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西亞的本篤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2月19日) |
努西亞的聖本篤(Saint Benedict of Nursia;480年3月2日—547年3月21日),又譯聖本尼狄克或聖本德,義大利天主教隱修士,本篤會的會祖。他被譽為西方隱修制度的始祖,於1220年被封為聖人。
努西亞的聖本篤 St. Benedict of Nursia | |
---|---|
聖人、本篤會會祖、隱修士 | |
出生 | 480年3月2日 奧多亞塞王國努西亞 |
逝世 | 547年3月21日[1] [2] 東哥德王國卡西諾山 | (67歲)
敬禮於 | 基督宗教 |
封聖 | 1220年 由教宗和諾理三世 於教宗國羅馬 |
主要朝聖地 | 卡西諾山隱修院 |
瞻禮 | 7月11日(天主教會、聖公宗) 3月14日(東儀天主教會) |
象徵 | 聖本篤會規、院長權杖、代表毒藥的蛇和杯、黑色長袍、烏鴉 |
主保 | 歐洲、隱修士、農夫、學生、建築師、工程師、臨終者 |
本篤在義大利拉齊奧州蘇比阿科(羅馬以東約65公里(40英里))的蘇比阿科建立了12個修士團體,後遷往義大利南部山區的卡西諾山。聖本篤修會的出現是更晚的事,而且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修會」,而只是一個由各自治團體組成的鬆散聯合。[3]
本篤的主要成就是他的《聖本篤準則》,其中包含了一套供修士們遵守的規則。它深受約翰-卡西安的著作的影響,並顯示出與《大師規則》(Rule of the Master)強烈的相似性;但它也有一種獨特的平衡、適度和理性的精神(ἐπιείκεια,epieíkeia),使得整個中世紀成立的大多數基督教宗教團體採用它。因此,他的《教規》成為西方基督宗教中最具影響力的宗教規則之一。 因此,朱塞佩-卡萊蒂將本篤視為西方基督教修道院的創始人。[4]
生平
早年
本篤出生於努西亞(今日的諾爾恰,Norcia)的一個羅馬貴族家庭。 他有一個雙胞胎妹妹Scholastica。 大約20歲的時候,他放棄學業和離家出走。 在經歷一段深刻的愛情和學習文理、領悟到貴族子弟同伴們放蕩不羈沒有意義的生活後,他在青年時赴羅馬讀書。 因社會風氣不好或不喜歡大城市,他於是離開羅馬,目的似乎不是為了隱修。 他帶著他的老奶媽僕人,他們在恩菲德Enfide(據推測是今日的阿弗萊Affile)定居下來。
隱修
該地位於辛布魯尼山(Simbruini)距離羅馬40英里,距離蘇比亞科約2英里。 自恩菲德通過一個狹窄陰暗的山谷的入口,穿山可以直接通往蘇比亞科。 沿這條路爬山順峽谷的一側可以陡峭地爬升直到到達一個山洞,山頂上的山峰現在幾乎垂直上升;而在右邊則是懸崖峭壁。 懸崖下方150米處是一片湖水。 洞穴有一個三角形的大洞口,深約十英尺。 本篤在該路上遇到了蘇比亞科的羅曼努斯僧侶。 兩人討論許久後, 羅曼努斯建議本篤在山洞停留並隱修。 本篤同意並在湖邊的這個山洞裡住了3年,不為人知。
根據教宗格里高利一世的記載,羅曼努斯供應了本篤生活和修習所需的方方面面。 若干年後,本篤不再是一個主裡的幼童,成為了屬神的成人。
修士群體
在這三年的獨居生活中,只有偶爾與外界的交流和羅曼努斯的來訪,使本篤在思想和性格、對自己和同胞的認識上都變得成熟了,同時,他不僅為周圍的人所熟知,而且得到了他們的尊重、不斷有人前來請教靈修事務。
當時維可瓦羅的一個隱修院,院長去世後,無人替理。眾修士遂請本篤去主理院務。本篤了解修道院的生活和紀律,知道 "他們的行為方式與他的不同,因此他們永遠不會達成一致:但最終,他還是在他們的懇求下,同意了"。 但因其嚴厲的院規而遭修士不容。修士們起意謀害他。 他們指派修士手持毒酒請他祝福,當聖本篤抬手在杯上劃十字聖號時,酒杯竟立即破裂粉碎。 此次事件後,他離開了這個修院,回到蘇皮亞的洞窟。
附近住著一個叫弗洛倫提斯的牧者,他被嫉妒所感染,竟想毀了他。他想用毒麵包毒死他。當他為麵包祈求祝福的時候,一隻烏鴉衝進來,把麵包拿走了。從這時起,他的神跡似乎變得頻繁,許多人被他的聖潔和品格所吸引,來到蘇比亞科,接受他的指導。在給他送毒麵包失敗後,弗洛倫提烏斯試圖用一些妓女來引誘他的修士。 在此事之後,大約是530年,本篤離開了蘇比亞科。期間由於許多失志隱修的志士前來求教,他欣然地收留他們,把他們分組成小型的靈修團體。其後本篤依此形式在蘇皮亞陸續建立了十二座隱修院。
529年,本篤在羅馬和那不勒斯之間的卡西諾山頂感化當時信奉異教的民眾,搗毀其神廟,並在神廟遺址上創建修道院(Monte Cassino)(該修院曾在二戰期間被炸毀,於戰後重建)。
本篤於529年在卡西諾山的會院中以拉丁文[5]撰寫《聖本篤準則》,平衡了敬虔的追求靈命及兼顧人性的軟弱。[6]會規十分嚴厲,重視體力勞動,但反對過分的形式上的苦修。這部本篤會規奠定了西方隱修生活的模式,他因此被尊為「西方隱修始祖」。他是西方修道主義的改革者。他的修道院規條合乎中庸之道。修道生活著重祈禱、工作與研讀。其制度為義大利、英國、德國及法國等地的修道院所遵行。[7]
過世
547年3月21日[8],他的雙胞胎妹妹聖思嘉去世後不久,他因發熱而去世。 他與他妹妹同葬在卡西諾山上。 1964年,他被教宗保祿六世封為歐洲的主保聖人。1980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布他與西里爾聖人和美多德聖人共同成為歐洲的主保聖人。
在1970年以前的《羅馬聖人曆》中,他的慶日是3月21日。 但因為此日常和四旬期疊合,所以1969年羅馬聖人曆的修訂將他的慶日移到了7月11日。東正教會在3月14日紀念聖本篤。英國聖公會沒有統一的聖人曆,但每個教省都編有各自的聖人曆,而幾乎所有教省的聖人曆都是在7月11日紀念聖本篤。
聖本篤會規
本篤會修士的生活以《聖本篤會規》為圭臬。每個人沒有任何理由隨心己欲做事。院長,應該要帶頭過敬拜的生活,恪守規條,成為修士們的榜樣。所做的每一件事均直接向天主負責。[9]會規內容包括:
- 勸誡:若有弟兄不照會規行事,讓他按著主的戒律私底下由他的上司記警告兩次。並沒有改進,則在大庭廣眾之前加以申斥。若他不知錯,而實際有犯錯,則施以體罰。若他知所犯的錯之嚴重性而不肯悔改,則應以開除教籍。
- 彼此服事:修士在生活中,工作輪流彼此服事,每一件應做之事不能以任何理由逃避。尤其是廚房的事。以實質的食物獲得,讓修士可以沒有過重的負擔、或負面的心態服事他的弟兄。
- 用餐秩序:用餐時要完全安靜,除了讀經的聲音外,不能發出任何聲音,必要時用手語。
- 持物原則:睡眠的用品一組就夠。生活必需品一律由院長分發,不可以持有院長分發物品以外的東西。不許擁有私人財物。 院長會時常檢查床舖,若查到時加以嚴厲處罰。
- 照顧病弱:身體健康時,少洗澡。但當生病時,享有洗澡特權,隨時可洗。平時戒吃肉,但生病時,則可吃肉。肉是給病人及弱者食用。當病情好轉時,應和平常一樣戒肉。
- 重視學習及睡眠:每年11月1日至復活節,在晚上第八個時辰起床。休息比平常多一點。保持好睡眠品質。晚禱後,多出來的時間,用於學習。
- 時間安排:一天七次的讚美時候如下:早禱、第一時辰、第三時辰、第六時辰、第九時辰、晚禱、夜禱。在固定時間勞動、閱讀聖經。
- 硬體建設:修道院盡量建設得完備,使修士生活起居都滿足於修道院。
- 事主學校:訓練服事天主的人走窄門,幫助願意事奉主的人走在主心意中服事主。
遺蹟
聖本篤和他妹妹聖思嘉的墓地位於現今卡西諾山上本篤會隱修院大殿的地窖,即大殿主祭台的正下方。
1400年代,在聖本篤和聖思嘉的出生地上建起了一座大教堂。從教堂下面挖掘出了他們的家宅遺址,並保存了下來。2016年10月30日的地震徹底摧毀了大教堂的結構,只剩下正面的外牆和祭壇屹立不倒。
評價
聖本篤本人言行一致,受人尊敬。並相傳他在世時顯過很多神跡,例如預言未來等。
早期的中世紀被稱為 "本篤會世紀"。2008年4月,教皇本篤十六世討論了聖本篤對西歐的影響。教宗說,"聖本篤以他的生活和工作對歐洲文明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幫助歐洲從羅馬帝國滅亡後的 "歷史黑夜 "中走出來。
聖本篤對西方隱修主義的興起貢獻最大。他的《規則》是中世紀數以千計的宗教團體的基礎性文件。 時至今日,《聖本篤規則》在1400多年後的今天,仍是修院和僧侶們最常用和影響最大的規則。 今天,本篤會由兩個分支代表:本篤會聯合會和熙篤會。
聖本篤的影響在歐洲產生了 "真正的精神發酵",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他的追隨者遍布整個歐洲大陸,建立了一個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的新的文化統一體。
1964年10月24日,教宗保祿六世往訪本篤會時宣佈他為歐洲的主保聖人,讚揚聖本篤「是和平統一的使者,西方文明的大師,尤其是信仰的先鋒和西歐隱修生活的始祖。」 讚揚了他對天主教和歐洲文化的偉大貢獻。
參考文獻
- ^ Saint Benedict - Biography, Rule, & Fact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8-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5).
- ^ Who is Saint Benedict?. Saint Benedict Church. [2018-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5).
- ^ Holder, Arthur G. Christian Spirituality: The Classics. Taylor & Francis. 29 July 2009: 70 [24 November 2012]. ISBN 9780415776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4).
Today, tens of thousands of men and women throughout the world profess to live their lives according to Benedict's Rule. These men and women are associated with over two thousand Roman Catholic, Anglican, and ecumenical Benedictine monasteries on six continents.
- ^ Carletti, Giuseppe, Life of St. Benedict (Freeport, NY: Books for Libraries Press, 1971).
- ^ 王鈞生,《基督簡史--基督教及西方發展史與中國》,台北: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2,175。
- ^ 吳國傑,《築樓蓋頂 中世紀教會緃橫談》,香港基道出版社,2011,41。
- ^ 譚國才,《教會歷史講義》,台灣浸信會神學院,2012,15。
- ^ 根據《殉道記》和貝德的一些手稿
- ^ 陶理:《基教教二千年史》,香港:海天書樓,2011,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