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女郎(定情戒)

《單身女郎(定情戒)》碧昂絲的一首歌曲,來自她的第三張錄音室專輯《雙面碧昂絲》。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於2008年10月13日發行了雙面熱門單曲,分別是單曲《單身女郎》和《如果我是男生》,這兩首單曲展示了碧昂絲和她在舞台上的另一個自我薩沙·菲爾斯之間的鮮明對比。《單身女郎》探討了男人不願意求婚或給予承諾的問題。在這首歌的主要情節中,女主人公正在一間俱樂部慶祝她恢復單身。

單身女郎(定情戒)
碧昂絲單曲
收錄於專輯《雙面碧昂絲
A面如果我是男生
發行日期2008年10月13日 (2008-10-13)
格式
錄製時間2008年5月
錄音室加利福尼亞州伯班克的Boom Boom錄音棚
類型
時長3:13
唱片公司哥倫比亞
詞曲
製作人
  • 史都華
  • 納什
  • 碧昂絲·納爾斯
碧昂絲單曲年表
如果我是男生
(2008年)
單身女郎(定情戒)
(2008年)
最終
(2008年)
音樂影片
YouTube上的"單身女郎(定情戒)"

2010年第52屆葛萊美獎,碧昂絲憑藉《單身女郎》獲得了三項獎項,分別為「最佳年度歌曲」、「最佳R&B歌曲」(Best R&B Song)以及「最佳R&B女歌手獎」(Best Female R&B Vocal Performance)。當時,有幾家新聞媒體稱其為2008年最佳金曲之一,一些人甚至將它歸至過去十年最佳音樂作品之列。《單身女郎》四周蟬聯美國告示牌百大單曲榜冠軍,並被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認證為四項白金唱片。這首歌還在其他幾個國家的單曲排行榜中名列前十。2009年,這首歌以610萬張的銷量成為全球第七首最暢銷的數位單曲[1],並從而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單曲之一

在這首單曲發行的同時,相應的黑白音樂短片也隨之問世。此音樂短片也獲得了多個獎項,包括2009年MTV音樂短片大獎年度最佳短片獎。因碧昂絲曾在電視節目和巡迴演唱會中表演過《單身女郎》這首歌,其音樂短片因此也被廣大觀眾爭相模仿。除此之外,一些著名藝術家也對這首歌進行了翻唱,媒體也將其用在當時流行的電視節目中。

歌曲背景和發行

《單身女郎(定情戒)》由碧昂絲特留斯·納什(夢)塔迪斯·哈勒爾(庫克)克里斯多福·史都華(特里奇)共同創作,並由納什和史都華一同製作。2008年5月,碧昂絲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伯班克的Boom Boom Room錄音棚中錄製了這首歌。然後,在蘭迪·烏爾班斯基和安德魯·瓦珀斯的幫助下,傑森·約書亞戴夫·彭薩多對這首歌進行了混音[2]2008年4月,碧昂絲與嘻哈歌手傑斯隱婚後,納什設想了「單身女郎」的初步概念。[3][4]史都華說道,這首歌是「(碧昂絲和傑斯)發表的唯一一份婚姻公開聲明」。[3]在錄音棚錄製這首歌時,碧昂絲一直保持沉默,甚至摘掉了她的結婚戒指。[3]碧昂絲的婚姻給予了納什靈感,由此,他創作了一首歌曲,這首歌曲關乎一個影響許多人戀愛關係的問題:男人害怕或不願給予承諾。[3]在接受《告示牌》雜誌採訪時,碧昂絲補充道,這首歌吸引她的地方在於這個話題的普遍性,這個話題是「人們感興趣的,並想要討論的」。[5]她說,雖然《單身女郎》是一首節奏歡快的歌曲,但是它確實講述了女性每天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5]

《單身女郎》出現在《雙面碧昂絲》的第二部分,碧昂絲在這首歌中描述了她的另一個自我薩沙·菲爾斯。[6] 這首歌與《如果我是男生》同時發行,作為主打單曲,這兩首單曲的目的是展示歌手不同個性之間的鬥爭。[7]為加強其主題,歌曲的抒情版本和快節奏版本被分別刻於不同光碟之中。[8]這兩首單曲於2008年10月8日在美國電台首播,[9]其中,《單身女郎》在紐約主流城市電台Power 105.1播出。[10]2008年10月12日,當代節奏電台的播放列表收入了這兩首單曲。[11]同一天,《單身女郎》被加進了當代城市電台的播放列表,[12] 《如果我是男生》則被歸入當代流行電台的播放列表[13]。這兩首歌於2008年11月7日在澳大利亞[14]、紐西蘭[15]和德國[16]雙面熱門單曲的形式發行。《單身女郎》的混音舞曲版於2009年2月10日在美國發行[17],並於六日後在歐洲發行[18]。而在英國,《單身女郎》最初並不是以單曲形式發行的,但後來這首歌在英國頗受青睞,其下載銷量位列英國單曲排行榜前十。[19]2009年2月16日,這首歌以CD單曲的形式發行,且其混音舞曲版也可在網上下載。[20][21]

歌曲構成和歌詞解釋

《單身女郎》是一首受舞廳音樂迪斯可彈跳音樂影響的快節奏R&B舞曲[7][22][23][24][25]拍號四四拍[26]它運用了斷音奏法拍手聲[27][28]摩爾斯電碼嗶嗶聲[25],背景聲中遞增的口哨聲[29]和一個強有力的有機節拍[28]。演奏樂器包括一個大鼓[30]、一架電子琴[31]和一個偶爾放大及縮小的迷幻合成器CBC新聞的評論員莎拉·利斯指出,令人驚訝的是,歌曲中對於這些樂器的節奏安排不是沉重的,而是輕快的[28]。據索尼/聯合電視音樂出版公司在Musicnotes.com網站上發布的樂譜顯示,《單身女郎》由E大調譜寫而成,並以每分鐘96.9拍的中等節奏進行演奏。碧昂絲的演唱音域範圍為F♯3D5[26]。她的演唱在歌曲中有E和弦的和弦推進,在副歌中則有Bdim–C–Bdim–Am和弦[26]《華盛頓郵報》 的J·弗里德·杜拉克指出,這首歌的特色是「類似操場人聲的和聲歌手」[32]

《單身女郎》在音樂方面與碧昂絲2007年的單曲《貼身共舞》較為相似,Allmusic的安迪·凱爾曼稱《單身女郎》是《貼身共舞》的「強勢回歸」。[33]史都華和哈勒爾在接受《人物》雜誌採訪時說,這兩首歌中相似的節奏正是「碧昂絲的反應」。[3]洛杉磯時報》的安•鮑爾斯認為這首歌延伸了單曲《絕無僅有》(2006年)的女權主題[34]。並且,《鳳凰城》的丹尼爾•布羅克曼指出,這首歌中對「模糊代詞」的用法,例如「它」,與碧昂絲2005年的單曲《檢查》類似。[35]利斯評論說,「單身女郎」的節奏讓人想起非洲的膠靴舞校園雙繩跳的歌謠,[28]時代》的道格拉斯·沃爾夫也有同感。[36]多倫多星報》的翠西·克勞福德總結說,《單身女郎》是「一首強有力的女權歌曲"。[37]其他音樂評論家也注意到了這首歌對碧昂絲的粉絲中那些如同歌里的獨立女性[34][38]的吸引力,碧昂絲對那些勇敢與渣男告別的女生表示支援。[39]

碧昂絲在《單身女郎》中強調了她具有攻擊性和感性的另一個自我薩沙·菲爾斯。 [22] [40] [41] 正如數位間諜的尼克·萊文所說,她的聲音中流露出許多她的態度。 [19] 利斯贊同萊文的觀點並寫道,碧昂絲的聲音聽起來「歡快活潑」。 [28] 歌詞反映了分手後的情況。 [42] 伴隨著機器人般的聲音,歌曲的開頭是一段對唱[43]碧昂絲唱著「所有單身女郎」,然後背景里的和聲歌手每次都會回應這句歌詞。[34] 在歌曲的第一段正歌中 ,碧昂絲講述她「哭了三年」後,才最終結束了一段艱難戀情的故事。 [39] [44] 她重拾了和別的男人調情,娛樂和尋找一個更忠誠的戀人的權利。 [45] 故事中,碧昂絲和她的朋友們一起在一個俱樂部里慶祝,在那裡,她遇到了新的愛人。[34] 但是,她的前男友在盯著她,接著,歌曲的方向指向了他。 [34] 然後,她唱起了副歌,副歌中運用了小和弦 [41]和幾個歌曲記憶點[46] 「如果你喜歡它,你應該定情戒。。。噢噢噢」。 [47]

在歌曲的第二段中,碧昂絲告訴她的舊情人,當他有機會的時候,他並沒有試圖使他們的戀情變得更長久,所以,他現在沒有理由來抱怨她另覓新歡。[48] 在這個橋段中,她重申道,她希望她的新戀人「可以像王子一樣抓住她,並將她交給'命運和無窮無盡的世界'」,而"她的白馬王子站在那裡就像浪漫喜劇中的男二"。[34] 在這首歌的結尾,碧昂絲採取了一種更具攻擊性的唱法[22],她在演唱時使用了中音八度的音調,「就像一個幽靈,我會消失的。」[48] NPR的弗蘭尼凱利形容道,當她的第三次和最後一次唱起副歌時,她的歌聲在音樂中無所不在。[30] 這首歌的電子音階一直持續上下浮動,直到這首歌的結束。[36]

各界評論

評論

數位間諜網站的尼克•萊文特別稱讚了《單身女郎》的節奏,據他說,「就是讓你別放棄」。[19] 影音俱樂部的米開朗基羅·馬托斯寫道,這首歌「令人嘆為觀止,其製作絕妙,副歌擁有巨大的吸引力,且餘音繞梁」。[49]《洛杉磯時報》的安·鮑爾斯也對這首歌的整體製作,尤其是副歌部分的製作印象深刻,她補充道,「碧昂絲比大多數女歌手更懂得有節奏地演繹放克藝術,這首歌就是最好的例子。」[34]BBC線上的弗雷澤·麥克卡爾平認為《單身女郎》是碧昂絲自2006年的單曲《拉響警報》之後製作得最好的歌曲,並讚揚了前者的副歌,稱其「極其的朗朗上口,為整首歌提供了驚艷的堅實基礎」。[48]衛報》的亞歷克西斯•皮特里迪斯稱讚了《單身女郎》通過小和弦營造的威脅性的氣氛。[41]《鳳凰城》的丹尼爾·布羅克曼讚揚了這首歌對「它」一詞的使用,並寫道,這種手法「相比所在[專輯]利用分開的光碟來體現分裂人格的把戲,這更有效地總結了她分裂的音樂人格」。[35]

Jam! 網站的達里爾·斯特丹認為這首單曲很有價值,並寫道,「這聽起來就像碧昂絲的歌」。[46]CBC新聞的薩拉·利斯寫道,《單身女郎》代表了碧昂斯的最佳狀態,並形容這首歌「是一首讓人立刻上癮和感到輕飄飄的流行舞曲」。[28]她還評論道,相比「在其他主流的流行音樂歌手間極為盛行的使用調音後的聲音」,能聽到一個「音色自然變化的,略帶沙啞(無論多麼輕微)的聲音」,是令人愉快的。[28]《時代》雜誌的道格拉斯·沃爾夫補充道,《單身女郎》的演唱形式是合唱,這讓碧昂絲能夠展示她高超的技藝並且「專注有力地展示她所代表的沒被戀人戴上戒指的女士們」。[36]《紐約客》薩沙·弗雷里·瓊斯寫道,這首歌融合了一大堆「不要馬上做出決定,但要永遠保持活力」的感受和聲歌手音。[29]他總結說,「單身女郎」通常都是興高采烈的,而且,碧昂絲擁有著純淨而閃亮的嗓音。[29]Allmusic網站的安迪·凱勒曼和《Paste雜誌》的傑西卡·蘇亞雷斯認為,這首歌是《雙面碧昂絲》這張專輯中較為突出的單曲之一,而且它與《貼身共舞》有相似之處。[25][33]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作家們稱讚這首歌的舞蹈節奏;《流行物質》雜誌的科林·麥奎爾稱讚《單身女郎》是碧昂絲最好的舞曲之一。[23]IGN音樂的斯賓塞·D.認為這首歌的製作人「才華橫溢」,他還將這首歌形容為「歡快得令人想隨之舞動,即使是最一本正經的聽眾也會為之歡呼雀躍」。[50]休斯頓紀事報》的喬伊·格拉寫道,這是一首類似於歌曲《檢查》的「使人想隨之舞動的俱樂部類型」歌曲。[22]娛樂周刊》的利亞·格林布拉特寫道,《單身女郎》「結合了抒情的分手情歌和跳繩時的即興套曲,令人興奮得頭暈目眩」。[27]《華盛頓時報》的亞當·馬茲馬尼安將這首歌形容為「成功的歡快歌曲」,他寫道,《單身女郎》旨在讓女性走上舞場,正如碧昂斯用「一種真正公然反抗的、獨立的聲音」演唱這首歌。[24] 另一些評論家則不以為然。《告示牌》雜誌的瑪麗埃爾•康塞普西翁稱其為「典型的刺耳重擊聲」。[51]《觀察家報》的亞當·馬特拉則認為,儘管「單身女郎」和「歌唱天后」可能會讓其他人感到困惑,但它們是變裝皇后的潛在靈感來源。[38]《傾斜》雜誌的薩爾·辛克曼尼批評它的歌詞前後不一致,稱它只不過是碧昂絲之前的專輯《生日紀念》中「玩剩下的」。[52]

參見

參考文獻

  1. ^ Digital Music Sales Around The World (PDF).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 10. 2010-01-21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3-26). 
  2. ^ I Am... Sasha Fierce (Deluxe Edition Compact Disc liner notes). Beyoncé. Columbia Records: 12. 2008. 0088697417352. 
  3. ^ 3.0 3.1 3.2 3.3 3.4 Herndon, Jessica. Inside Story: The Making of Beyoncé's 'Single Ladies'. 人物. Time Inc. 2010-01-01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5). 
  4. ^ Helling, Steve. Beyoncé and Jay-Z File Signed Marriage License. People. Time Inc. 2008-04-22 [2008-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30). 
  5. ^ 5.0 5.1 Mitchell, Gail. Beyonce: The Billboard Q&A. Billboard. Nielsen Business Media. 2009-10-02 [2010-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1). 
  6. ^ Montgomery, James. Britney? Beyonce? Who Is MTV News' Woman Of The Year? The Countdown Begins Today!. MTV News. Viacom. 2008-12-15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3). 
  7. ^ 7.0 7.1 Vineyard, Jennifer. "Beyonce's Very Different New Videos: One Has Dancing, One Has Relationship Problems". MTV News. Viacom. 2008-10-13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2). 
  8. ^ Vineyard, Jennifer. Beyonce Album Preview: I Am ... Sasha Fierce Shines Light On B's Alter Ego. MTV News. Viacom. 2008-10-23 [2011-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2). 
  9. ^ Vineyard, Jennifer. Beyoncé Releases Two Tracks From I Am ... , Inspired By Jay-Z And Etta James. MTV News. Viacom. 2008-10-08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5). 
  10. ^ Tapper, Christina. Beyoncé's Double Debut. People. Time Inc. 2008-10-08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8). 
  11. ^ "Going for Adds – Rhythmic". Radio & Records. VNU Media. 2008-10-13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2. 
  12. ^ "Going for Adds – Urban". Radio & Records. VNU Media. 2008-10-13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2. 
  13. ^ "Available for Airplay". FMQB. [2011-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6). 
  14. ^ "If I Were a Boy – Single". iTunes Store. Apple Inc. [2010-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0). 
  15. ^ "If I Were a Boy – Single". iTunes Store. Apple Inc.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0). 
  16. ^ If I Were a Boy [Single]. Amazon.de. [2010-12-15] (德語). 
  17. ^ "Single Ladies (Put A Ring On It) Dance Remixes".. Amazon.com. 2010-12-15. 
  18. ^ "Single Ladies (Put a Ring on It) – Dance Remixes – EP". iTunes Store. Apple Inc.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2). 
  19. ^ 19.0 19.1 19.2 Levine, Nick. Beyoncé: 'Single Ladies'. Digital Spy. Hachette Filipacchi UK Ltd. 2009-02-16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8). 
  20. ^ Single Ladies (Put A Ring On It) – Dance Remixes. Amazon.co.uk. [2010-12-15]. 
  21. ^ Single Ladies (Put a Ring on It) [Single]. Amazon.co.uk. [2020-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01). 
  22. ^ 22.0 22.1 22.2 22.3 Guerra, Joey. Album Review: Beyonce I Am... Sasha Fierce. Houston Chronicle (Hearst Corporation). 2008-11-17 [2011-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23. ^ 23.0 23.1 McGuire, Colin (February 6, 2009). "Beyoncé: I Am... Sasha Fierce". PopMatters.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7). 
  24. ^ 24.0 24.1 Mazmanian, Adam. "Beyonce's two faces". The Washington Times. News World Media Development. 2008-11-18 [2011-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7). 
  25. ^ 25.0 25.1 25.2 Suarez, Jessica. Beyonce: I Am... Sasha Fierce. Paste. Wolfgang's Vault. 2009-01-05 [2011-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5). 
  26. ^ 26.0 26.1 26.2 Single Ladies (Put a Ring on It) Sheet Music. Musicnotes.com. Sony/ATV Music Publishing. [2013-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2). 
  27. ^ 27.0 27.1 Greenblatt, Leah. I Am...Sasha Fierce (2008).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2008-11-05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7). 
  28.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Liss, Sarah. First listen: Beyonce's Single Ladies (Put A Ring On It). CBC News. CBC Inc. 2008-10-14 [2011-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7). 
  29. ^ 29.0 29.1 29.2 Frere-Jones, Sasha. Living on the Radio. The New Yorker. Condé Nast Publications. 2009-04-20 [2016-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5). 
  30. ^ 30.0 30.1 Kelley, Frannie. The Decade In Music: Beyonce's 'Single Ladies (Put A Ring On It)' (2009). NPR. National Public Radio, Inc. 2009-11-23 [2011-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1). 
  31. ^ Soderberg, Brandon. Music Video Round-Up: Beyonce, The Sea & Cake, & Glen Campbell. Slant Magazine. 2008-11-19 [2011-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2). 
  32. ^ Freedom du Lac, J. Beyoncé's More Fun When She's 'Fierc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 2008-11-18 [2011-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33. ^ 33.0 33.1 Kellman, Andy. "I Am...Sasha Fierce".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5). 
  34. ^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Powers, Ann (October 8, 2008). "Snap Judgment: Beyoncé's 'If I Were a Boy' and 'Single Ladies'".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Company.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01). 
  35. ^ 35.0 35.1 Brockman, Daniel. Beyonce – I Am...Sasha Fierce. The Phoenix (Phoenix Media/Communications Group). 2008-12-02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4). 
  36. ^ 36.0 36.1 36.2 Wolk, Douglas. Single Ladies (Put a Ring on It)’. 時代雜誌. Time Inc. 2011-10-24 [2011-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7). 
  37. ^ Crawford, Trish. Beyoncé's single an anthem for women. Toronto Star (Star Media Group). 2009-01-23: L1, L4 [2020-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2). 
  38. ^ 38.0 38.1 Mattera, Adam. Review: I Am Sasha Fierce. The Observer (Guardian Media Group). 2008-11-09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30). 
  39. ^ 39.0 39.1 Johnson, Billy. Beyoncé, Lady Gaga Or Shakira: Who Has The Best Dance Video?. Yahoo! Music. Yahoo!. 2009-12-23 [2010-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9). 
  40. ^ Cairns, Dan. YouTube plays part in Beyoncé Knowles' life. The Times (News Corporation). 2009-05-10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4). 
  41. ^ 41.0 41.1 41.2 Petridis, Alexis. Pop review: Beyoncé, I Am ... Sasha Fierce. The Guardian (Guardian Media Group). 2008-11-14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30). 
  42. ^ Kot, Greg. Beyonce's 'Sasha Fierce' places blame for women's pain on men. Chicago Tribune (Tribune Company). 2008-11-16 [2011-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5). 
  43. ^ Brew-Hammond, Nana Ekua. On the Method Behind Beyoncé's Multiple-Personality Madness. The Village Voice (Village Voice Media). 2008-12-17 [2020-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5). 
  44. ^ Suddath, Claire. Album Review: Beyoncé's '4' Muddles Its Message. Time. Time Inc. 2011-06-28 [2011-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7). 
  45. ^ The A.V. Club Staff. Love the song, hate the lyrics. The A.V. Club. The Onion, Inc. 2010-04-30 [2011-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8). 
  46. ^ 46.0 46.1 Sterdan, Darryl. Album Review: Beyonce I Am ... Sasha Fierce. Jam!. Sun Media. 2008-11-18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2). 
  47. ^ Maddux, Rachael. Seven Best Things About Beyonce's 'Single Ladies (Put a Ring on It)'. Paste. Wolfgang's Vault. 2008-11-22 [2011-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6). 
  48. ^ 48.0 48.1 48.2 McAlpine, Fraser. Beyonce - 'Single Ladies (Put A Ring On It)'. BBC Online. BBC. 2009-02-02 [2011-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21). 
  49. ^ Matos, Michaelangelo. I Am... Sasha Fierce. The A.V. Club. The Onion, Inc. 2008-11-17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7). 
  50. ^ Spence, D. Beyonce – I Am... Sasha Fierce: The two sides of Ms. Knowles fight for your attention.. IGN. News Corporation. 2008-11-22 [2011-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8). 
  51. ^ Taylor, Chuck. Billboard singles reviews: Beyonce, Britney. Billboard. Nielsen Business Media. 2008-10-17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6). 
  52. ^ Cinquemani, Sal. I Am... Sasha Fierce. Slant Magazine. 2008-11-12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