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島
六島藝術團體是一家2006年創立於上海的國際電子藝術創作團體,成員包括多媒體藝術家、工程師、攝影師、畫家、行為藝術家、策展人以及作家。其作品主要為 LED 藝術、互動裝置藝術、影像藝術,探索科技對我們的認知與交流方式的影響[1]。此外也有攝影、現代雕塑以及繪畫作品。
六島藝術團體 | |
---|---|
出生 | 中國上海 2006年4月1日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活躍時期 | 2006 - 現今 |
知名於 | 電子藝術, 數碼藝術, 多媒體藝術 |
六島藝術團體最主要的展覽場地包括:上海莫干山路 M50 六島藝術中心,island6 ShGarden, island6 Bund,island6 HongKong,泰國普吉島 island6 Marina,不過近期,外灘和香港的空間不得不關閉。(一部分原因是租借的空間屬於中國政府,政府需要收回,另一部分原因,則是一些人提議應該向外國租客收取四倍的房租)此外,六島也受邀參加全球各地的藝術展覽,包括有巴黎 Albert Benamou 畫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Galerie Twenty-o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Lof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上海當代藝術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tudio Rouge,外灘美術館,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北、澳門的路易威登畫廊,紐約 Tally Beck 當代藝術中心。身為對中國文化變遷的體現,六島的作品被雪梨 白兔中國當代藝術收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收藏。六島藝術中心成員還於2010年受邀與達米恩·赫斯特, 托馬斯·赫斯維克和蔡國強等藝術家,在澳門路易威登畫廊展出作品。
創作過程
六島藝術中心的作品利用數碼技術與世界互動溝通,呈現21世紀的上海在生動繁忙的環境下產生的思想及情感。六島的團體精神使其作品既遠離主流,也非毫無市場。六島的大部分作品中採用了LED技術。由藝術總監帶領編舞家吳艷丹、李靈溪以及Chaim Gebber,將簡單的動作錄製下來,並將視頻轉換成LED影像,用自編的軟體來創建作品的顏色和一系列動畫位圖[1]紅門畫廊,中國最早的一間私人藝術畫廊,[2]。形容六島的創作過程為「將科技有機化」:「數碼媒體活了起來,開始訴說,夢想,玩花招,誘惑。作品開始具有「偷窺、幻想」,「戀物症」等特質。[2]
團體合作
中國郵報報導指出,所有六島藝術中心的作品由多名不同藝術家組成。成員注重合作,不同的想法概念將大量增加。[3]每件藝術品都經策展人和藝術總監創作一個主題,然後和藝術家分享,經過反饋後的概念由藝術家和技術人員一起把主題概念實現成藝術作品。[4]每件藝術作品中都是來自藝術家作家,導演,模特,攝影師,技術人員,畫家,程式設計師,編舞家和編輯的共同合作。這種過程與那些有很多員工為其服務而從不與人合作的藝術家創作作品的模式截然相反。
理念
六島的LED作品展現了二十一世紀北京、上海快節奏生活的一個縮影。在中國,一次回眸可能值得一場來生,六島想要表達這種價值,他們通過鼓勵一種無害的溫暖的感覺,偷窺感情的光譜和被牢牢隱藏著的矛盾,並揭示一系列情緒化的和重複的模式和生活, 讓人想起無休止的男性和女性的欲望的循環。 [5]
主題
現代化
到今天,發展中的中國走向第十二個中國五年計劃。動亂時期建築物和現代化設施並存。這些重大的變化反映在六島的作品上。當中集合 現代化的概念[6],在同一個地方和不同工作領域中提供人與人之間在思想上的交流[7]。
傳統與歷史
六島的作品參考中國文獻裡的藝術風格,接受並被中國藝術和中國歷史所影響[8]。例如仙鶴,中國剪紙,宣紙,毛澤東和共產黨的形象。六島設於上海,主題圍繞著城市化帶來的技術。其特點是把中國傳統生活方式變得「電子化」。[9]作品大部份是透過中國傳統剪紙圖片結合LED動畫技術將習以為常的圖像帶入21世紀的科技景觀中。
交流
六島作品把現代化的特點加入中國傳統藝術,當中採用[10]傳感器,流動跟蹤裝置,GPRS搖控視頻和聲納測距器。這些裝置幫助藝術家們和技術人員們引入更多不同文化。[11]
獎項和榮譽
在二零一零年四月,六島入選由路易威登主辦的展覽,策劃人是著名的日本建築師設計的美美犬井久美子。台灣藝術家林明弘以動畫的台北建築。六島藝術中心擁有三個知名贊助商。由路易威登展示出世界著名的藝術家作品,如村上隆、史蒂芬·施普魯斯和理察·普林斯。[12]
在二零一零年九月,在澳門文化空間由路易威登主辦舉行的展覽中心內,六島再次被選中展出作品Raining Stars[永久失效連結],該藝術作品集中採用了煙火效果。
在二零一零年,年度傑出亞洲藝術獎,六島也被提名在內。六島成員唐路,在上海舉辦他首次的個人展覽並為此展覽取名為「Roseless」,由拉脫維亞總統瓦爾季斯·扎特萊爾斯舉行開幕儀式。[13] 在二零一三年SWAB 巴塞隆納當代藝博會中,六島獲選為 Premi idea art award by Marset。
參考文獻
引用
- ^ 1.0 1.1 Campion, Sebastian. What you buy is almost what you get. February 15, 2005 [2009-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 ^ 2.0 2.1 Red Gate Gallery profile on island6 and Liu Dao. [2010-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3).
- ^ The fantastic light at Louis Vuitton. The China Post. 2010-04-07 [2010-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9). 參數
|journal=
與模板{{cite web}}
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journal}}
或|website=
) (幫助) - ^ Muzyczka, Nick. The future was in their hands. October 20, 2010: 6.
|journal=
被忽略 (幫助) - ^ R. A. Suri. Liu Dao Collective (PDF). December 18, 2009 [2010-05-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3-26).
- ^ The World Bank. Urban Development and China. [2010-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1).
- ^ Prof. Richard M. Bird. Getting it Right: Financing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PDF). Asia-Pacific Tax Bulletin. 2005-04-05 [2010-05-05].[永久失效連結]
- ^ The Gallery of China. Chinese Paintings Crane Meanings. [2010-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8).
- ^ Muzyczka, Nick. Collectively Gazing into the Abyss. May 14, 2010: 6.
|journal=
被忽略 (幫助) - ^ Michelle Ong. Absolute 0:00 at island6 Arts Center. [201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4).
- ^ Saatchi Gallery Online. Profile on Liu Dao. [2010-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5).
- ^ Louis Vuitton's Taiwan Artspace: One of Three Taiwan. [2010-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5) (中文).
- ^ A visit to a Gallery Established by Latvian Art Curator. [2010-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8).
書籍
- 2011 island6 Art Collective by Thomas Charvériat and Peter Bradt; FoldPress Publications - ISBN 978-0-9549960-3-1 2010
- 2010 Liu Dao by Thomas Charvériat and Peter Bradt; FoldPress Publications
刊物文章
- Ching Ling Loo, "A Quick, Irreverent Note on Art Prices" KIOSK, May 2012
- Ching Ling Loo, "New Frontiers. New Media Art" KIOSK, March 2012
- Eva Martin, "Interview with island6" SHANGHAI 24/7, January 2012
- "HK Artfair 2011", HARPER』S BAZAAR, July 2011, July 2011, ISSN 1673-0828
- interview by G. A. Rhodes, ELLE MAN MAGAZINE, September 2011, 這個世界不需要又一個伍迪.艾倫 (p. 325)
- P. Bollmann (Ed.), Kerber, FOCUS ASIA: INSIGHTS INTO THE WEMHÖNER COLLECTION, 2011 (p. 150-153)
- J. INGLEDEW, Laurence King, THE A-Z OF VISUAL IDEAS, 2011 (pp. 49, 113, 118-119, 162-163)
- Jo Baker, "Comfort Zones", SILKROAD INFLIGHT MAGAZINE, November 2011, (p. 64)
- Deepika Shetty, "Tang art goes pop", THE STRAITS TIMES, July 21, 2011 arts section (p. C2)
- Matthew Neckelmann, 'An island in the 『hai', that's Shanghai, April 29, 200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