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氧配合物

雙氧配合物(英語:Dioxygen complex)是包含O2作為配體的一類配位化合物[1]攜氧蛋白例如肌紅蛋白血紅蛋白血紫蛋白血青蛋白引起了人們對這類化合物的研究興趣。[2]一些過渡金屬能與O2形成配合物,其中許多配合物的形成都是可逆的。[3] O2的固定是許多重要現象中的第一步,例如細胞呼吸作用腐蝕以及化學工業的生產。人工合成的雙氧配合物最早在1938年製得,Co(II)的配合物可逆地結合了氧分子O2[4]

O2的單核配合物

O2配體與單個金屬中心原子有兩種配位方式——端基配位(η1-)和邊橋基配位2-)。這些化合物的成鍵與結構通常用單晶X射線晶體學鑑別,既要注重配合物的空間構型,也要測定兩個原子的間距,以便推算它的鍵級

 

η1-O2配合物

(II)的O2加合物(II)的卟啉配合物以及相關的陰離子配體採用這種配位方式。肌紅蛋白血紅蛋白是兩個著名的例子,許多人工合成的類似物質也被認為具有相似的性質。O2的絡合通常可以看作從金屬(II)中心到氧分子的電荷轉移,產生超氧根離子(O2-),同時中心原子氧化態變為+III。

η2-O2配合物

η2的配位方式是雙氧配位化學最常見的。這類配合物可以由低氧化態的金屬配合物與氧氣直接反應製得。例如,沃什卡配合物是羰基二(三苯基膦)氯化銥可逆地結合O2形成的(Ph = C6H5):

IrCl(CO)(PPh3)2 + O2   IrCl(CO)(PPh3)2O2

這個過程被認為是雙電子氧化還原反應:Ir(I)被氧化成Ir(III)而氧氣被還原成過氧根。因為基態O2分子是三線態的,而沃什卡配合物中是單線態的,因此使用單線態氧能加快反應。[5]

包含η2-O2配體的配合物是相當常見的,但其中多數都是用過氧化氫而不是氧氣來製備的。鉻酸根(CrO42-)能與過氧化氫發生過氧鏈的轉移反應,生成[Cr(O2)4]2-。水合鈦(IV)離子與過氧化氫的反應產生顏色鮮艷的過氧基配合物,該反應可用於鑑別離子和過氧化氫。也可以發生類似的顯色反應。[6]

O2的雙核配合物

O2同樣能通過類似的方式與雙金屬單元中的一個金屬原子形成配合物。一個自然界中著名的例子是血紫蛋白,通過羥橋連接的雙鐵中心分別與二元羧酸根離子的兩端配位。雙核配合物也能共同與O2配位,儘管反應開始時O2可能進攻單鍵。這些配位方式包括μ22、η2-、μ21、η1-和μ21、η2-。根據雙金屬中心電子轉移的程度可將它們分為兩類——過氧配合物超氧配合物。自然界中這類雙氧配合物通常含有銅。[7]

 

與其他含氧配體的關係及應用

雙氧配合物是許多含氧配合物的前體。金屬氧基配合物(Metal oxo compounds)是由雙氧配合物形成後O-O鍵斷裂得到的。過氧配合物可以通過金屬還原雙氧配合物製得。金屬催化劑催化下O2的還原反應是燃料電池中重要的半反應

金屬催化的氧化反應需要經過雙氧配合物的中間體,儘管實際的氧化劑通常是含氧衍生物。O2與金屬配合物的可逆結合已經被用於從空氣中提純氧氣,但是液態空氣低溫分餾法依舊是主流方法。

參考資料

  1. ^ Holleman, A. F.; Wiberg, E. "Inorganic Chemistry"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2001. ISBN 0-12-352651-5.
  2. ^ S. J. Lippard, J. M. Berg 「Principles of Bioinorganic Chemistry」 University Science Books: Mill Valley, CA; 1994. ISBN 0-935702-73-3.
  3. ^ Berry, R. E. "Reactivity and Structure of Complexes of Small Molecules: Dioxygen",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Chemistry II, 2004, 1, 625-629.
  4. ^ Tokuichi Tsumaki. Nebenvalenzringverbindungen. IV. Über einige innerkomplexe Kobaltsalze der Oxyaldimine. Bulletin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1938, 13: 252–260. doi:10.1246/bcsj.13.252. 
  5. ^ Selke, M. and Foote, C. S., "Reactions of Organometallic Complexes with Singlet Oxygen. Photooxidation of Vaska's Complex", J. Am. Chem. Soc., 1993, volume 115, pages 1166 - 1167.doi:10.1021/ja00056a061
  6. ^ Greenwood, N. N.; & Earnshaw, A. (1997). Chemistry of the Elements (2nd Edn.), 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 ISBN 0-7506-3365-4.
  7. ^ Lewis, E. A. and Tolman, W. B., "Reactivity of Dioxygen-Copper Systems", Chemical Reviews 2004, 104, 1047-1076. doi:10.1021/cr020633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