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

位於中國廣州的綜合性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簡稱華工,是一所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立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擁有五山大學城廣州國際三個校區。

華南理工大學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華南理工大學校徽(2022年11月起)
華南理工大學正門刻石
校訓博學慎思 明辨篤行
創辦時間1952年11月
校慶日11月17日
學校標識碼4144010561
學校類型公立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黨委書記章熙春
校長唐洪武
黨委副書記唐洪武、徐國正麥均洪
副校長李正李衛青徐向民晉剛吳波許勇
教師人數專任:3,272
外聘:764
附屬醫院:888
學生人數全日制:46,079
所有折合:68,080
大學部人數全日制:26,459
研究生人數全日制:14,193
非全日制:3,789
博士生人數4,307
其他在學人員人數留學生:1,044
預科生:76
夜大/業餘生:6,737
函授生:1,622
網絡生:24,643
校址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五山校區天河區五山街道五山路381號
大學城校區番禺區廣州大學城外環東路382號
廣州國際校區番禺區南村鎮興業大道東777號
總面積約406公頃
暱稱SCUT、華工、華工大
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網站www.scut.edu.cn
位置
地圖
註:師生人數為2021年9月數據[1]

華南理工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頂尖高校之一,為「雙一流」建設高校廣東省高水平大學。華工的歷史可追溯至1918年成立的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正式組建於1952年11月中國高校院系調整時期,時名「華南工學院」,是當時中國「四大工學院」之一,1988年1月改為現名。華工亦入列全國重點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名單中,也是現時13所廣東省高水平大學之一。

目前,華工擁有全日制在校學生46,079人、專任教師3,272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畢業生超56萬人;二級院系35個,學科涵蓋,尤以工科見長;國家級科研平台28個,部省級科研平台208個,科研實力位居全國和廣東省前列。學校提出在205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學[2]

歷史

 
華工歷史沿革圖

前身各校

華工主要由廣東工業專科學校、中山大學工學院、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和嶺南大學理工學院的工程學科部分組建。

廣東工業專科學校

 
1933年7月之前的廣東省立工業專科學校

廣東工業專科學校的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簡稱「甲工」),其歷史可追溯至晚清政府於1910年8月設置的廣東工藝局。1918年8月,廣東工藝局附設的工業學校改為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成為當時廣東省立的惟一一所工業學校,其歷任校長與教師大多具有留學歐美日本的經歷。1924年7月,甲工改制為省立工業專門學校(簡稱「工專」);1930年再改為專科學校。此時,工專已合計培養畢業生近兩百人[3]

1932年,適值陳濟棠推行三年施政計劃,正籌備一間省立大學;為紀念去世不久的國民黨元老古應芬(字勷勤),陳濟棠決定將其命名為勷勤大學。工專因此於次年7月擴設為省立勷勤工學院;1934年7月,廣東省立勷勤大學正式成立,勷勤工學院改為其設置的工學院。工學院設機械、化學、土木和建築四系,勷大由此成為當時除中央大學外中國僅有開設建築系的學校,建築系主任林克明和土木系主任羅明燏更是當時工程界最具實力的人物。陳濟棠下台後,國民政府抗戰時期勷大數個學院遷入內地辦學為由,在1938年宣布將勷大解散,其工學院併入國立中山大學[4]

1943年夏,廣東省教育廳復辦工專,校址先後設在高要雲浮肇慶、廣州等地。1952年高校調整後,工專併入華南工學院,是唯一一個整體併入華南工學院的辦學單位。復辦後的工專共培養畢業生800餘人[5]

中山大學工學院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校區正門牌坊

中山大學的前身為孫中山於1924年創立的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為紀念孫中山而改稱國立中山大學。時任校長鄒魯認為中大非常有必要開辦工科,於是成立籌備委員會,並在1926年接收工專為工業部,用以籌設中大的工科學系,但不久後因故交回廣東省教育廳,工科的籌設工作因此中斷;1931年再次重組工學院籌備委員會,但該委員會不久後即停止運作。於是,中大在1931年擴設理學院為理工學院,增設土木與化工兩學系,1933年再增設機械系和電工系[6]

1934年8月,工學院在中大文明路校址建立,聘請蕭冠英為首任院長。工學院於次月率先遷入石牌新校園。至1937年,工學院共有教授37名,平均年齡約33歲,大多有留學經歷,且學院辦學經費高居中大各院系之首。中大更是全國當時36個擁有工學院的高校中,8所設不少於4個系的學校之一;當時各年級共有學生442人,占當時全國專科以上學校工科在校生的7.7%。由此可見其辦學規格之高、規模之大[6]。1938年,勷勤大學被當局解散,其工學院併入中大工學院,因此增設其帶來的建築工程系[4]

嶺南大學理工學院

 
嶺南大學哲生堂

嶺南大學前身為1888年創立的格致書院,為基督教大學,後更名為嶺南大學。1929年,在時任鐵道部部長兼嶺大校董會主席孫科(字哲生)的支持下,鐵道部與嶺大合作開辦工學院,專辦土木工程,以培養鐵道及公路專門技術人才,並於1930年7月正式成立;鐵道部還撥款興建工學院大樓「哲生堂」,該樓由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設計,於1931年落成[7]。1938年抗戰爆發後,時任校長李應林聘請教育學家朱有光為教務長,他們隨後制定了整頓大學的計劃,包括將文理學院拆分為文學院和理學院,理學院又與工學院合併為理工學院[8]。1948年,理工學院增設電機工程系。1952年高校調整後,理工學院的土木、電機系及有關科併入華南工學院。在辦學期間,理工學院的工學部分共培養畢業生102人[9]

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

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由1930年成立的私立廣東國民大學工學院和1940年成立的私立廣州大學理工學院在1950年合併而成[9]私立廣東國民大學(簡稱「民大」)由陳其瑗於1925年9月創辦,是廣東首個由中國人創辦的民辦大學[10]私立廣州大學(簡稱「廣大」)由陳炳權於1927年3月創辦,其前身是國立廣東大學附設的夜間專修學院[11]

民大於1930年增設工學院,下設土木工程系;其首屆畢業生於1934年畢業,至1950年共畢業427人。這些畢業生大多在各地工程技術單位工作,抗戰勝利後亦有數人取得甲等建築師執照,民大於惠福西路荔枝灣的教學樓便是由該校校友自行設計和建造。1947年,工學院增設機械系及電機系,但至學校被合併時均未有畢業生[12]。廣大大學部於1931年增設理學院,1940年擴充為理工學院,增設土木工程系,後增設建築學系[11]

1950年,民大和廣大與私立文化大學私立廣州法學院合併為華南聯合大學。合併後的聯大理工學院以原民大為院址,徐學澥梁恆心為院長,設有土木、建築、機械、電機和物理五系,其在聯大的三個學院中數實力最強、教學設施最完備。但聯大仍屬私立大學,學生有較大經濟壓力,續學舊生和報讀新生持續減少,學校辦學經費入不敷出。1952年5月,華南聯合大學撤銷並遷調至中山大學;1952年11月院系調整後,再改為華南工學院[13]

重組建校

 
校報有關首屆開學典禮的報道
 
五山校區孫中山先生像

為培養工業建設的專門人才,1951年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113次政務會議批准了《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其中第2條第8項提出,「將中山大學的工學院、華南聯合大學的工學院、嶺南大學工程方面的系科及廣東工業專科學校合併成立獨立的工學院」[14]。次年,中國大陸高校的院系調整工作進入高潮。1952年10月7日,廣東省、廣州區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委員會以秘函字64號文指示成立華南工學院籌備委員會,學院籌備委員會於一周後展開工作[15]:2

1952年11月,華南工學院正式組建。學校選址於原中山大學石牌校園,由中山大學工學院、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嶺南大學理工學院的工學院部分和廣東工業專科學校整體為基礎,會同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武漢交通學院、武昌中華大學等五所院校中與工科相關的專業組建而成,為當時全國四大工學院之一[16]。學校在11月17日舉行第一次開學典禮,這一天在後來被定為華工的校慶日[17]

學院組建初期設有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化工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建築工程系與水利工程系等6個系,共15個專業及14個專修科,以輕工為主、化工見長[15]:9。為適應廣東地區輕工業的發展,在1953-1957年間有數所院校的相關學院、系科陸續調入華南工學院;學院亦調出部分系和教研組至其他院校,以支援「三線」地區建設[18]。1956年,學院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57年,開始招收函授[15]:21

1958年,中共中央發起大躍進運動,學院在這一時期掀起了「教育大革命」高潮,開始大辦新專業、大搞科研、大辦工廠等,同時分出化工系和造紙系成立華南化工學院。分出華南化工學院後,學院僅存3個系3個專業;但在當年年底便增加到7個系27個專業,其中包括電子學專家馮秉銓徐秉錚及部分師生,在僅有4位教師的情況下恢復建立的電訊工程系[15]:75。學院同年在廣東韶關湛江建立韶關分院和湛江分院[16]。1959年,中共提出「鞏固、整頓、提高」方針,學院開始調整工作,裁撤部分不切實際的專業,同時加強基礎和專業課教育,教育質量開始回升。1960年,華南工學院和華南化工學院均被評為全國重點大學[19]。但隨後的「新躍進」繼續出現了大辦教育的高潮[20]。1961年,中共進一步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開始糾正各種失誤,並發布「高教六十條」,整頓全國高等院校,一系列措施使華工的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同年,華工開始接收蒙古北越等國的留學生[15]:108。1962年,韶關湛江兩所分院被撤銷[註 1];同年8月,華南工學院和華南化工學院重新合併為華南工學院[16]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發,華工的教學科研工作幾乎全部停止,新生招收也被迫暫停。華工校內成立了多個紅衛兵組織,其中造反派組織「華工紅旗」曾獲周恩來肯定為「革命左派」,為廣州的「三面紅旗」之一[23];學校亦發生過多起武鬥事件,1967年8月,兩派群眾組織在圖書館大樓武鬥時縱火更導致多人受傷、數千冊圖書資料被燒毀。在文革早期,全校有約300人被查抄、380餘人被批鬥審查,14名教工死亡;大量教學設施和校舍遭到破壞,共有價值180餘萬元的教學設備儀器遺失、損壞[15]:157-158。1969年12月,原教育部直屬的院校均被下放給所在地方的革命委員會領導[24]。1970年10月,廣東省革委會對廣東省高等學校做出「調、並、遷、改」的決定,華南工學院被更名為廣東工學院;原省屬廣東工學院改為廣東礦冶學院,並遷往韶關,其3個專業調入新的廣東工學院;暨南大學被撤銷,其化學系、數理化基礎教職工及行政系統與原華南工學院的化工類專業等合併,建立廣東化工學院[16]。同年,學院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並於1971年恢復了教學工作和部分科研工作[15]:147

文革結束後,廣東工學院於1977年3月赴韶關開辦分院[25],但不久後停辦[21]。1977年10月,廣東工學院恢復「華南工學院」的校名。1978年,華南工學院與廣東化工學院均重新被認定為重點大學,並恢復部省雙重領導[26]。同年,暨南大學恢復辦學,該校本部機關幹部及化學系、數理化基礎教師職工及專業於4月起陸續返回;同年7月,華南工學院與廣東化工學院再度合併為華南工學院[16]。1981年11月,成為中國首批56所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並在次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7]

更名大學

 
大學城校區中心廣場
 
廣州國際校區D5學生宿舍

為適應改革開放廣東的發展,華工決定改變單一工科學院的辦學方向及結構。80年代初,在文革時期停辦的數學、物理和力學三個理科專業相繼復辦並建立了相應的學系,管理系、社會科學系和外語系亦陸續開辦,標誌著華工從單一的工科學院向「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皆有管文」的綜合大學發展,辦學方向亦由培養單一的工程技術人才轉向培養綜合的科技人才[28]。1988年1月28日,經國家教委批准,華南工學院更名為華南理工大學,標誌著上述兩個過渡的完成[15]:231

1990年代,華工在全國開創了合作和共建辦學的新模式[29]。1992年4月1日,與香港無線電視合作開辦內地藝員訓練班,以培養來自中國大陸的藝員和電視製作人員[30]。1993年,國家教委和廣東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建華南理工大學協議,華工由此成為中國首個實現共建的高校。1994年,與廣東省電力工業局以董事會的方式合辦電力學院,創立了中國首個由高校與地方政府企業聯合共建的辦學模式[31]

1994年,廣東電力專科學校整體併入華工。1995年,華工通過了「211工程」的預審,成為中國重點建設的21世紀百所大學之一;同年恢復招收境外留學生。1999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優秀評價,成為中國第一批「本科教學優秀學校」[32]。2001年,進入首批中國高水平大學建設(「985工程」)行列[33]

2001年,開始對口支援廣西大學;隨後在2006年開始對口支援貴州民族大學[34]。2004年8月,位於廣州大學城大學城校區正式啟用[35]。2006年8月,與廣州雲峰集團合辦的廣州汽車學院在廣州市花都區掛牌成立,為華工首個獨立學院[36]。2010年11月,與同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七所高校成立卓越人才培養合作高校聯盟[37]。2011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英國[38]、美國[39]和德國[40]與當地的合作方建立了三所孔子學院

2014年9月,華工與廣東省人民醫院宣布共同組建醫學院,顯示華工正式在醫科上作出布局;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41]廣東省人民醫院[42]之後亦成為華工的直屬附屬醫院;與天河區政府共建的華工附屬天河醫院(天河區第二人民醫院)則在2017年3月奠基[43]

2017年3月,華工與教育部、廣東省、廣州市簽署共建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協議,成為中國大陸首個由學校、中央部委、省級政府和市級政府四方共建的大學校區[44],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布以後第一個正式落地的國際化、研究型大學校區[45]。該校區已於2019年9月正式啟用[46]。同年6月,華工被國務院批准成為第二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示範基地學校,成為唯一入選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的廣東高校[47]。同年9月,華工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雙一流」)的A類高校名單[48]

2019年7月,學校與陽江市政府簽訂了對口幫扶建設陽江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協議;2021年4月,學校再與廣東省教育廳、陽江市政府和廣東海洋大學簽署協議,將建設中的陽江應用型本科院校改為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由四方共同建設[49]。2021年2月2日,廣州學院脫離華工管理,並由獨立學院轉設為民辦普通高等學校廣州城市理工學院[50]

學術

師資

 
1956年華南工學院教師集體照

華南工學院組建初期的200餘名教師中,就有四十餘名來自6個主要工業國家、畢業於20多所世界名校的知名教授任教,教授數目在當時中國大陸高校中名列前茅[51]。1985年,華工開始實行教師聘任制,從而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2019年,華工開始啟動教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預聘-長聘」制度,以促進教師隊伍的良性流動,是中國大陸較早推動相關制度建設的高校[52]

截至2021年9月,華工有專任教師3,272人,外聘教師764人,附屬醫院教師888人,折合生師比為18.07[1]。教師隊伍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外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人,雙聘院士8人[53]長江學者33人,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0人,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55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0人,全球高被引科學家16人次[54]

教學

 
圖書館總館

華工在1960年獲評「全國文教戰線先進單位」[55],1999年更獲評全國首批「本科教學優秀學校」[32]。華工還利用MOOC等平台開放課程,將課程資源與社會共享。截至2021年9月,華工有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各類國家級精品、示範課程共27門,廣東省精品課程50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14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4門,廣東省在線開放課程34門[56]

華工自1992年開始推動綜合素質教育教學改革,時任校長劉煥彬提出了「重人品、厚基礎、強能力、寬知識」的辦學方針[57],學校在2004年更提出了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國際化的「三創型」(創新、創造、創業)人才的目標。學生入學後需修滿一定學分的素質教育通選課,通識課所占培養計劃比例更逐年提升,亦可以通過輔修獲得第二學位;1999年開始實施的「本科生參與科研實踐訓練計劃」等一系列項目讓在校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科研項目,目前全校超過60%的本科生和90%的研究生於在校期間接過課外科技項目訓練[58]。學校還與中廣核華大基因南方航空等企業簽署聯合培養協議,2007年更開始組建各類創新班、校企合作教改班和國際化聯合培養試點班[59],截至2020年6月已有各類教改班共30個,覆蓋約17%的學生[60]。2018年,華工開始推行「大類招生,大類培養」的本科生培養模式,超過半數專業實現按學科大類招生[61]。此外,華工還通過本科生導師制、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推行以MOOC教學為載體的「虛擬第三學期」和開設研討課等教學改革措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62][63]

研究

 
華工研製成功的中國第一台俄漢翻譯電子計算機

截至2021年9月,華工共建有28個國家級科研平台和208個部省級科研平台[64],其中包括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65],總數位居中國高校前列、廣東高校首位[66]。此外還有附屬廣東省人民醫院[42]、附屬第二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41]、附屬第六醫院(佛山市南海區人民醫院[67]和在建的附屬天河醫院(天河區第二人民醫院)[43]4所直屬附屬醫院。在經費上,2017年華工的科技經費為25.92億元人民幣,於全國排名第14,人均科技經費95.39萬元[68];華工牽頭的「分子聚集發光」研究項目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5年資助經費2億元,是基金委迄今資助力度最大的項目[69]

華工的科研成果豐碩,早在1950-60年代便成功研製中國第一台模擬電子計算機[70]、第一台自動翻譯機[71]和第一台聲控印表機[51],現代更成功研製中國首塊彩色柔性AMOLED顯示屏[72]、首個國產高速造紙機[73]和世界首個有序大孔-微孔MOF單晶材料[74];華工在2020年更成為首個廣東省內高等學校牽頭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單位[75]。此外,華工自2013年以來申請專利兩萬餘件,申請PCT超過500件;單在2018年,發明專利申請公開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分別排中國大陸高校第2和第4位,申請PCT達170件,位列全球教育機構第4位、國內高校第2位[76]。截至2020年,華工獲中國專利獎數量共40件,排名僅次於清華大學[77]

華工注重科研創新的同時亦重視其成果的轉化實踐。早在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華工就出現了利用周末時間赴企業解決技術問題的「星期六工程師」,之後成為中國大陸最早開展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高校之一[64]。目前,華工的科技成果應用轉化率居中國高校前列、華南地區首位[78]。華工在廣州、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等地設有創新創業平台,幫助相關企業的起步和成長。2019年,華工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79]。據統計,華工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作的貢獻位列在廣州市的高校和研究院中首位[80]

排名聲譽

大學排名
華南理工大學
全球排名
ARWU世界排名[81]101-150名(2024)
QS世界排名[82]385名(2025)
泰晤士世界排名[83]251–300名(2025)
USNWR英語U.S. News & World Report Best Colleges Ranking全球排名[84]187名(2024-2025)
全球生命科學與醫學排名
ARWU臨床醫學與藥學排名[81]400-500名(2024)
QS農業與林業排名[82]101-150名(2024)
全球科學與工程排名
ARWU電機與電子工程排名[81]27名(2024)
區域排名
QS亞洲排名[85]147名(2025)
國內排名
ARWU國內排名[81]30名(2024)
 
建築學院所在的五山校區6號樓(建築紅樓)

華工的建築土木化工輕工等學科因發展較早,在中國大陸有一定的知名度;華工更因始建於上世紀30年代的建築學科而被認定為中國建築學界「建築老八校」之一[86]。2017年,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農學四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48]。同年12月公布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華工共有33個一級學科入選,其中輕工技術與工程獲評為排名前2%的A+[87],另有七個學科獲評為排名前5%~10%的A-[88]。此外,華工共有十個學科進入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的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和農業科學四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前1‰,入選數量位居中國高校並列第六位、華南地區首位[89]

在各大學排行榜中,華工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的排名最高,2024年的排名為第101-150名(中國大陸14-22名),是自華工進入該排行榜以來的最好成績。在其他國際排行榜中,近年來均有數百名的進步。

2017年12月,華工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方案,提出分「三步走」實現「雙一流」建設目標,到205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同時啟動實施了「工科登峰、理科躍升、文科繁榮、醫科跨越」的四大學科行動計劃[89]

校區

華南理工大學現有五山、大學城、廣州國際三個校區,均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形成了「一城三校區」的格局[90]

五山校區

 
五山校區12號樓及日晷台

五山校區又稱北校區,位於天河區石牌高校區,是華工的主校區和最早的校區,於1934年啟用,占地199.8公頃[91]

華工五山校區和華南農業大學為原國立中山大學石牌校區所在地,由楊錫宗林克明余清江設計。按照規劃,教學科研區集中於中軸線附近,建築布置強調中軸對稱;天文台和研究院分別位於校園東南和東北高地;學生生活區沿湖布置,男女生宿舍分列於中軸線東西兩側;教工生活區位於學校的東南隅,實驗農場與實驗林場分布在校園中心區的東西兩側。整座校園充分利用原有的地理條件,將分散的山水環境有機整合,形成「山光接水光」的嶺南校園環境[92]。校園分三期建設,計劃於六年內完成。首期工程於1933年開工,但到三期工程時,部分款項被拖欠導致進展緩慢,1938年日軍侵佔廣州後工程被迫中止,部分重要建築並未建成,但已初步形成了「」形的校園布局[93]

 
應用「夏式遮陽」設計的五山校區14號樓

1952年院系調整後,中大遷至海珠康樂園,其石牌校園的正門及附近五千餘畝的已開發校園劃予華南工學院(今華工五山校區),農學院和林場、農場、研究院、天文台則劃予華南農學院(今華南農業大學)。校園拆分後,中大的鐘形校園布局被破壞,但華工的校園結構仍以原有南北縱向的主軸線和湖水形成的東西橫向次軸線為框架。1950-1960年代新建建築的風格風貌較為統一,更崇尚經濟和實用性,其中具代表性的為夏昌世所設計、具有「夏式遮陽」結構的系列建築[94]

 
五山校區校園中軸線一景

華工更名為華南理工大學後,因從工科院校轉型為多學科綜合院校,校園隨學校擴張新建了大量建築,總體遵循原有的發展脈絡,但部分新建的高層建築改變了校園原有的規劃格局。2016年,五山校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修改方案獲得通過,該方案在新增校園建設的同時保護了老中大「鍾」形的軸線,並提出未來拆除華工和華農之間的圍牆,恢復老中大校園的風貌[95]

華工在1980年代被評為廣州市花園式單位;2002年,原國立中大時期的建築被列入廣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96];2014年,部分建於20世紀50至60年代的建築被列入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97];2017年,被教育部評為「文明校園」[98]

目前該校區主要發展包括機械、土木、化工在內的傳統工科以及管理類等學科,設置的學院有: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建築學院土木與交通學院電子與信息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數學學院物理與光電學院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力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創業教育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外國語學院體育學院[90]

大學城校區

 
大學城校區教學區

大學城校區又稱南校區,位於番禺區廣州大學城東南部,於2004年8月隨大學城的開園正式啟用,占地97.63公頃[99][100]

大學城校區作為廣州大學城第二組團的一部分,由華工建築設計研究院何鏡堂團隊主持設計。根據大學城統一的規劃分區,該校區分為教學和生活兩區[101]。生活區主要採用對稱式的空間結構;教學區採用轉折軸線的非對稱式空間組織結構,正南北和朝向面兩個方向的軸線在圖書館前的中心廣場匯合,區內各建築及室外空間均依託該軸線規劃設置[102]

大學城校區內的教學區體育場和體育館曾與其他大學城體育設施一同舉辦過多項大型賽事,包括2007年第八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103]2010年亞洲運動會[104]等。2016年,校內一處清朝民宅入選「廣州大學城八景」中代表大學城各校美景的「學府星輝」[105][106]

目前該校區主要為應用文科、計算機、環境能源、醫學等應用性學科院系,包括經濟與金融學院旅遊管理系電子商務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與能源學院軟體學院法學院(智慧財產權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院)國際教育學院[90]

廣州國際校區

 
廣州國際校區D2區

廣州國際校區是華工於2017年新設的校區,位於番禺區南村鎮廣州國際創新城,占地110.59公頃[107]。該校區於2018年5月啟動建設,首期校園已於2019年完工並交付使用,2023年全面交付使用[108]

廣州國際校區由華工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倪陽主持設計,整個校園被流經校內的河流分為北岸的學生成長社區和南岸的教學科研區,繼承了五山校區景觀脈絡的東西向帶狀水系,同時採用街區式的建築布局模式,是中國大陸首個採用街區式布局的大學校園[109]。在校園建築上,一期工程中有超過30%的建築面積為裝配式建築,是廣州裝配式建築面積最大且全部達到A級裝配式評價標準的建築群,被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評為廣東省首批裝配式建築示範項目[110]

該校區是華工首個實行本科生書院制的校區,也是中國大陸首個由學校、中央部委、省級政府和市級政府共建的大學校區;同時採用「中方為主,國際協同」的在地國際化辦學機制,已與國外多所高等院校達成了合作協議。該校區主要為發展新興前沿交叉學科的學院[90],包括已有的生物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前沿軟物質學院微電子學院未來技術學院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集成電路學院,以及規劃中的量子與光通訊工程學院、生態與環境學院、智慧城市學院和智能電網與新能源學院[111]

文化

校徽

老校徽於40周年校慶前夕啟用,由建築系教師王加強設計。該版校徽採用正六邊形樣式,用藍、白、金三種顏色勾畫出華工英文縮寫「S、C、U、T」,但由於其沒有中文,且圖案設計抽象,該版校徽的辨識度不高。

新校徽於2006年7月6日啟用,由兩個同心圓組成,以藍色為主基調。外圓為中英文校名;內圓上方是廣州市市花木棉花,下方是學校標誌建築、原中大南門牌坊;內外圓之間的「1934」表明華工最早的五山校區(中大石牌校園)於1934年啟用[112][113]。2022年11月16日,學校將校徽中的「1934」變更為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的成立年份「1918」[114]

校風校訓

 
新校訓石,石上校訓由葉選平題寫

在早期,華工並未以明文規定的形式確定校訓,許多時候校訓常以校風為表現形式。1961年校第五次黨員大會提出了樹立「力爭上游,艱苦奮鬥;實事求是,好學深思;民主團結,嚴肅活潑;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校風[115];文革時期至1982年以延安抗大校訓「團結、緊張、嚴肅、活潑」作為校風[116]。1987年校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和校風,隨後被定為為師生員工的行為規範;但被指過於平淡、缺少特色,且與66所學校的校訓相同[112]。新校訓「博學慎思 明辨篤行」於2006年7月6日與新校徽同步啟用,源自《禮記·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112]。2012年11月,華工再將「厚德尚學 務實創新 自強不息 追求卓越」定為精神表述語[117]

校歌

外部音訊連結
  《華南理工大學之歌》合唱版

華工曾在1956年、1979年、1998年、2005年和2007年5次開展校歌徵集工作,但均未能成事。2008年,學校開始以2007年創作的《華南理工大學之歌》及其修改意見為基礎,開始更廣泛的校歌徵集工作,並最終在2011年2月公布由集體作詞、藝術學院梁軍作曲的《華南理工大學之歌》,成為學校組建近60年來正式公布的第一首校歌[118]

校園活動

 
五山校區東區運動場

華工有豐富的課外活動及社團組織。建校初期,學校各班內就建立了各種文體活動小組。1959年,學校開始組建優秀運動員集訓班。1962年後,學校成立了各類文工團,當時參與文工團活動的人數,以及樂器和演出設備,除專業學校外,均位列廣州地區各高校前列。首批13個學生社團和14個校級運動代表隊在1983年開始陸續成立,學校亦開始組織勤工儉學活動[15]:51,121,122,247。進入21世紀,學校的「Fresh環保協會」和輪滑協會曾分別獲評「全國百佳學生社團」[119]和「全國百佳體育公益社團」[120]。截至2020年8月,華工共擁有學術、文體、社會服務三大類的126個學生社團,社團成員1萬餘名。在學生活動上,華工的科技、社團、公益等各類文化節,以及「世紀木棉」學術系列講座、「華音初上」校園歌手大賽等在校內外擁有一定知名度的活動[121]。此外,華工學生還多次在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122]紅點設計概念大賽[123]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124]全國學生運動會[125]等活動中獲得不錯的成績。

校友

根據《華南理工大學章程》第七十八條,校友是指在華南理工大學及前身院校學習或工作過的人員,以及被學校授予榮譽博士學位和榮譽職銜的各界人士[126]

畢業生

建校以來,華工共培養高等教育各類學生57萬餘人[127],其中較知名的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莫伯治容柏生姜中宏黨鴻辛張佑啟孟執中何鏡堂唐本忠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致公黨中央副主席、中國僑聯主席李卓彬,廣東省副省長許瑞生空軍總裝備部原部長魏鋼,香港互太紡織公司董事局永遠榮譽主席蔡建中,中國國際海運貨櫃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麥伯良,以及知名企業家李東生黃宏生、張志東、陳偉榮、胡秋生等[1]。學校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因學生中盛產企業家,又被譽為「華南企業家的搖籃」[32]。近年來更因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中湧現出大量傑出企業,因此學校亦被稱為「新能源汽車界黃埔軍校」[127]

歷任校長

華南理工大學歷任行政領導人名單[128]
學校名稱 任職時間 姓名 職務
華南工學院 1952年10月-1955年4月 羅明燏 籌委會主任
1955年4月-1958年9月 院長
1958年8月,學校分為華南工學院和華南化工學院。
學校名稱 任職時間 姓名 職務 學校名稱 任職時間 姓名 職務
華南工學院 1958年9月-1962年8月 羅明燏 院長 華南化工學院 1958年6月-1959年6月 羅雄才 籌委會主任委員
1959年6月-1962年8月 院長
1962年8月,華南工學院和華南化工學院重新合併為華南工學院。
學校名稱 任職時間 姓名 職務
華南工學院 1962年8月-1968年4月 羅明燏 院長
1968年4月-1970年10月 汪礪鋒 革委會主任
1970年11月,華南工學院再度分為廣東工學院和廣東化工學院。
學校名稱 任職時間 姓名 職務 學校名稱 任職時間 姓名 職務
廣東工學院 1970年10月-1972年2月 汪礪鋒 革委會主任 廣東化工學院 1970年12月-1973年5月 趙鳴 革委會主任
1972年2月-1976年1月 朱劭天
1974年4月-1978年5月 張進
廣東工學院華南工學院 1976年1月-1978年5月 陳彬
1978年6月,兩校再度合併為華南工學院。
1978年6月-1979年2月兩院籌備合併期間,共有16人為學院臨時負責人。
學校名稱 任職時間 姓名 職務
華南工學院 1979年2月-1982年2月 張進 院長
華南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 1982年2月-1991年11月 劉振群 院長→校長
華南理工大學 1991年11月-1995年4月 劉正義 校長
1995年4月-2003年9月 劉煥彬
2003年9月-2011年12月 李元元
2011年12月-2018年10月 王迎軍
2018年10月-2022年8月[註 2] 高松
2022年8月-2024年8月[註 3] 張立群
2024年8月至今 唐洪武

參見

注釋

  1. ^ 韶關分院於1960年更名為廣東礦冶學院,1962年停辦[21];湛江分院於1962年併入廣東水產專科學校,現屬廣東海洋大學[22]
  2. ^ 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21年11月任命高松為中山大學校長,但2022年8月才免去其華南理工大學校長職務[129][130]
  3. ^ 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24年3月任命張立群為西安交通大學校長,但2024年8月才免去其華南理工大學校長職務[131][132]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华南理工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華南理工大學信息公開網. 2023-01-12 [2023-11-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1-29). 
  2. ^ 学校简介. 華南理工大學. [2020-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4). 
  3. ^ 陳國堅. 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历史沿革. 羊城今古. 2005, (4): 39-42 [2019-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4. ^ 4.0 4.1 1932~1938:虽死犹生的勷勤大学. 信息時報. 2013-10-12 [2020-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31) –透過搜狐資訊. 
  5. ^ 華南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广东工业专科学校校史考. 廣州: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62338352. 
  6. ^ 6.0 6.1 烽火中的工业救国梦——略述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的创立与发展. 中山大學校報. [2019-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透過中國高校校報展示平台. 
  7. ^ 董黎. 中国教会大学建筑研究: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汇与建筑形态的构成. 珠海: 珠海出版社. 1998: 200. ISBN 7-80607-405-8. 
  8. ^ 李瑞明. 對日戰爭. 嶺南大學歷史特藏. 香港: 嶺南 (大學) 籌募發展委員會. 1997: 101 [2020-03-21]. ISBN 9628512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1). 
  9. ^ 9.0 9.1 政協廣東省廣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第五章 高等教育. 广州近百年教育史料.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3 [2020-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10. ^ 林夢建. 广东首所民办大学要拆?. 信息時報. 2012-08-30 [2020-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透過新浪新聞. 
  11. ^ 11.0 11.1 張鳴皋. 广州大学与陈炳权. 广州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79 [2020-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1). 
  12. ^ 祁士恭. 广州文史第五十二辑——羊城杏坛忆旧.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8 [2020-04-09]. ISBN 978721802426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01). 
  13. ^ 王鴻英. 华南联合大学论述. 教育史研究. 2014, (3): 55-60 [2020-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14. ^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 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 人民日報. 1952-04-16: 1.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劉戰. 华南理工大学史:1952-1992. 廣州: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1994. ISBN 9787562307006.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华南理工大学全宗指南(一)----学校沿革简介. 華南理工大學檔案館. [2019-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1). 
  17. ^ 华工校史上的“第一”. 南方日報. 2002-11-15 [2020-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透過南方網. 
  18. ^ 祝和平. 工科:从全国四大工学院到世界三十强.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網. 2016-10-20 [2020-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19. ^ 中共中央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 新華網. 1960-10-22 [2007-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3) –透過中國經濟網. 
  20. ^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60年. 人民網. [2020-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7). 
  21. ^ 21.0 21.1 楊發麟; 肖昌鐵. 建国后的高等教育. 韶关市教育志.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3: 251 [2020-03-21]. ISBN 978721801074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22. ^ 历史沿革. 廣東海洋大學. [2020-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4). 
  23. ^ 葉曙明. 周总理力保“广交会”. 羊城晚報. [202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透過廣州文史. 
  24. ^ 1969年10月26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2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25. ^ 1977年3月8日,在抓纲治国、全国走向大治的大好形势下,华南工学院韶关分院举行首届工农兵学员开学典礼。. 華南工學院校報. 1977年3月 [2020年3月3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8月27日) –透過華南理工大學校史館. 
  26. ^ 新華社電. 国务院转发教育部报告 决定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人民日報. 1978-03-02: 3. 
  27. ^ 历史上的今天:国务院批准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5-11-26 [202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28. ^ 劉濤; 許穎. 在理工科沃土上开出娇艳的文科花朵.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網. 2016-12-08 [2020-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29. ^ 蔣志敏; 楊霞. 优势互补各方受益 华南理工大学在与社会共建中壮大. 人民日報. 1997-05-22: 5. 
  30. ^ 郭軍; 廖麗麗. 广州高校人士忆邵逸夫:在高校培训艺人红极一时. 中新社. 2014-01-07 [2020-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8) –透過央視網經濟. 
  31. ^ 趙琦玉. 共建和联合办学的先行者. 南方日報. 2012-11-17 [2020-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32. ^ 32.0 32.1 32.2 名校巡礼:“工程师的摇篮”——华南理工大学. 羊城晚報. 2005-04-04 [202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透過新浪新聞. 
  33. ^ 高水平大学成功突围——“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助广东高校实现历史性突破. 南方日報. 2010-09-01 [2020-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透過新浪新聞. 
  34. ^ 华南理工大学对口支援广西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網. 2015-11-24 [2020-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35. ^ 宋荻. 四校学生迎来大学城第一课. 新快報. 2004-08-31 [2020-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透過新浪新聞. 
  36. ^ 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学院花都区正式挂牌成立. 廣州日報. 2006-08-29 [202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透過新浪教育. 
  37. ^ 周逸梅. 同济等8校成立成立高考自主招生联盟. 新華社. 2010-11-26 [2020-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透過中國網絡電視台. 
  38. ^ 兰卡斯特大学孔子学院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大使館. 2011-12-23 [202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39. ^ 編輯部. 美国爱达荷大学孔子学院举行揭牌仪式. 海外華文教育動態. 2013, (5): 128-129 [202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40. ^ 德国奥迪因戈尔施塔特孔子学院揭牌成立. 新華社. 2017-05-24 [202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41. ^ 41.0 41.1 华南理工附属第二医院挂牌成立. 中國科學報. 2017-03-02 [2020-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5) –透過科學網. 
  42. ^ 42.0 42.1 省医成华工首个直属附属医院 与三个行业巨头签约. 南方網. 2017-06-28 [2020-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5). 
  43. ^ 43.0 43.1 天河区又添一家三级医院. 廣州日報. 2017-12-27 [2020-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5) –透過新浪新聞. 
  44. ^ 許青青. 部省市校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 中新網. 2017-03-16 [201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1) –透過廣東新聞網. 
  45. ^ 新华三中标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信息化网络项目,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入发展. 新華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2019-08-30 [2019-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7) –透過官方微信公眾號. 
  46. ^ 張璐瑤; 梁栩豪 李志文. 华工广州国际校区开门迎新. 羊城晚報. 2019-09-21 [201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4) –透過金羊網. 
  47. ^ 王倩. 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公布 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广东唯一高校入选. 羊城晚報. 2017-06-22 [2020-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透過金羊網. 
  48. ^ 48.0 48.1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7-09-21 [2020-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7). 
  49. ^ 張影. 省教育厅阳江市政府广东海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签订协议 通力共建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 陽江日報. 2021-04-01. 
  50.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华南理工大学(教发函〔2021〕25号).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入口網站 (北京). [2021-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8) (中文(簡體)). 
  51. ^ 51.0 51.1 趙琦玉. 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奠基者之一(1952 1966). 南方日報. 2012-11-17 [202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4) –透過鳳凰網資訊頻道. 
  52. ^ 賀蓓. 华工启动教师人事聘用制度改革,将设“预聘-长聘”制度. 南方都市報. 2019-09-06 [2020-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透過奧一網. 
  53. ^ 华南理工大学院士情况. 華南理工大學院士資源網. 2020-06-11 [2020-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6). 
  54. ^ 华园“知多滴”--校史校情教育手册. 華南理工大學檔案館. 2020-09-16 [202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透過華南理工大學學生工作處官方微信公眾號. 
  55. ^ 出席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人民日報. 1960-06-13: 9. 
  56. ^ 华南理工大学2020年本科招生资讯册. 華南理工大學招生工作辦公室. 2020-07-13 [2020-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57. ^ 陳愛軍. 改革使华工走上快车道——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刘焕彬教授谈学校教育改革. 瞭望新聞周刊. 2002, (43): 64 [2020-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7). 
  58. ^ 教育教学改革. 華南理工大學校史館. 2017-04-20 [2020-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59. ^ 关于转发华南理工大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通知. 廣東省教育廳辦公室. 2010-04-26 [202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透過佛山技術科學學院. 
  60. ^ 柯丹潔. 华工今年开设5大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改班. 南方網. 2020-07-19 [2020-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61. ^ 高松. 研究型大学要培养引领未来的人. 光明日報. 2018-12-04 [2020-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62. ^ 杜瑋淦. 4名院士同上一门课!华工这个校区的“新常态”让网友“酸”了. 南方日報. 2019-10-23 [2020-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8). 
  63. ^ 华南理工大学多措并举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9-02-13 [2020-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9). 
  64. ^ 64.0 64.1 杜瑋淦; 華軒. 扎根中国大地 迈向世界一流. 南方日報. 2020-06-15 [2020-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5). 
  65. ^ 研究机构. 華南理工大學. [2020-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4). 
  66. ^ 楊軍; 吳寶榆 雷雨. 10亿元大手笔 助推广东高教大发展. 南方日報. 2013-07-12 [2020-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9) –透過搜狐資訊. 
  67. ^ 楊淑馨. 华南理工大学与佛山共建智慧医院. 新華社. 2021-07-22 [202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0). 
  68.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學技術司編. 2018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100. ISBN 9787040516654. 
  69. ^ 朱漢斌; 王志明. 学术大咖云集广州 点亮AIE产业发展. 中國科學報. 2019-11-24 [2020-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透過科學網. 
  70. ^ 人民日報社論. 党的教育方针的凯歌——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开幕. 人民日報. 1958-11-01 [2020-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3). 
  71. ^ 辛均慶; 陳楓. 冯秉铨:士子楷模 风范长存. 南方日報. 2012-11-17 [2019-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3). 
  72. ^ 楊薇. 华南理工大研制出中国首块彩色柔性AMOLED显示屏. 中新社. 2013-08-09 [2020-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9). 
  73. ^ 張家利.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产高速造纸机的研制”项目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 造紙信息. 2012, (11): 45 [2020-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74. ^ 朱漢斌; 王雲昀. 首个有序大孔—微孔MOF单晶材料问世. 中國科學報. 2018-01-15 [2020-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透過中國科學院. 
  75. ^ 柯丹潔. 摘掉造纸业“排污大户”的帽子 华工陈克复院士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南方日報. 2020-01-10 [202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8). 
  76. ^ 張璐瑤; 鮑恩. 全球第四!华工PCT专利申请公开数量再创新高. 羊城晚報. 2019-03-29 [2020-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1) –透過金羊網. 
  77. ^ 中国高校专利奖排行榜. 和訊網. 2020-01-05 [2020-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78. ^ 葉石界. 华南理工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秘密. 南方日報. 2017-06-14 [2020-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透過新浪新聞. 
  79.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名单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9-03-01 [2020-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2). 
  80. ^ 在穗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报告2019. 廣州日報數據和數位化研究院. 2019-12-27 [2020-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81. ^ 81.0 81.1 81.2 81.3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ghaiRanking. 
  82. ^ 82.0 82.1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Rankings, Fees & Courses Details.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英語). 
  83.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84. ^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85.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Asia 2025.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英語). 
  86. ^ 洛文渡. “建筑新八校”:我们不是“山寨货”,我们只是在路上. 求學. 2017, (01): 21 [2020-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7). 
  87. ^ 吳少敏; 姚瑤. 广东4学科获评A+. 南方日報. 2017-12-29 [2019-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3) –透過新浪新聞. 
  88. ^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 [2019-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0) –透過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 
  89. ^ 89.0 89.1 王娟. 广东5所“双一流”高校建设颇有成效. 新快報. 2019-03-02 [2020-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透過青塔網. 
  90. ^ 90.0 90.1 90.2 90.3 杜瑋淦; 吳少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高松:“一城三校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南方網. 2019-06-11 [2019-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 
  91. ^ 《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天河区AT0501、AT0504、AT0505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通告(穗国土规划[2016]118号). 廣州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委員會. 2016-03-29 [2020-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透過廣州市人大常委會. 
  92. ^ 鄭力鵬.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园建设的典范——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规划建设. 新建築. 2004, (06): 64-67 [2020-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93. ^ 蔡維朗. 石牌时期的中山大学. 天河掌故. 廣州: 廣州市天河區地方志辦公室. 2008 [2020-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6). 
  94. ^ 王河. 夏昌世的三个岭南新建筑思想观. 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6: 371. ISBN 978-7-5564-0063-8. 
  95. ^ 張艷芬. 华工五山校区扩容规划敲定. 南方都市報. 2016-01-22 [2020-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8). 
  96. ^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关于确定我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廣州政報. 2002, (16) [2020-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4). 
  97. ^ 广州市规划局关于公布广州市第一批和第二批历史建筑的通告. 廣州市規劃局. 2014-12-25 [2020-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6). 
  98. ^ (受权发布)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 中國文明網. 2017-11-17 [2019-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4). 
  99. ^ 批后公布——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2018-04-17 [2020-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100. ^ 林湄. 广州大学城迎来开学第一天. 南方日報. 2004-08-30 [2020-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透過南方網. 
  101. ^ 李鳳荷. 北亭广场退铺事件追踪:一片喧嚣里 北亭独憔悴. 廣州日報. 2012-10-26 [2020-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透過騰訊房產. 
  102. ^ 何鏡堂. 郭衛宏 吳中平 鄭少鵬. 广州大学城组团二规划与建筑设计——交融共享、亲近自然、有机和谐. 建築學報. 2005, (03): 64-67 [2020-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103. ^ 吳祿庭. 最大规模大运会在广州开幕 场馆耗资14亿元. 新快報. 2007-07-17 [2019-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透過搜狐新聞. 
  104. ^ 资料:华工体育场介绍. 新浪廣東新聞中心. 2010-10-19 [2019-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105. ^ 申卉. 老祠堂荒废大学城中 系文物保护单位(图). 廣州日報. 2014-12-30 [2019-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30) –透過人民網. 
  106. ^ 屈巨賢. 最美八景辉耀大学城,原来在这儿. 南方日報. 2016-11-04 [2020-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107. ^ 批后公布——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2018-11-21 [2020-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6). 
  108. ^ 柯丹潔.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全面交付暨集成电路学院揭牌仪式举行. 南方網. 2023-07-18 [2023-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8). 
  109. ^ 杜瑋淦; 吳淑斌. 最新最全!一篇读懂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 南方日報. 2019-09-08 [201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0) –透過南方網. 
  110. ^ 王帆. 韋宏 羅志鋒 黎協升.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一期工程装配式结构设计与思考. 建築結構. 2019, (11): 56-61 [2020-04-05]. doi:10.19701/j.jzjg.2019.1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111. ^ 学科建设.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 [2018-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4). 
  112. ^ 112.0 112.1 112.2 秦暉. 华工启用新校徽校训"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 廣州日報. 2006-07-07 [2020-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透過新浪廣東. 
  113. ^ 校徽解读. 華南理工大學. 2016-12-09 [2022-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2). 
  114. ^ 許青青. 华南理工大学发布新校徽:“1934”调整为“1918”. 中國新聞網. 2022-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6). 
  115. ^ 中共华南工学院第五次党员大会.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 [202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6). 
  116. ^ 校训.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 [202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6). 
  117. ^ 学校标识及其使用规范 (docx). 華南理工大學辦公室. 2015-10-27 [2020-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5). 
  118. ^ 張娟娟. 历史记忆中的华工校歌 (PDF). 華南理工大學校友會、基金會會刊. 2011, (1): 39-42 [2019-11-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3-15). 
  119. ^ 王功敏. 【建设者】Fresh环保协会——环保理念的知与行.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網. 2010-04-13 [2020-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120. ^ 【华南理工大学】我校轮滑协会荣获首批“全国百佳体育公益社团”称号. 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 2014-12-17 [2020-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121. ^ 华南理工大学“四个着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6-03-01 [2020-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122. ^ 毛思倩. 华南理工大学获2018年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冠军. 新華社. 2018-07-30 [2020-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6). 
  123. ^ 許青青. 华南理工大学学生获两项德国红点奖. 中新網. 2015-10-14 [2020-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8). 
  124. ^ 杜瑋淦. 世界第一!华南理工学子夺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荣誉. 南方網. 2020-05-06 [2020-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3). 
  125. ^ 趙春旭. 【赛场速递】全国学生运动会闭幕 华南理工携“校长杯”载誉而归.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網. 2017-09-18 [2020-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126. ^ 学校章程. 華南理工大學. [2020-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4). 
  127. ^ 127.0 127.1 陳亮. 勇当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排头兵 (PDF). 羊城晚報: A03. 2022-12-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2-18). 
  128. ^ 华工历届行政领导(2020.08) (PDF). 華南理工大學檔案館. 2020-08-01 [2020-09-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19). 
  129. ^ 吳怡. 两所985大学同一校长?华工:属实,高松院士目前同时担任中大、华工校长. 澎湃新聞. 2022-06-20 [2022-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0). 
  130. ^ 张立群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2-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6). 
  131. ^ 岳懷讓. 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卸任. 澎湃新聞. 2024-03-19 [2024-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9). 
  132. ^ 唐洪武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 界面新聞. 2024-08-30 [2024-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30). 

外部連結

23°09′18″N 113°20′32″E / 23.15500°N 113.34226°E / 23.15500; 113.3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