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展示
博物館展示指為博物館中的物件加上詮釋之「陳列(display)」[1],為傳統博物館的四大功能之一[2]。對應的英語詞彙為exhibit。其目的在與觀眾溝通,是一組帶有意圖的觀念呈現[3]。換言之,「展示」即是透過物品的陳列及詮釋與觀眾溝通,旨在傳達某種觀念。然而,博物館的發展與19世紀的民族國家興起息息相關,殖民色彩濃厚,故人們亦常質疑博物館展示的客觀性[4]。此外,在博物館實務與學界中,對於博物館的展示也有許多的討論。除前述之中立性外,關於物件代表性、詮釋學觀點、展示空間規劃、展示設計[5]、觀眾異質性[1]、展覽媒材[6]等,皆是常見之議題。
分類
展示的類型可依分類的依據,分為以下兩種[1]:
- 意圖/目標
- 娛樂/美學性展示──娛樂/美學類物件的展示 [7]
- 概念性展示──理念的呈現
- 事實性展示──資訊的傳達
- 資料編列
- 系統性展示──依物件之相似性安排展示,如相關種類的鳥類展示。
- 生態性展示──以地域、棲所或相互間的生存關係安排展示,如熱帶雨林生態展示。
展示手法
展示手法可依其展示設計的過程分為四類[1]:
- 開放性儲藏取向
即未經組織的分類陳列。
- 物件取向
經過藏品選擇、研究與詮釋,具有展品說明和適當照明,但過於強調物件本身,恐缺乏明確動機或展示概念。
- 概念取向
強調展示的概念,並依其概念選擇展品、詮釋方式與其他輔助工具。但若過於極端,恐淪為繁雜的教科書文字,反而缺乏物件展示。
- 綜合取向
綜合物件取向與概念取向,兼具物件重要性與展示概念。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G.Ellis Burcaw. 《Introduction of museum w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1975-04. ISBN 9780761989264 (英語).
- ^ 博物館視窗-呂理政 (PDF). [2018-03-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10-20).
- ^ 耿鳳英. 誰的故事--論博物館展示詮釋 (PDF). 博物館學季刊. 2011: 101 [2018-03-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8-07).
- ^ 當代人類學博物館的轉型與議題--芭樂人類學. [2018-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2).
- ^ 台灣博物館展示設計之歷史回顧與未來趨勢. [2018-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5).
- ^ 林崇宏. 博物館展示設計模式之探討 (PDF). 東海學報. 2003: 62–63 [2018-03-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8-07).
- ^ Exhibit supports for sandstone artifacts designed through topology optimization an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