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學
公羊學是以《公羊傳》解釋《春秋》的學問。治公羊學的學者,被稱為公羊學家或公羊家,研究和傳承《公羊傳》的學派,被稱為公羊學派。
內容
《公羊傳》中有:「大一統」、「別夷狄」、「異內外」、「譏世卿」、「三世異辭」、「九世復仇」、「撥亂反正」。董仲舒加以發揮,形成「張三世」、「通三統」、「新周、故宋、王魯」等命題。
歷史
漢代
漢代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好言「天人感應」與「陰陽災異」,「讖緯」學大為流行,漢朝知識份子籠罩在迷信與神秘的氛圍之下。漢代主要有嚴彭祖、顏安樂二家春秋博士學,皆傳自董仲舒,董仲舒對《春秋》的概括是:「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患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1]樊宏之子樊儵刪定《公羊嚴氏春秋》章句,世號樊氏學[2]。張霸又刪樊儵《嚴氏春秋》減定為二十萬言,更名張氏學[3]。到了東漢晚期,以何休最為出名。《鹽鐵論》編纂者桓寬亦為公羊家。
東漢以後,很多人對讖緯學進行了批判,公羊學自此逐漸走向沒落。六朝時期,何休曾被立為官學。唐代的經學日趨式微,研習公羊者為少數。
清代
清代考據學興盛,學者們陸續對公羊傳進行研究,公羊學思想又有一次復興,有名的公羊學家有十數人。[4]
常州公羊學派在晚清具有重要地位,武進莊存與是當時學術中的主流,他們企圖從公羊學的「微言大義」中尋求解脫社會危機的出路。清代學者如:孔廣森、莊存與、劉逢祿、龔自珍、魏源、康有為、戊戌六君子等,皆屬於清代公羊學者中的重要人物。
劉逢祿(其代表作《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發揮公羊學中的「大一統」思想,「欲攘蠻夷,光正諸夏;欲正諸夏,先正京師;欲正士庶,先正大夫。」[5]龔自珍則拋棄莊存與、劉逢祿的隱喻的手法,大膽的對現實進行批判,他的公羊學深刻影響了晚清社會。影響所至,而有晚清戊戌變法的改革事蹟,康有為利用「三統」、「三世」說,為變法維新提供理論依據,都是引用公羊學的「微言大義」。學者楊向奎曾說:「清代從莊存與到陳立這一批公羊學者中,可以稱作思想家者當推龔自珍。」[6]但是龔自珍的公羊之學也有缺陷,龔本人發揮最多仍是「三世」說,鮮能建立自己的思想體係。梁啓超就說「自珍所學,病在不深入。所有思想,僅引其緒而止」。[7]
評價
- 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亦稱,「公羊學其實就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