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筆會
台灣筆會是一個台灣文學組織,1987年1月18日成立,創立宗旨為確保創作自由、闡揚台灣文化、促進國際交流。會長多由小說家或詩人輪流擔任,歷任七屆會長依序是楊青矗、陳千武、鍾肇政、李敏勇、李魁賢、鄭清文、李喬。在李喬任內,台灣筆會完成了社團法人登記,正式成為全國性社團。2002年組織改革,醫生詩人曾貴海在會員推選下出任第八屆理事長(舊稱會長),並由同為醫生詩人的鄭炯明出任秘書長。台灣筆會成立後,陸續規劃《筆會月報》、《台灣筆會專欄》,並舉辦推薦本土好書、編輯台灣文學年選集等活動。台灣筆會曾經聯合二十個文化團體,主導推動大專院校籌設台灣文學系,促使真理大學於1997年獲准設立台灣文學系。[1]
台灣筆會曾向國際筆會申請入會但遭拒絕,原因是較早成立的中華民國筆會(簡稱中國筆會)已是會員,且一個地區僅允許一個筆會會員登記的規定。作家巫永福曾提出:「中國筆會是中國化、大陸化,台灣筆會是本土化,兩者是不一樣的。」雖無法加入國際筆會,台灣筆會在其章程中仍定名為「國際筆會台灣總會」,以維護創作自由,堅持人本主義立場,熱愛本土精神,並加強國際聯繫和交流為目標,持續深耕台灣文學。[2]
歷史
台灣筆會的成立,源自1986年12月7日李敏勇在《台灣文藝》年度大會上的提議,起初預計籌組的是「台灣文藝聯盟」,但編聯會有意成立「筆會」,雙方擔心人員重疊與分散,協議後結合兩者成立「台灣筆會」。1987年1月18日進行發起人會,籌備小組包含:大會工作組、會員事務組、國際聯絡組、地區聯絡組,邀請台灣作家聯署,於同年2月25日正式成立。[3]台灣筆會成立的主要宗旨,「在於保障作家人權,締造台灣新文化。」[4]成立時會員約160人,曾向國際筆會申請入會但遭拒絕,原因是中華民國筆會已是會員,單一地區只能有一筆會會員。[4]
台灣筆會有鹽分地帶分會,但後期逐漸沒落。台灣筆會成立以來,致力推動台灣文學相關事務,發行機關誌《臺灣筆會通訊》,出版物包括《筆會月報》、《台灣筆會專欄》,並舉辦各種文學講座、研討會、工作坊,也在自立晚報和台灣時報設立專欄,刊載文章。並參與社會運動,聯合二十幾個文化團體,推動大專院校設立台灣文學系所。後期則是推動文學館的成立並每年評選十大好書,編輯台灣文學年選集等。[5]
架構
台灣筆會籌備時以小組進行不同事物籌備,包含:大會工作組、會員事務組、國際聯絡組、地區聯絡組。正式成立後,組織幹部有:會長一名(2002年組織改革,會長改為理事長)、副會長一名、秘書長一名以及理事十三名,其餘為筆會會員。[5]會長(理事長)由小說家或詩人輪流擔任,歷任七屆會長依次為楊青矗、陳千武、鍾肇政、李敏勇、李魁賢、鄭清文、李喬、曾貴海。[2]
鹽分地帶分會
鹽分地帶分會為台灣筆會的第一個分會,在解嚴後成立,主要成員有黃勁連、黃崇雄、林芳年、羊子喬、林英良、陳艷秋、陳益裕、月中泉、黃三明、林財印、林神保、黃達人、梁錦德等。由於「鹽分地帶」這個區域的作家普遍具有強烈的本土意識,而1988年的台灣筆會會長是鹽分地帶這個區域出身的作家楊青矗,因此當地文友有意組織分會,來發揚台灣文學,並且繼承故鄉前輩作家(如:吳新榮、郭水潭、林芳年、王登山等人士)在日治時期組織「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的精神--關懷鄉土、使當地文風興盛。[6]不過,該分會活躍時間不長,沒有幾年就沉寂下來,形同解散。
重要活動
目前為止(2011/9/1),可從文建會所編的《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7]、《台灣文壇大事紀要(民國81~84年)》[8],以及歷年的台灣文學年鑑 [9][10][11][12][13][14] ,查到該會從1987年創立到1995年結束這段期間,所舉辦的一些重要活動:
台灣筆會於1987年2月12日由一百多位作家發起,於台北市公館的耕莘文教院宣布成立。隔年在台南縣佳里鎮成立鹽分地帶分會,並舉辦「林宗源台語詩討論會」。1993年起舉辦第一屆台灣文藝營,邀請多位作家駐營:李喬、黃文雄、東方白、林明峪、李敏勇、向陽、林文義、陳明仁、陳謙等人。課程內容包括:台灣之歷史、歌謠、文化、小說、美術、電影、語言、劇場、以及原住民文學、詩、散文等。同年起,每年皆會公布台灣十大本土好書名書,並與前衛出版社合作,出版台灣文學選。
楊逵紀念館的籌建,台灣筆會也參與其中,1992年和鍾理和文教基金會主辦「楊逵、鍾理和回顧展」,1993舉辦「楊逵·生日快樂」系列活動,宣布楊逵紀念館籌建會成立。
台灣筆會成立以來,舉辦多場以台灣文學為主的講座和相關會議,講題多元,如:「鄉土文學論戰十年來總回顧」演講會(1987)、「二二八文學會議」(1989)、「黑名單」著作發表會(1992)、「女性文學」研討會(1996)、「散文、報導文學討論會」(2003)、「2004亞太文學論壇」等。
出版物
機關誌
- 台灣筆會,《臺灣筆會通訊》,2002年7月- 。
書籍
- 李魁賢/編,《一九九三年台灣文學選》,前衛出版社,1994年。
- 彭瑞金、許素蘭、李敏勇等人/編,《1994年臺灣文學選》,前衛出版社,1995年。
- 鄭清文/主編,《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台灣文學選》,前衛出版社,1997年。
- 許素蘭、許欽賢/主編,《一九九七年》,前衛出版社,1998年。
- 陳玉玲/主編,《一九九八年台灣文學選》,前衛出版社,1999年。
相關詞條
參考文獻
- ^ 彭瑞金. 臺灣大百科全書:臺灣筆會.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22-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9).
- ^ 2.0 2.1 陳雅莉. 台灣筆會:從本土出發與國際接軌. www.nlpi.edu.tw. [2022-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9).
- ^ 李魁賢,〈回想台灣筆會成立時〉,《台灣文學評論》2003年第3期,2003年7月。
- ^ 4.0 4.1 文史社團巡禮-台灣筆會「從本土出發與國際接軌」. [August 25, 2011].[永久失效連結]
- ^ 5.0 5.1 李魁賢,〈台灣筆會十歲紀要〉,《台灣史料研究》第九期,1997年5月。
- ^ 黃三明,〈台聯佳里支部 深具歷史背景:當時南北名流盛況空前〉,1988年5月?日,台灣時報副刊。
- ^ 應鳳凰、陳信元、張默、張錦郎、秦賢次、鍾麗慧、吳興文所編,《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台北市:文建會,1995年6月二版。
- ^ 陳信元、張默等人所編的《台灣文壇大事紀要(民國81~84年)》,台北市:文建會,1999年9月初版。
- ^ 封德屏/主編、文訊雜誌社/編,《1996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文建會,1997年6月初版。
- ^ 封德屏/主編、文訊雜誌社/編,《1997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文建會,1998年6月初版。
- ^ 封德屏/主編、文訊雜誌社/編纂,《1998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文建會,1999年6月初版
- ^ 封德屏/主編、文訊雜誌社/編纂,《1999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文建會,2000年10月初版。
- ^ 杜十三/總策劃、白靈、須文蔚等人/主編,《2000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文建會,2002年4月初版。
- ^ 鄭邦鎮/總策劃、彭瑞金/總策劃,《2004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