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馮·魏茨澤克

卡爾·弗雷德里希·馮·魏茨澤克男爵(德語:Carl Friedrich Freiherr von Weizsäcker,1912年6月28日—2007年4月28日),德國物理學家、哲學家。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維爾納·海森堡領導的德國核研究小組成員中最長壽的。

卡爾·馮·魏茨澤克
1993年的卡爾·馮·魏茨澤克
出生(1912-06-28)1912年6月28日
 德意志帝國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省基爾
逝世2007年4月28日(2007歲—04—28)(94歲)
 德國巴伐利亞施塔恩貝格
國籍 德國
公民權 德國
信仰信義宗
獎項歌德獎(1958)
伊拉斯謨獎(1969)
鄧普頓獎(1989)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物理學
博士導師弗里德里希·洪特

生平

卡爾·馮·魏茨澤克出生於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省基爾,是恩斯特·馮·魏茨澤克(1882–1951)和瑪麗安娜·馮·格列文尼茨(1889–1983)的兒子。祖父卡爾·胡戈·馮·魏茨澤克是符騰堡王國的首相。前聯邦總統里夏德·馮·魏茨澤克是他的弟弟。

他從1915年開始先後成長於斯圖加特,自1922年於巴塞爾,自1925年於哥本哈根,於1929年在柏林獲得高中畢業證書。1937年3月30日與瑞士歷史學家Dr. Gundalena Wille (1908 - 2000)結婚,他於1934年在她作為記者時相識。他有三個兒子Carl Christian(1938 - ),Ernst Ulrich (1939 - )和Heinrich Wolfgang(1947 - )以及兩個女兒Elisabeth(1940 - )和Dorothea (生年不詳, 姓Brenner)。[1]

職業生涯

魏茨澤克1927在哥本哈根就結識了維爾納·海森堡,在海森堡的影響下,他選擇物理學作為學科。從1929至1933年,他在柏林,哥廷根和萊比錫跟從維爾納·海森堡,弗里德里希·洪特(博士考官)和尼爾斯·玻爾學習物理學天文學數學。 他於1936年獲得在大學授課的資格,並在同一年作為一名科學研究人員進入當時位於柏林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在30年代,他從事原子核結合能(Bethe-Weizsäcker-Formel,液滴模型,1935) 和星狀物內部能量釋放的核反應(Bethe-Weizsäcker-Zyklus, 1937/1938)研究。1936他第一個提出核的同質異構體的精確的意義在於原子核的不同亞穩態。1937在萊比錫出版了他的著作《原子核》。1940-1942他參與德國鈾計劃工作(參見下面段落)。隨後,至1955年,他擔任斯特拉斯堡帝國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職位。

自1946起,馮·魏茨澤克在哥廷根的馬普物理研究所領導一個研究組。 他也是哥廷根大學的名譽教授,並於1950被選入科學院直至去世。除了哲學,他還從事太陽系起源的模型和與之相關的湍流理論。

關於行星形成的研究

1938年,基於關於太陽和太陽系類地行星中較輕和較重的元素分配不均的考量,魏茨澤克開發出關於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的一套理論。他的觀點得到了廣泛承認,並且被大批的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加以改進。根據該理論,太陽及其行星是由99%的以及1%的重元素構成的氣雲逐漸發展形成的。在最初階段,太陽附近殘留的10%的氣雲形成了廣闊的大氣層,1%的重元素包含在這10%的據測量占氣雲總質量……該理論有助於解釋太陽係由內向外的行星的軌道直徑增加的規律,得出了宇宙中的很多與太陽類似的恆星將可以預測與我們類似的行星系

關於核武器的研製

作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魏茨澤克(和根據他自己的估計的200多名物理學家)在核分裂奧托·哈恩發現)為眾所周知後立刻意識到核武器是可以被製造出來的。他在1938年2月,他與哲學家朋友Georg Picht討論了個中意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魏茨澤克加入了「德國核能源項目」並參與研製原子彈。早在1939年8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就這個研究致信警告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並指出:「……德國副國務秘書的兒子馮·魏茨澤克,與位於柏林的威廉皇帝研究院有些關聯,他正在重複美國人有關的研究。」

作為維爾納·海森堡的門生,魏茨澤克在1939年7月17日參加了一個在柏林召開的陸軍軍械總部的會議,在這個會議中德國開始了核武器計畫。戰爭初期——可能直到1942年——他還希望用政治上的影響力來參與推進原子武器項目。1940年6月,他與人合作了一份報告,呈遞給陸軍,敘述了提煉以進行「能源生產」的可能性。該報告還預測了在新型炸彈的生產過程中為同一目的使用的可能性。1942年夏季期間,魏茨澤克申請了一項專利:「一種可攜式的,通過爆炸以產生能量和中子,比如炸彈」。1990年代,這份專利申請在莫斯科被發現。

歷史學家們就魏茨澤克和他的團隊是否真的試圖要製造原子彈和是否是不希望納粹政權得到這種武器而故意失敗而分為兩派。第二種觀點很大程度上是基於戰後對海森堡和魏茨澤克的採訪,該觀點由羅伯特·容克在他1957年出版的書《比一千個太陽還亮》中提出。在1957年德國《明鏡》周刊的一次採訪中,魏茨澤克坦言,以當年對科學的雄心,「我們想知道的鏈式反映是否有可能實現。以我們的學識,無論產生何種結果,我們都想知道。」魏茨澤克說,「只有蒙神的恩典」,他們才能利用有限的資源製造原子彈——德國的戰時經濟無法調動必需的原料。

直到1993年,有關這個問題的原始文獻才浮出水面。

戰後生涯

1946年,魏茨澤克被允許返回西方盟軍管占領下的德國,並成為位於哥廷根馬克斯·普朗克物理學研究所理論物理部的主任。在1957-1969年間,魏茨澤克是漢堡大學物理學教授。1957年獲得馬克斯·普朗克獎章。1970年,他提出全球治理的構想。1970-1980年間,他擔任位於施塔恩貝格馬克斯·普朗克學會會長。

獲得的獎章和榮譽

著作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