱國」是唐朝發明的說法。對此說法,前島佳孝指出十二將軍之一的楊忠是隋朝追尊的皇帝,八柱國原比十二將軍家地位更高,在隋朝,八柱國家如果比楊隋皇室地位還要更高是不符合常理的。另一方面,前島佳孝又指出宇文護元子孝在西魏時期也被任命為柱國大將軍,在八柱國制度成立之前死去的若干惠及其子孫在北周受到與八柱國同等的待遇,同樣存在問題。前島佳孝認為八柱國中元欣和李虎在北周成立以前去世,宇文泰也去世,他的子孫即位為皇帝,北周建國之後趙貴、獨孤信被肅清,北周初期八柱國中只剩下三人。即使存在著可以稱之為「八柱國」的門閥集團,但是作為「8名定員」等制度的八柱國,不存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前島佳孝比較認同山下將司關於八柱國是唐朝發明的觀點。

隸屬關係

參考資料

  1. ^ 《周書·卷十六·列傳第八》:初,魏孝莊帝以爾朱榮有翊戴之功,拜榮柱國大將軍,位在丞相上。榮敗後,此官遂廢。大統三年,魏文帝復以太祖建中興之業,始命為之。其後功參佐命,望實俱重者,亦居此職。自大統十六年以前,任者凡有八人。太祖位總百揆,督中外軍。魏廣陵王欣,元氏懿戚,從容禁闈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將軍,分掌禁旅,當爪牙禦侮之寄。當時榮盛,莫與為比。故今之稱門閥者,咸推八柱國家雲。今並十二大將軍錄之於左。
    使持節、太尉、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尚書左僕射、隴右行台、少師、隴西郡開國公李虎;
    使持節、太傅、柱國大將軍、大宗伯、大司徒、廣陵王元欣;
    使持節、太保、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宗伯、趙郡開國公李弼;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馬、河內郡開國公獨孤信;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寇、南陽郡開國公趙貴;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開國公于謹;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少傅、彭城郡開國公侯莫陳崇。
    右與太祖為八柱國。
  2. ^ 《北史·卷六十·列傳第四十八》:初,魏孝莊帝以爾朱榮有翊戴之功,拜榮柱國大將軍,位在丞相上。榮敗後,此官遂廢。大統三年,魏文帝復以周文帝建中興之業,始命為之。其後功參佐命,望實俱重者亦居此職。自大統十六年已前,任者凡有八人。周文帝位總百揆,都督中外軍事。魏廣陵王欣,元氏懿戚,從容禁闥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將軍,分掌禁旅,當爪牙禦侮之寄。當時榮盛,莫與為比。故今之稱門閥者,咸推八柱國家。今並十二大將軍錄之於左。
    使持節、太尉、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尚書左僕射、隴右行台、少師、隴西郡開國公李虎;
    使持節、太傅、柱國大將軍、大宗師、大司徒、廣陵王元欣;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宗伯、趙郡開國公李弼;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馬、河內郡開國公獨孤信;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寇、南陽郡開國公趙貴;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開國公于謹;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少傅、彭城郡開國公侯莫陳崇。
    與周文帝為八柱國。
  3. ^ 《周書·卷十六·列傳第八》: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少保、廣平王元贊,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淮〔安〕王元育,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齊王元廓,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秦七州諸軍事、秦州刺史、章武郡開國公宇文導,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平原郡開國公侯莫陳順,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雍七州諸軍事、雍州刺史、高陽郡開國公達奚武,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陽平公李遠,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范陽郡開國公豆盧寧,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化政郡開國公宇文貴,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荊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博陵郡開國公賀蘭祥,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陳留郡開國公楊忠,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岐州諸軍事、岐州刺史、武威郡開國公王雄。   右十二大將軍,又各統開府二人。每一開府領一軍兵,是為二十四軍。自大統十六年以前,十二大將軍外,念賢及王思政亦作大將軍。然賢作牧隴右,思政出鎮河南,並不在領兵之限。此後功臣,位至柱國及大將軍者眾矣,咸是散秩,無所統御。六柱國、十二大將軍之後,有以位次嗣掌其事者,而德望素在諸公之下,不得預於此列。
  4. ^ 《北史·卷六十·列傳第四十八》: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少保、廣平王元贊。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淮安王元育。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齊王元廓。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平原郡開國公侯莫陳順。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七州諸軍事、秦州刺史、章武郡開國公宇文導。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雍州諸軍事、雍州刺史、高陽郡開國公達奚武。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陽平郡開國公李遠。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范陽郡開國公豆盧寧。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化政郡開國公宇文貴。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荊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博陵郡開國公賀蘭祥。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陳留郡開國公楊忠。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岐州諸軍事、岐州刺史、武威郡開國公王雄。   是為十二大將軍。每大將軍督二開府,凡為二十四員,分團統領,是二十四軍。每一團,儀同二人。自相督率,不編戶貫。都十二大將軍。十五日上,則門欄陛戟,警晝巡夜;十五日下,則教旗習戰。無他賦役。每兵唯辦弓刀一具,月簡閱之。甲槊戈弩,並資官給。   自大統十六年以前,十二大將軍外,念賢及王思政亦拜大將軍。然賢作牧隴右,思政出鎮河南,並不在領兵之限。此後功臣位至柱國及大將軍者眾矣,不限此秩,〔四0〕無所統御。六柱國、十二大將軍之後,有以位次嗣掌其事者,而德望素在諸公之下,並不得預於此例。
  5. ^ 《周書校勘記·卷十六·列傳第八·二九》:大宗伯大司徒廣陵王元欣 北史卷六0傳末「大宗伯」作「大宗師」。按元欣是宗室,疑作「大宗師」是。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