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琳·希爾

勞琳·諾艾爾·希爾(英語:Lauryn Noelle Hill,1975年5月26日)是一名美國歌手、音樂製作人和演員。她是難民營樂隊的一員,1998年發行的首張個人專輯《勞倫希爾的錯誤教育(The Miseducation of Lauryn Hill英語The Miseducation of Lauryn Hill)》備受好評,獲得了無數獎項並打破了多個銷售記錄。

羅倫希爾(Lauryn Hill)
2014年勞琳·希爾演出時的照片
歌手
暱稱
  • Ms. Lauryn Hill
  • L. Boogie
出生
Lauryn Noelle Hill

(1975-05-26) 1975年5月26日49歲)
美國新澤西州東奧蘭治
職業
  • 歌手
  • 創作人
  • 說唱歌手
  • 音樂製作人
  • 女演員
音樂類型
演奏樂器
  • 歌唱
  • 吉他
活躍年代1989年-至今
唱片公司
網站lauryn-hill.com
相關團體

希爾成長於新澤西南奧蘭治的一個音樂家庭,自幼便受家庭影響開始了歌唱。早年,她跟隨哥哥格拉哈姆·希爾,先後出演了電視肥皂劇《地球照轉(As the World Turns)》以及1993年的電影《修女也瘋狂2》,使她成為了一名小有名氣的女演員。高中時期,想要成立樂隊的普拉斯·麥可英語Pras找到了希爾,不久後,希爾的好友懷克里夫·金也加入了這支樂隊。他們把這支樂隊的名字改為難民營樂隊(Fugees),並先後推出了專輯《鈍化現實英語Blunted on RealityBlunted on Reality)》(1994年)及葛萊美獎獲獎專輯《樂譜The Score )》(1996年)。後者在美國的銷量達到了6,000,000張,受黑人音樂和加勒比音樂的影響,希爾因她的說唱和演唱,尤其是她翻唱的單曲「溫柔地殺死我英語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Killing Me Softly)」而聲名鵲起。 希爾與金的分手最終導致了樂隊在1997年解散,此後她轉向個人事業的發展。

1998年的《勞倫希爾的錯誤教育(The Miseducation of Lauryn Hill英語The Miseducation of Lauryn Hill)》是希爾迄今唯一一張個人錄音室專輯。該專輯好評如潮,以新靈魂樂風格展現的獨特嗓音表現了生命和人際關係的各個方面,這張專輯以8,000,000張的銷量迅速登頂美國公告牌二百強專輯榜。 其中包含頭號單曲「Doo Wop(That Thing)」、單曲「Ex Factor」(後來成為她在英國的最熱單曲)、以及「Everything Is Everything」。 在第41屆葛萊美獎中,她獲得了五個獎項,包括年度專輯和最佳新人獎。在此期間,她也贏得了無數其他獎項,並成為眾多雜誌的封面人物。

但不久之後,希爾抱著對音樂產業的失望,忍受著成名後超負荷的壓力,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她的最後一張完整的錄製專輯是《MTV不插電No.2.0(MTV Unplugged No. 2.0 )》現場專輯,這張專輯毀譽參半,銷量同她在難民營樂隊時期的專輯相比也十分慘澹。此後,希爾零星推出了幾首單曲,並偶爾在一些音樂節上露面。她的行為時常引起觀眾不滿;樂隊的重組也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就又再度解散。她的音樂和她在公眾場合的一系列發言犀利指責著流行文化和社會制度。希爾育有6個孩子,其中5個孩子是與現任丈夫洛翰·馬利英語Rohan Marley所生。2012年,她因未能繳納聯邦所得稅被判逃稅,並於2013年服刑三個月。

個人生活和樂壇生涯

1975年-1993年 早年經歷及出道

勞倫·諾艾爾·希爾於1975年5月26日[1]出生在新澤西州東奧蘭治英語East Orange, New Jersey[2],父母是英語教師瓦萊麗·希爾(Valerie Hill)和計算機管理顧問馬爾·希爾(Mal Hill)。她有一個名叫馬拉內(Malaney)的哥哥(1972年出生)。[3][4][5] 她所出生的浸信會家庭[6] 曾短期搬到紐約和紐瓦克,最後在新澤西州南奧蘭治[2] 一個有著眾多猶太和黑人家庭的中產階級街區定居,[2][5] 還未成名的演員扎克·布拉夫就住在這個街區,希爾也出席了扎克的受誡禮。[7]

希爾曾經這樣說道自己的音樂家庭:「(在我的家中)不斷地演奏著和播放著無數的專輯和無數的音樂。我的母親會彈鋼琴,而我的父親會唱歌,我們經常被音樂所圍繞。」[2] 他的父親會在當地的夜店和婚禮上演唱。[8][9] 希爾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會聽柯提斯·梅菲爾德史提夫·汪達艾瑞莎·弗蘭克林葛蕾蒂絲·奈特的歌曲;[10] 若干年後她回憶道當時會反覆聽馬文·蓋伊的歌曲「What's Going On 」直到入睡。[2]

初中時期,勞倫·希爾在一次籃球比賽前演唱了美國國歌「星條旗」。由於她的演唱廣受歡迎,此後的每場比賽都會播放她的演唱錄音帶。[3] 1988年,希爾作為非專業歌手之夜的選手出現在電視節目「It's Showtime at the Apollo英語Showtime at the Apollo」上。節目中,她翻唱了史摩基·羅賓森的單曲「Who's Lovin' You?」,卻在一開始便得到了人們刻薄的回應。她堅持演唱完整首歌曲,之後在後台大哭了一場。[11]

希爾之後進入了新澤西州哥倫比亞高級中學,在校期間,她是田徑隊和啦啦隊的一員,[3][4] 同時也是扎克·布拉夫的同班同學。[7] 她也學習了小提琴和舞蹈課程,並組建了學校的福音合唱團。[9] 學習上,她在進階班學習,[9] 成績基本上都是A等。[4] 校領導公認她是學生中的領導。[9] 在後來回憶自己的學業生涯時,希爾說道:「我當時對一切都保有熱愛之情,而不僅僅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我不知道這對於學習是不是必須,但我就是這樣做的。無論是對於學業,對於體育運動,對於音樂,對於舞蹈,還是對於其他的所有事情,我一直都是驅使自己去投入於當時所做的每一件事和每一個領域。」[2]

在希爾還是高中新生的時候,[5] 普拉卡齊瑞爾·「普拉斯」·麥可英語Pras便通過共同的好友聯繫到了她,希望她加入自己正在組建的音樂團隊。[10][12] 因為想要以不同語言作為韻腳,希爾和普拉斯將這個樂隊命名為翻譯者之隊(Tranzlator Crew)。[10] 當時隊中的另一位女性主唱不久後便被普拉斯的表兄弟,多重樂器演奏者懷克里夫·金所取代。[10] 樂隊開始在一些當地的演出和高中才藝秀上表演。[5] 最初希爾僅僅是作為樂隊中的聲樂部分演唱,而後她學會了饒舌說唱;比起女性說唱歌手如Salt-N-Pepa英語Salt-N-PepaMC Lyte英語MC Lyte,她更偏愛男性說唱歌手如艾斯·庫伯,並通過學習男性說唱歌手的演唱發展出自己的唱腔(flow)。[8] 後來希爾回憶道:「我記得我曾經在嘻哈音樂俱樂部廁所的隔間內完成我的作業。」[13]

隨著年齡的增長,希爾開始在曼哈頓學習表演課程。[9] 1991年她開始了自己的演藝生涯,她和金一起出現在MC Lyte策劃的外百老匯莎士比亞經典劇目《第十二夜》的嘻哈版本《第十二俱樂部》中。[5] 雖然這個舞台劇並不成功,但她還是得到了經紀人的注意。同年,希爾在肥皂劇《地球照轉(As the World Turns)》中客串出演問題少女基拉·詹森(Kira Johnson)。[3][13][14] 緊接著她便在1993年上映的電影《修女也瘋狂2》中與烏比·戈德堡搭戲,出演一個貧民區的壞脾氣天主教學生里塔·路易斯·沃森(Rita Louise Watson)。[3][5] 在片中,她演唱了「His Eye is on the Sparrow」(出現在與坦雅·布朗特對決的橋段)以及「Joyful, Joyful」兩首歌曲。[15] 導演比爾·杜克稱讚了希爾在其中一幕的即興說唱:「所有的說唱都沒有劇本。都是勞倫即興完成的。她太令人驚訝了。」[3] 影評人羅傑·埃伯特稱她為「具有令人無比愉悅的嗓音的女孩」,他也認為希爾的天賦在片中被浪費了,[16]滾石》雜誌則稱她「在一部寡然無味的影片中……以超凡的表演打破了類型的界限。」[5] 希爾也出演了1993年史蒂文·索德伯格導演的電影《山丘之王》,飾演一位30年代的嚼著口香糖的電梯服務員,這是一個小而重要的角色。索德伯格的傳記作家詹森·伍德描述稱她為全片貢獻了最溫情的一幕。[17] 1993年,希爾從哥倫比亞高中畢業。

1994年-1996年 難民營樂隊時期

普拉斯、希爾和金將樂隊改名為難民營樂隊,名字來源於難民(英語:refugee)一詞,這也是對海地裔美國人的一個蔑稱。[5] 希爾和金也確定了戀愛關係。[12] 1993年,哥倫比亞/拉夫豪斯唱片公司簽下難民營樂隊,[13] 1994年,樂隊推出了實驗性將雷鬼、搖滾、靈魂樂等風格融合的專輯《鈍化現實英語Blunted on RealityBlunted on Reality)》正式出道。[10] 雖然該專輯在公告牌最佳節奏布魯斯/嘻哈專輯排行榜上名列第62位,[18] 但是銷量慘澹。[3][13] 而且專輯因為(受管理層迫使)嘗試採用的匪幫說唱風格而並未得到廣泛關注。[5] 雖然這張專輯影響甚微,但是希爾在「Some Seek Stardom」一曲中的說唱被認為是整張專輯的亮點。[19] 在樂隊中,希爾被大家暱稱作「L. Boogie」。[20] 希爾以姣好的外形以及純熟的技藝,又有飽滿、多變、略帶沙啞的女中音聲線,使她在整個樂隊中獨樹一幟,眾多粉絲都力勸她單飛發展。[5][19]

難民營樂隊的第二張專輯《樂譜The Score )》(1996年)成功登頂美國公告牌二百專輯榜[21] 並保持在榜單前十的位置超過半年之久。[5] 這張專輯在美國本土的銷量為六百萬張,[22] 全球銷量逾一千七百萬張。[9] 在1996年的Pazz & Jop樂評人榜單上,《樂譜》專輯名列最佳專輯排行榜第二名,並且專輯中的三首單曲都進入了二十佳單曲排行榜。[23] 這張專輯也榮獲了葛萊美獎最佳說唱專輯,[24] 並在不久後入選《滾石》雜誌評選的史上最偉大的500張專輯[25] 整張專輯的大部分詞曲和製作都是由金一人完成。[5] 《樂譜》專輯因為一掃當時樂壇的匪幫風氣而備受讚譽,希爾說道:「現在好像只有消極的負面的才能登上巔峰,所以我們試著用音樂去做一些積極的事情。想要淨化骯髒的污水池往往只需要一滴純淨的水(It only takes a drop of purity to clean a cesspool)。」[8]

《樂譜》專輯中包含彰顯希爾唱功和說唱功底的單曲「Fu-Gee-La」和「Ready or Not」,[26] 以及單曲「No Woman, No Cry」。她翻唱的「Killing Me Softly英語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成為她的大熱單曲。[27] 隨著不久後《滾石》雜誌稱讚她「令人回味」的聲線[10] 和「絕妙的尖嗓」的報道,[25] 使得這首單曲在各大流行樂、節奏布魯斯、嘻哈音樂以及成人當代音樂電台上都不絕於耳。[10] 這首歌也榮獲格萊美最佳節奏布魯斯二重唱或多人合唱表演獎。[24][28] 在專輯中,希爾也將黑人音樂和加勒比音樂的影響帶入了具有社會意識的歌詞中。[26]新聞周刊》報道也提到了希爾有著「令人無法抗拒的可愛外表」,並且稱她是「說唱界最有實力的新聲音。」[8]

21歲時,已經成名的希爾仍然與父母一起住在家中。[5] 她已經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就要上大二的她準備主修歷史專業,[5][8] 但此時她也因為過百萬的銷量的專輯《樂譜》參加演出而整整休學一年。[3] 1996年,針對音樂電視網報道她種族歧視言論的不實流言,她在霍華德·斯坦恩脫口秀上回應道:「我怎麼可能是一名種族主義者?我的音樂是全球的音樂。而且我信仰上帝。因為信仰上帝,所以我一定要愛上帝所創造的眾生。絕不會有種族隔離的事情。」[13][29]

1996年,希爾成立了「難民項目」,該項目是一個外延性的非盈利機構,旨在轉變城市問題青少年的態度和行為。[30] 項目其中一部分被稱為希爾營,它為這類青少年在卡茲奇山提供了野營住所;項目還包括在每年萬聖節期間在東奧蘭治搭建「鬼屋」。[30] 希爾還為海地的難民籌款,並捐助肯亞和烏干達的淨化飲用水和開發宜居住宅的項目,此外還在哈萊姆的一場說唱音樂演唱會上表演以推廣選民登記制度。1997年,包括尚恩·庫姆斯瑪麗亞·凱莉巴斯達韻斯派克·李等人在內的「難民項目」理事會成員一同出席了當年的慈善活動。[31]

1997年,難民營樂隊解散各自單飛,[32] 金將樂隊的解散歸咎於與希爾的感情問題的終結,事實上,在二人正式分手之前,金和現任妻子克勞德特成婚,[32][33] 而希爾也在1996年的夏天結識了鮑勃·馬利的兒子,前邁阿密大學足球隊隊員洛翰·馬利英語Rohan Marley[11] 並與他開始了戀愛關係。[11] 不久後,希爾懷孕,並在1997年8月為馬利生下一子,取名為錫安·大衛(Zion David)。[6]在為父母買下同街區的房產之後,二人搬回了南奧蘭治希爾童年成長的地方。[13]

希爾友情客串了1997年的電影《浪漫之約英語Hav Plenty》。1998年,希爾在電影《餐館》中再次扮演了一個小而重要的角色;[34]娛樂周刊》稱讚她對於主人公懷孕前女友的刻畫為整部電影帶來了活力。[35]

1997年-1999年 專輯《勞倫·希爾的錯誤教育》時期

"It's funny how money change a situation."
「僅靠金錢就能改變一件事情這是多麼可笑。」
——《勞倫·希爾的錯誤教育》專輯的第一首歌「Lost Ones」的開場句。

1997年末至1998年6月期間,希爾在牙買加的塔夫·剛工作室英語Bob Marley Museum錄製了自己的個人專輯《勞倫·希爾的錯誤教育(The Miseducation of Lauryn Hill英語The Miseducation of Lauryn Hill)》(以下簡稱《錯誤教育》)。[1][29] 專輯的標題來源於卡特爾·G·伍德森英語Carter G. Woodson所著的《黑奴的錯誤教育英語The Mis-Education of the Negro》一書,以及一部名為《索尼·卡森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Sonny Carson)》的電影和其同名自傳體小說。[36] 迪·安格羅英語D'Angelo卡洛斯·山塔那瑪麗·布萊姬以及尚未成名的約翰·傳奇都一同參與了專輯的製作。[37] 懷克里夫·金一開始並不支持希爾錄製個人專輯,但最後他也希望參與製作;而希爾拒絕了他。[11] 專輯中的若干首歌曲都表達了她對難民營樂隊的失望;單曲「I Used to Love Him」則是關於希爾和懷克里夫感情的崩潰。[36] 其他的單曲中,「To Zion」談到了她被別人多次建議做流產手術,以便在事業上升期不耽誤事業的情形下,毅然決然決定生下第一個孩子的故事。[13][36] 而這次懷孕也讓希爾從腦閉塞中成功擺脫出來。[29]

在專輯製作方面,希爾與包括維達·諾布斯、拉希姆·普、特約莫爾德·牛頓、約哈利·牛頓等音樂家組成的新方舟(英語:New Ark)團隊合作。[36] 希爾在之後談到,她想要「寫出可以在歌詞上觸動我自己,而又保有雷鬼音樂精神、嘻哈音樂的鼓點、傳統靈魂樂的樂器搭配的歌曲」,同時專輯的製作要讓音樂的聲音呈現原始未加工的狀態,而不是電腦處理過的音色。[36] 希爾說希望自己的廠牌效仿王子那樣,所有的歌曲的詞曲和製作幾乎都由自己個人完成,沒有外界的幫助,並談到了這樣帶來的壓力。[36] 她也希望自己像難民營樂隊中金的角色一樣,成為整個製作團隊的核心。[11] (當然她這樣做也有女權主義的考量:「如果一個女性走出去,嘗試掌管一切,那麼懷疑便會隨之而來。整個音樂界就是一個性別歧視的產業。他們永遠不會為一位女性冠以『天才』的稱號。」[26])在錄製專輯的過程中,當希爾被問到是否會和這些音樂家簽署合同或文件時,她回答說:「我們都互相愛著彼此。這和任何文件都毫無關係。這是被(上帝)保佑和祝福的事業。」[11]

1998年8月25日,這張專輯最終發售,當代樂評人對這張專輯溢美之詞不絕於耳,[38] 並且使之成為了1998年最備受讚譽的專輯。[39] 樂評人大肆稱讚這張專輯對節奏布魯斯、嘟·喔普、流行音樂、嘻哈音樂和雷鬼風格的巧妙融合[13] 以及其對女性人生和人際關係的忠實表現。[39] 記者大衛·布朗《娛樂周刊》中稱這張專輯是「一張有著時常令人驚詫的力量、力度和情感的專輯」,並且稱讚希爾「在唱腔和說唱之間輕鬆轉換,在鍛造自己未來的同時喚起了過去的回憶」。[40] 羅伯特·克里斯特高風趣地說:「年度最政治正確的專輯——有柔和的歌曲、平易近人的歌唱、高超的饒舌、起伏的韻律、繁多的諷刺以及微妙而無與倫比的製作」。[41]

(通過在電台提前放出的兩首單曲「Lost Ones」和「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的造勢宣傳,)專輯在第一周就賣出了四十二萬三千多張[42] 並連續四周占據公告牌二百專輯榜榜首,連續六周占據公告牌節奏布魯斯專輯榜榜首。在美國本土銷量約八百萬張,[22] 全球銷量一千兩百萬張。[11][43][44] 據統計,在1998年至1999年期間,希爾通過銷售專輯和巡演賺了兩千五百萬美元。[11] 希爾與布萊姬、梅西·埃利奧特米歇爾·恩迭戈夏洛英語Meshell Ndegeocello埃里卡·巴杜英語Erykah Badu等人一道,成為了新靈魂樂風格的代表。[45]

專輯中第一首解禁的單曲是「Lost Ones」,這首歌在1998年春季占據榜單第27位。[46] 第二首則是「Doo Wop (That Thing)」,這首歌曲初次亮相就登頂公告牌百大最熱單曲榜。[46] 這體現了希爾結合著自我賦權與自我防衛的感情的影響力。[45] 專輯的其他單曲,例如「Ex Factor」,「Everything Is Everything」和「To Zion」也都入圍了各項榜單。[46] 在1998年的Pazz & Jop樂評人榜單中,《錯誤教育》專輯名列年度最佳專輯第二名,單曲「Doo Wop (That Thing)」也位列年度最佳單曲第二名。[47]

1998年11月,馬利和希爾的第二個孩子薩拉赫·路易斯(Selah Louise)降生。[4][48]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希爾說道:「這並非是件容易的事。你不得不認真祈禱,並且對自己誠實。」[13]

在1999年葛萊美獎的備選階段,希爾成為了第一位在同一年得到十項提名的女性。在《錯誤教育》專輯之外,被提名的還包括:之前也登上公告牌榜單的她為1997年的電影《連鎖陰謀英語Conspiracy Theory (film)》而改編的「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翻唱版本,[49] 以及希爾作詞作曲並參與製作,而後成為艾瑞莎·弗蘭克林的大熱單曲的「A Rose Is Still a Rose」。[50] 她陸續登上包括《時代》、《時尚先生》、《滾石》、《人物青年版》以及《紐約時報時尚雜誌》等多個雜誌的封面。[26] 在格萊美的頒獎典禮上,希爾再度打破紀錄,成為第一位同時獲得包括年度最佳專輯、最佳節奏布魯斯專輯、最佳節奏布魯斯歌曲、最佳節奏布魯斯女性演唱、最佳新人在內的五項獎項的女性。[26][51] 在頒獎致辭中,她說道:「這太瘋狂了。這才是嘻哈!」[26] 至此,希爾為音樂界貢獻了一個被主流音樂界接受的新的音樂流派。[9][26]

1999年2月,希爾在第30屆年度有色人種促進協會形象獎中榮獲四項大獎。[52] 1999年5月,她成為了美國烏木明星娛樂雜誌英語Ebony magazine百大最具影響力的非裔美籍人名單裡史上最年輕的女性人選;[53] 同年11月,該出版商又將她列入「2000烏木明星:千禧年特別企劃」的「十大明日之星」之列。[54] 1999年5月,《人物》雜誌評選她為「五十位最美人物」之一。[4]並稱讚了身高1.63米(5英尺4英寸)的希爾帶有乖僻感的個人風格。[4] 1999年6月,她獲得了《本質》雜誌獎,在獲獎感言中,她表示對於宗教虔誠的愛、順從奴役和「做自己,依然放肆、依然火辣、依然故我」並不矛盾,[55] 而由此引發了公眾對她如此年輕卻已育有兩個孩子而尚未結婚的指責。[56] 這已並非是她第一次受到如此的非議了,在此前生下第一個孩子時,就有人對她提出了如此的批評,而她那時便回應她即將和馬利完婚。[13] 2000年初,桑塔納樂隊英語Santana (band)憑藉1999年百萬銷量的專輯《超凡力量(Supernatural)》榮獲葛萊美獎年度最佳專輯,在這張專輯中包含希爾作詞作曲、製作並參與說唱部分的單曲「Do You Like the Way」(這首歌是對世界發展的反思,此外,西羅·格林英語CeeLo Green也參與演唱了此曲,並伴有卡洛斯·山塔那的標誌性吉他伴奏)。她為瑪麗·布萊姬創作的單曲「All That I Can Say」也被提名最佳節奏布魯斯歌曲。另外,在致敬鮑勃·馬利的《詠嘆巴比倫(Chant Down Babylon)》1999年混音專輯中,收錄了她與已故的鮑勃·馬利隔空對唱的混音版單曲「Turn Your Lights Down」,這首歌出現在1999年的電影《伴郎(The Best Man)》中,並在不久之後獲得了葛萊美獎最佳流行音樂對唱獎的提名。

1998年11月,新方舟團隊向希爾及其管理層與廠牌提出了多達五十頁的訴訟,聲稱希爾在《錯誤教育》專輯中「利用了他們的歌曲及製作技巧,但卻沒有在相關創作中為他們合理地署名」。[57] 新方舟的音樂家稱他們是專輯中兩首歌曲的曲作者,亦是其餘歌曲的主要製作者,而著名錄音師、工程師、《錯誤教育》專輯的混音師戈登·威廉士則表示整張專輯包含了「希爾貢獻的極強的個人努力」,並說「(這張專輯)絕對是她的版本。」[39] 希爾說專輯中已經對新方舟團隊進行了合適的署名,現在他們是想利用她的成功謀取利益。[57] 新方舟要求對絕大部分的歌曲都進行部分署名並且對其進行一定數額的賠償。[58] 2000年末,在數次的延期後舉行了證言聽取會。[57][58] 在某種程度上,證言闡述了歌曲創作與包括編曲、採樣、錄音在內的所有後期工作之間的不同。[57] 該訴訟最終在2001年2月以希爾向新方舟團隊支付五百萬美元賠償的方式庭外和解。[36] 在後來提到這起訴訟時,希爾的一個朋友說「這是一個讓一切都變得有些瘋狂的連鎖效應的開始。」[11]

2000年-2003年 自我放逐及專輯《MTV不插電No.2.0》時期

希爾開始為鮑勃·馬利的一生編寫劇本,並計劃在其中扮演他的妻子麗塔。[11] 她也開始製作一部暫定名稱為《醬料(Sauce)》的關於靈魂料理的浪漫喜劇電影,並接受參演一部基於托妮·莫里森的小說《寵兒》改編的同名電影;[11] 但隨後由於懷孕她取消了這兩個計劃。[11] 據報道,她也拒絕了《霹靂嬌娃》(而後她的角色由劉玉玲飾演)、《諜影重重》、《墨西哥人(The Mexican)》、《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和《黑客帝國3:矩陣革命》的出演機會。[11]

2000年期間,希爾逐漸淡出了公眾視野。成名的壓力使她難以承受。[11][20] 她不喜歡日常出門就被各種媒體包圍的日子。[11][36] 她開除了自己的經紀人團隊,並開始參加每周五天的聖經課程;她也停止了接受採訪、看電視和聽音樂。[36] 她開始與一個名為安東尼的「精神導師」聯繫。[11] 在希爾的一些好友看來,安東尼與其說是一位精神導師,不如說是一名邪教領袖[11][59] 並認為這個人的指導激化了希爾的反社會行為。[59]

後來她向《本質》雜誌解釋這段時期時說:「人們需要理解一開始他們接觸的那個勞倫·希爾僅僅屬於那個時間的那個舞台……當意識到我為了所有的事情正常運作而過度妥協之時,我只好選擇淡出。我必須對著那些我不喜歡的人或者我根本不熟的人假笑,這讓我很不自在。」[60] 她還提到了自己的情緒危機,她說「有兩到三年的時間我遠離了一切的社交互動。那段時期我一直在自我反省,直面自己的恐懼,克服自己在西方文化中作為黑人、作為年輕人、作為有天賦的人的自卑、不安的負面情緒。」[60] 她繼續說,為了保持自己的身份,她不得不為了保持自己的身份而鬥爭,並被迫「與那些對此不高興的人打交道」。她繼續說,為了維持自己的地位,她不得不參與各種鬥爭,並被迫「與那些不樂見於此的人打交道」。[60]

2001年7月,在懷著第三個孩子的期間,希爾通過小眾渠道公布了自己的新動向——參與《MTV不插電(MTV Unplugged)》節目特別企劃的錄製。[11][61] 2002年5月,這張名為《MTV不插電No.2.0(MTV Unplugged No. 2.0 )》(又譯《真情不插電現場演唱特輯》)的現場專輯正式發售,這張專輯中的所有歌曲僅以她的歌聲以及原聲吉他表現。[61] 與得到一致好評的《錯誤教育》不同的是,《2.0》得到了兩極化的評價。AllMusic為這張專輯打出了4分(滿分5分),稱這張專輯「是對於靈感和個人的未完成而無畏的表達。儘管對於首張專輯而言,這張專輯不相一張應有的續作,然而它依然令人神魂顛倒。」[62]滾石》雜誌稱這張專輯是「一場公開的徹底失敗」,[11] 而《洛杉磯時報》的 羅伯特·希爾伯恩稱這張專輯的標題坐實了希爾精神錯亂的笑話。[63]

音樂作品

影視作品

年份 影片 角色
1991 地球照轉英語As the World Turns Kira Johnson (電視劇,客串)
1992 此時此刻英語Here and Now (1992 TV series) 未命名角色(電視劇,僅出場一次)
1993 山丘之王 電梯服務員
1993 修女也瘋狂2 Rita Louise Watson
1996 放學後兩三事特別季英語ABC Afterschool Specials Malika (電視劇,僅出場一次)
1997 浪漫之約英語Hav Plenty Debra (友情客串)
1998 餐館 Leslie
2014 美麗大陸的暴力抗爭英語Concerning Violence 旁白

參考文獻

  1. ^ 1.0 1.1 Nickson, Chris. Lauryn Hill: She's Got That Thing. St Martin's Press. 1999年: 第13,148頁. ISBN 0-312-97210-5. 
  2. ^ 2.0 2.1 2.2 2.3 2.4 2.5 Interview: Lauryn Hill, Singer, Songwriter & Record Producer. Academy of Achievement. [2013年6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6月29日).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Farley, Christopher John. Hip-Hop Nation: Lauryn Hill. 《時代》雜誌. 1999年2月8日 [2013年6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6月12日).  參數|magazine=與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幫助)
  4. ^ 4.0 4.1 4.2 4.3 4.4 4.5 Most Beautiful: Lauryn Hill: Musician. 《人物》雜誌. 1999年3月10日 [2013年6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2日).  參數|magazine=與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幫助)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Foege, Alec. Fugees: Leaders of the New Cool [cover story]. 《滾石》雜誌. 1996年9月5日: 第40–47頁.  參數|magazine=與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幫助)
  6. ^ 6.0 6.1 Kot, Greg. The Rolling Stone Music Awards: Lauryn Hill. 《滾石》雜誌. 1999年1月21日 [2013年6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2月27日).  參數|magazine=與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幫助)
  7. ^ 7.0 7.1 Solomon, Michael. Stars Who Went to High School Together. ELLE. 2012年4月6日 [2013年7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0月7日).  參數|magazine=與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幫助)
  8. ^ 8.0 8.1 8.2 8.3 8.4 Samuels, Allison. Fugees Are the New Conscience of Rap. 《新聞周刊》. 1996年4月15日 [2013年6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20日).  參數|magazine=與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幫助)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Jacobs, Andrew. Pop Superstar's Vote for Her Town: Lauryn Hill and 5 Grammys Are Firmly in South Orange. 《紐約時報》. 1999年2月26日 [2013年7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4日).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George-Warren, Holly; Ramanowski, Patricia (編). The Rolling Stone Encyclopedia of Rock & Roll 第三版. 紐約: Fireside Books. 2001年: 第358–359頁. ISBN 0-7432-0120-5.  The Fugees entry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1.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11.16 11.17 11.18 Touré. The Mystery of Lauryn Hill. 《滾石》雜誌. 2003年10月30日 [2013年7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7月20日). 
  12. ^ 12.0 12.1 Lauryn Hill In Pictures - The Story So Far. 《新音樂快遞》. [2013年7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2日).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Brown, Ethan. Queen of the Hill. 《人物》雜誌. 1999年3月: 第65–70頁.  參數|magazine=與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幫助)
  14. ^ Lauryn Hill. 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 [2013年7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6月27日). 
  15. ^ Sister Act 2: Back in the Habit - Original Soundtrack. AllMusic. [2013年6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9月27日). 
  16. ^ Ebert, Roger. Sister Act 2: Back In The Habit. rogerebert.com. [2013年6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2月30日). 
  17. ^ Wood, Jason. Steven Soderbergh. 赫特福德郡哈彭登: Pocket Essentials. 2002年: 第35頁. ISBN 1-903047-82-X. 
  18. ^ Fugees - Chart History (Top R&B/Hip-Hop Albums Chart). 《公告牌》雜誌. [2013年7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7月29日). 
  19. ^ 19.0 19.1 Fugees Biography. Artistdirect. [2013年7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21日). 
  20. ^ 20.0 20.1 McGee, Tiffany. Whatever Happened to ... Lauryn Hill?. 《人物》雜誌. 2008年8月18日 [2013年6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4月19日). 
  21. ^ Fugees - Chart History (Hot 200). 《公告牌》雜誌. [2013年6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7月29日). 
  22. ^ 22.0 22.1 RIAA - Gold & Platinum Searchable Database. 美國唱片工業協會. [2013年7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月1日). 
  23. ^ Christgau, Robert. Pazz & Jop 1996 Critics Poll. The Village Voice. [2013年7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6月22日). 
  24. ^ 24.0 24.1 The Score - Fugees: Awards. AllMusic. [2013年6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月22日). 
  25. ^ 25.0 25.1 500 Greatest Albums of All Time - The Fugees, 'The Score'. 《滾石》雜誌. [2013年6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8月5日).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Lewis, Andrea. The Missed Message of Lauryn Hill. 《進步》雜誌. 1999年4月 [2013年7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1日).  參數|magazine=與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幫助)
  27. ^ Killing Me Softly by the Fugees. 《滾石》雜誌. [2013年6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4月7日). 
  28. ^ The Score - Fugees. AllMusic. [2013年6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9月18日). 
  29. ^ 29.0 29.1 29.2 Furman, Leah; Furman, Elina. Heart of Soul: The Lauryn Hill Story. Ballantine Books. 1999年. ISBN 0-345-43588-5. 
  30. ^ 30.0 30.1 Muro, Matt. On the Cover, and Not Just for Looks. 《紐約時報》. 1999年9月12日 [2013年7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4日). 
  31. ^ Fugees' Lauryn To Get Help From Puffy, Mariah, Busta On Project. MTV新聞台. 1997年10月27日 [2013年7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2日). 
  32. ^ 32.0 32.1 Sieczkowski, Cavan. Wyclef Jean Says Lauryn Hill Affair, Paternity Lie Broke Up Fugees. 《赫芬頓郵報》. 2012年9月18日 [2013年6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1月4日). 
  33. ^ Connelly, Sheryl. Taking the rap: Wyclef Jean admits explosive affair with Lauryn Hill caused the Fugees to flame out. 《紐約時報》. 2012年9月18日 [2013年6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6月23日). 
  34. ^ Sisario, Ben. Jersey Footlights: Manhattan Dreams in Hoboken. 《紐約時報》. 2000年1月23日 [2013年6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4日). 
  35. ^ Fretts, Bruce. Restaurant Review. 《娛樂周刊》. 2000年1月28日 [2013年6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1日). 
  36. ^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Checkoway, Laura. Inside 'The Miseducation of Lauryn Hill'. 《滾石》雜誌. 2008年8月26日 [2013年6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2月2日).  參數|magazine=與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幫助)
  37. ^ The Miseducation of Lauryn Hill (Credits). AllMusic. [2013年6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7月27日). 
  38. ^ Strauss, Neil. 5 Grammys to Lauryn Hill; 3 to Madonna. 《紐約時報》. 1999年2月25日 [2013年3月3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6月15日). 
  39. ^ 39.0 39.1 39.2 Boucher, Geoff. The Legal Tangle of 'Miseducation'. 《洛杉磯時報》. 1998年12月19日 [2013年3月3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2月8日). 
  40. ^ Browne, David. Music Review: 'The Miseducation of Lauryn Hill'. 《娛樂周刊》. 1988年9月4日 [2013年6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2月3日). 
  41. ^ Christgau, Robert. Consumer Guide. robertchristgau.com. [2013年6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9月24日). 
  42. ^ Samuels, Anita. Lauryn Hill to Do That Live 'Thing'. 《公告牌》雜誌: 第8頁. 1999年4月10日.  參數|magazine=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website=) (幫助);
  43. ^ Tyrangiel, Josh. Lauryn Hill: Unplugged And Unglued. 《時代》雜誌. 2002年5月13日 [2013年7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7月10日).  參數|magazine=與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幫助) 
  44. ^ Columbia Records Releasing Groundbreaking New Lauryn Hill Album MTV Unplugged No. 2.0 (新聞稿). 美通社. 2002年4月8日 [2013年7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1月15日). 
  45. ^ 45.0 45.1 Chang, Jeff. Can't Stop Won't Stop: A History of the Hip-Hop Generation. 紐約: St. Martin's Press. 2005年: 第445–446頁. ISBN 0-312-30143-X. 
  46. ^ 46.0 46.1 46.2 Lauryn Hill - Chart History (Hot 100). 《公告牌》雜誌. [2013年6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6月28日). 
  47. ^ Christgau, Robert. Pazz & Jop 1998 Critics Poll. The Village Voice. [2013年6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2月28日). 
  48. ^ Keeping it in the family! Lauryn Hill brings her children on stage to perform but her son breaks down in tears after forgetting words. 《每日郵報》 (London). 2012年6月3日 [June 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6月21日). 
  49. ^ Lauryn Hill: Awards. AllMusic. [2013年8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5月14日). 
  50. ^ Britton, Wesley. Music Review: Aretha Franklin - Knew You Were Waiting: The Best of Aretha Franklin 1980-1998. 《西雅圖郵訊報》. 2012年1月30日 [2013年7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1日). 
  51. ^ Past Winners Search: 'Lauryn Hill'. National Academy of Recording Arts and Sciences. [2013年8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3日). 
  52. ^ Lauryn Hill Wins Four NAACP Awards. MTV News. 1999年2月17日 [2013年6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2日). 
  53. ^ 100+ Most Influential Black Americans. 《烏木明星娛樂》雜誌. 1999年5月 [2013年7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1).  參數|magazine=與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幫助)
  54. ^ Jesse Jackson Jr., Lauryn Hill, Serena, Puff Daddy Are Among The Super Leaders Of The Future. Jet. 1999年11月15日 [2013年7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6月11日).  參數|magazine=與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幫助)
  55. ^ Lauryn Hill Gets Emotional At "Essence" Awards. MTV News. 1999年3月27日 [2013年6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2日). 
  56. ^ Dickerson, Debra. Lauryn Hill: Hoochie or hero?. Salon. 1999年6月22日 [2013年7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1月15日).  參數|magazine=與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幫助)
  57. ^ 57.0 57.1 57.2 57.3 McLeod, Rod. The reeducation of Lauryn Hill. Salon. 2000年5月10日 [2013年8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1月11日).  參數|magazine=與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幫助)
  58. ^ 58.0 58.1 Perry, Claudia. Lauryn Hill's Courtroom Saga Continues. 《滾石》雜誌. 2000年10月31日 [2013年6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4月7日).  參數|magazine=與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幫助)
  59. ^ 59.0 59.1 Walls, Jeannette; Pearson, Ashley. Was Hill influenced to attack Catholic Church?. MSNBC. 2003年12月17日 [2013年8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2日). 
  60. ^ 60.0 60.1 60.2 Morgan, Joan. They Call Me Ms. Hill. 《本質》雜誌. 2009年1月6日 [2013年6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1月5日).  參數|magazine=與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幫助)
  61. ^ 61.0 61.1 Needham, Alex. Hill, Lauryn : MTV Unplugged No. 2.0. 《新音樂快遞》雜誌. 2002年4月21日 [2013年6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參數|magazine=與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幫助)
  62. ^ MTV Unplugged No. 2.0. AllMusic. [2013年6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2月5日). 
  63. ^ Hilburn, Robert. Hill Continues Her Lofty Course. 《洛杉磯時報》. 2002年7月15日 [2013年7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22日).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