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歐語語音定律

由於原始印歐語(PIE)的分裂,它的語音系統也依據在後代語言中的各種語音定律而分離了。

印歐語言在公元前500年時的主要同語線圖
藍色: 顎音語言
紅橙色: 噝音語言
橙色: 展示前增的語言
綠色: 展示 PIE *-tt- > -ss- 的語言
棕黃色: 展示PIE *-tt- > -st- 的語言
粉紅色: 工具格、與格和離格複數以及特定單數和雙數展示開始於 -m- 而非通常 *-bh- 的後綴的語言。

其中最著名的是在原始日耳曼語格里姆定律,在原始凱爾特語中元音前 *p- 的消失,在原始希臘語中元音前 *s- 的消失,在原始印度-伊朗語中的 Brugmann定律,和在波羅的-斯拉夫語族中的 Winter定律Hirt定律格拉斯曼定律Bartholomae定律或有可能仍常見於印歐語言中

輔音

原始印歐語輔音和它們在選定的印歐後代語言中的反映
PIE音位 梵語 阿維斯陀語 古教會斯拉夫語 立陶宛語 阿爾巴尼亞語 亞美尼亞語 西臺語 吐火羅語 古希臘語 拉丁語 古愛爾蘭語 哥德語 英語
*p p; ph16 p; f17 p h;
w1
p Ø;
ch [x]2
f;
b [β];3
p4
f;
v, f;8
p4
*t t; th16 t; θ17 t tʿ [tʰ] t;
z [ts]5
t;
c [c]5
t t;
th [θ]8
þ [θ];
d [ð];3
t4
th;
d;3
t4
*ḱ ś [ɕ] s š [ʃ] th [θ];
k9
s k k;
ś [ɕ]9
k c [k] c [k];
ch [x]8
h;
g [ɣ];3
k4
h;
Ø;8
y;3
k4
*k k; c [tʃ];5
kh16
k; c [tʃ];5
x17
g;
ž [ʒ];5
dz10
g k kʿ [kʰ]
*kʷ k;
s;5
q [c]10
ku p;
t;5
k6
q [kʷ];
c [k]7
ƕ [ʍ];
gw, w;3
q [kʷ]4
wh;
w;3
qu4
*b b; bh16 b; β18 b p b b [b];
[v]8
p
*d d; dh16 d; δ18 d d;
dh [ð]8
t ts;
ś [ɕ]5
d d [d];
[ð]8
t
j [dʒ];
h [ɦ]16
z ž [ʒ] dh [ð];
g9
c [ts] k k;
ś [ɕ]9
g g [ɡ];
[ɣ]8
k c / k;
ch10
*g g; j [dʒ];5
gh;16 h [ɦ]16,5
g; j [dʒ];5
γ18
g;
ž [ʒ];5
dz10
g g k
*gʷ g;
z;5
gj [ɟ]10
ku b;
d;5
g6
u [w > v];
gu [gʷ]15
b [b];
[v]8
q [kʷ] qu
*bʰ bh [bʱ] b; β18 b b;
w8
p ph [pʰ] f;
b8
b [β] b;
v / f8
*dʰ dh [dʱ] d; δ18 d t t;
c [c]5
th [tʰ] f;
d;8
b14
d [d];
[ð]8
d [ð] d
*ǵʰ h [ɦ] z ž [ʒ] dh [ð];
d9
j [dz];
z8
k k;
ś [ɕ]5
ch [kʰ] h;
h / g9
g [ɡ];
[ɣ]8
g [ɣ] g;
y / w8
*gʰ gh [ɡʱ];
h [ɦ]5
g; j [dʒ];5
γ18
g;
ž [ʒ];5
dz10
g g g;
ǰ [dʒ]5
*gʷʰ g;
z;5
gj [ɟ]10
ku ph [pʰ];
th [tʰ];5
ch [kʰ]6
f;
g /
u [w];8
gu [gʷ]15
g [ɣ] /
b [β];
w8
g / b;
w8
*s s h [h, x];
s2
s sh [ʃ];
gj [ɟ];12
h8
h;
s;2
Ø8
š [s] s;
[ʂ]
h;
s;2, 13
Ø8
s;
r8
s [s];
[h]8
s;
z3
s;
r3
[ʂ]11 š [ʃ]11 x [x]11 š [ʃ]11
*m m m [m];
[v]8
m
*-m13 m ˛ [˜] n Ø n m n Ø
*n n n;
˛ [˜]13
n n;
ñ [ɲ]
n
*l r (方言 l) r l l;
ll [ɫ]8
l /
ɫ
> ɣ]
l
*r r r [ɾ];
rr [r]8
r
*i̯ y [j] j [j] gj [ɟ];
Ø
Ø y [j] z [?zd /
dz > z]
/
h;
Ø 8
i [j];
Ø 8
Ø j y
*u̯ v [ʋ] v [w] v v [ʋ] v g / w w w > h / Ø u [w > v] f;
Ø8
w
PIE音位 梵語 阿維斯陀語 古教會斯拉夫語 立陶宛語 阿爾巴尼亞語 亞美尼亞語 西臺語 吐火羅語 古希臘語 拉丁語 古愛爾蘭語 哥德語 英語
註解
  • 1 在元音後。
  • 2 在塞音(p, t, k)前。
  • 3 跟隨於一個非重音元音(Verner定律)。
  • 4 在(原始日耳曼語)擦音(s, f)後。
  • 5 在(PIE)前元音(i, e)前。
  • 6 在(PIE) u 前後。
  • 7 在 (PIE) o, u 前後。
  • 8 在元音間。
  • 9共鳴音前。
  • 10 在次要(後-PIE)前元音前。
  • 11r, u, k, i 後(Ruki語音定律)。
  • 12 在重音元音前。
  • 13 在詞結尾。
  • 14u, r 後或在 r, l 前。
  • 15n 後。
  • 16 在最初喉音前。
  • 17 在輔音或最初喉音前。
  • 18 在新阿維斯陀語中,在元音後。
  • PIE 輔音還有聲門音理論重構[註 1]

元音和音節主音輔音

原始印歐元音和音節主音輔音及其在印歐後代語言中的反映
舊重構 喉音理論重構 梵語 阿維斯陀語 古教會斯拉夫語 立陶宛語 亞美尼亞語 阿爾巴尼亞語 吐火羅語 西臺語 古希臘語 拉丁語 原始凱爾特語 哥德語
*e *e, *h₁e a e je, ie, e, i; ja12 ä e, i e i; ai [ɛ]2
*a (*a3), *h₂e o a a ha, a ā ha, a a a
*o *h₃e o, a a a, e a o
*o a; ā4
16 *h₁16 i i, Ø Ø a, Ø ā a e a a, Ø
*h₂16 h a
*h₃16 o
*- *h₁-17 Ø e (a?) Ø a e (o) Ø
*h₂-17 a ha a
*h₃-17 a, ha o
, *eh₁ ā ě ė i o, ua a/e?; ā?8 e, i ē ī ē
(3), *eh₂ a o a a/o? a, ah ā > ē15 ā ā ō
, *eh₃ uo u e a/ā?; ū?8 a ō ā; ū8
*i *i i ь i i i; e10 ä i i i; ai [ɛ]2
*ih₁ ī i y [iː] i i ī ī ei [iː]
*ih₂ i

(j)a?7
ī
(j)ā?7
*ih₃ ī
(j)ō?7
*ei *ei, *h₁ei ai > ē ai > ōi,
āi > aē4
ei; ie5 i e ei ei ī īa; ē6
*oi *oi, *h₃ei ě ai; ie5 e e, ai ay oi ū oe ai
*ai (*ai3), *h₂ei ai ae ae
*ēi *ēi āi; ā8 āi; ā(i)8 i i ēi ī? ei [iː]
*ōi *ōi (*oei) y; u8 ai; ui8 e, ai ai ōi ō u8 ai
*āi *eh₂ei ě āi > ēi15 ae
*u *u u ъ u u u; y11 ä u u u u; o1 u; au [ɔ]2
*uh₁ ū y ū y; i8 u ū ū
*uh₂ u
(w)a?7
ū
(w)ā?7
*uh₃ ū
(w)ō?7
*eu *eu, *h₁eu ō ə̄u; ao4 ju iau oy e u eu ū ūa; ō9 iu
*ou *ou,*h₃eu u au a o, au ou au
*au (*au3), *h₂eu aw au au
*ēu *ēu āu u iau e ū? au
*ōu *ōu a ō
*m̥ *m̥ a ę im̃; um̃14 am a äm am a em em, am um
*m̥̅ *mh₁ ā ìm; ùm14 ama
*mh₂ mā > mē15
*mh₃
*m̥m *m̥m am ьm/ъm im; um14 am am em am
*n̥ *n̥ a ę ; 14 an än an a en en, an un
*n̥̄ *nh₁ ā ìn; ùn14 ana
*nh₂ nā > nē 15
*nh₃
*n̥n *n̥n an ьn/ъn ; 14 an an en an
*l̥ *l̥ ərə lь/lъ il̃; ul̃14 al il, li; ul, lu äl al la ol li ul
*l̥̄ *lh₁ īr; ūr13 arə ìl; ùl14 ala al
*lh₂ lā > lē15
*lh₃
*l̥l *l̥l ir; ur13 ar ьl/ъl il; ul14 al, la al el al
*r̥ *r̥ ərə rь/rъ ir̃; ur̃14 ar ir, ri; ur, ru är ar ra or ri aur
*r̥̄ *rh₁ īr; ūr13 arə ìr; ùr14 ara ra
*rh₂ rā > rē15
*rh₃
*r̥r *r̥r ir; ur13 ar ьr/ъr ir; ur14 ar ar ar ar
舊重構 喉音理論重構 梵語 阿維斯陀語 古教會斯拉夫語 立陶宛語 亞美尼亞語 阿爾巴尼亞語 吐火羅語 西臺語 古希臘語 拉丁語 古愛爾蘭語 哥德語
註解
  • 1wa 前。
  • 2r, h 前。 在哥德語而非其他日耳曼語中,合併 /e//i/
  • 3 PIE 非同位異音 a 的存在性是有爭議的。
  • 4 在開音節中(Brugmann定律)。
  • 5 在重音下。
  • 6 在硬齶音前。
  • 7 所謂的元音分裂是有爭議的(典型的例子是 *proti-h₃kʷo- > Ved. prátīkam,~ > *protio-h₃kʷo- > Gk. πρόσωπον*gʷih₃u̯o- > Ved. jīvá-,~ > *gʷioh₃u̯o- > Arm. keank‘, Gk. ζωός*duh₂ro- > Ved. dūrá-,~ > *duah₂ro- > Arm. *twār > erkar, Gk. δηρός)
  • 8 在最後音節中。
  • 9 在軟齶音前並且非重音。
  • 10 在隨後音節中的 ā 之前。
  • 11 在隨後音節中的 i 之前。
  • 12 在閉音節中。
  • 13 在鄰接唇音中。
  • 14 在鄰接唇化軟齶音中。
  • 15 ā > ē 只在雅典和愛奧尼亞方言中。
  • 16 在輔音間,或在詞尾於輔音後。
  • 17 在詞首,跟隨著輔音。

例子

參見維基詞典原始印歐語詞根列表

*p

*pṓds, ~ *ped-,「foot」。[1]

  • 吠陀梵語: pád-
  • 斯洛維尼亞語: pòd「floor」
  • 立陶宛語: pėda「foot bottom」
  • 盧維語: pa-da-, pa-ta-
  • 希臘語: poús, pod-
  • 拉丁語: pēs, ped-
  • 哥德語: fotus (*p -> f 通過格里姆定律)

*t

*tréyes,「three」。[2]

  • 吠陀梵語: tráyas
  • OCS: trьje
  • 立陶宛語: trỹs
  • 希臘語: treĩs
  • 拉丁語: trēs
  • 古諾爾斯語: þrir (*t -> þ 格里姆定律)

*k̂

*ḱm̥tóm,「hundred」(來自早期的 *dk̂m̥tóm)[3]

  • 吠陀梵語: śatám
  • 後期阿維斯陀語: satəm
  • 立陶宛語: šimta-s
  • 希臘語: hekatón
  • 拉丁語: centum (就是 kentum)
  • 哥德語: hund- (來自原始日耳曼語 *xund)[4]

*k

*kreuh₂,「raw flesh」[5]

  • 吠陀梵語: kravíṣ-「raw meat」
  • 立陶宛語: kraûjas「blood」
  • OCS: krьvь「blood」
  • 希臘語: kréas「meat」
  • 拉丁語: cruor「raw blood」
  • 古高地德語: hrō「raw」

PIE 的語音定律

通過內部重構可以構造一些音位定律有效地先於最終的 PIE 的分裂。

注釋

  1. ^
    聲門音理論重構
    輔音 唇音 齒音 顎化軟齶音 軟齶音 唇化軟齶音
    塞音 / 清不送氣塞音 p⁽ʰ⁾ / p t⁽ʰ⁾ / t k̂⁽ʰ⁾ / k̂ k⁽ʰ⁾ / k kʷ⁽ʰ⁾ / kʷ
    擠喉音或聲門化塞音 () k̂ʼ kʷʼ
    塞音 / 清送氣塞音 b⁽ʰ⁾ / pʰ d⁽ʰ⁾ / tʰ ĝ⁽ʰ⁾ / k̂ʰ g⁽ʰ⁾ / kʰ gʷ⁽ʰ⁾ / kʷʰ
    • 單元格中用 / 分隔最初聲門音理論和修正聲門音理論的重構。

參考文獻

引用

  1. ^ Meier-Brügger (2003), p. 128
  2. ^ Meier-Brügger (2003), p. 127
  3. ^ Meier-Brügger (2003), pp. 101-102
  4. ^ Hock, Hans Heinrich.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Berlin;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1986: 132. ISBN 3110106000. 
  5. ^ Meier-Brügger (2003), p. 131

來源

書籍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