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 (教育家)

吳青(1937年),原名吳宗黎,女,祖籍江蘇江陰,生於北京,中國英語教育家,曾任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自1984年首次當選北京市海淀區人大代表,她開始遵循所賦予的權力,積極為選民進行維權活動;1989至2004年,她連續三屆被海淀區人大代表推舉為北京市人大代表。2001年,吳青獲得了由菲律賓政府頒發的拉蒙·麥格塞塞公共服務獎[1]

生平

抗日戰爭勝利後,吳青隨父母到日本生活,1951年回國。1961年,她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後留校任教。任教期間她「三次獲得北京外國語學院優秀教師獎」,五次獲得「基礎階段外語教學成就獎」;還獲得「北京市高教系統教書育人先進工作者」,「優秀研究生教師」等榮譽。

1977年至1979年間,吳青在中央電視台教授「電視英語」,並主持《星期日英語》節目。1982年,她被派到麻省理工學院城市與規劃系進修,為期一年。在研習了美國社會、歷史及社區建設等課程後,吳青回到北京外國語學院,擔任本科生「美國課程社會與文化」及研究的現課程美國社會」的授課工作。

1983年,吳青從麻省理工學院回國,正好遇到了北京市海淀區人大進行換屆選舉。受到社區建設的感觸,吳青欣然接受了中共北京外國語學院黨委的提名,並成功在1984年3月5日,首次當選海淀區人大代表。母親冰心曾是全國人大代表,在女兒當選區級人大代表後,她送給吳青一本1982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從此,吳青開始運用《憲法》所賦予的權力,積極為選民進行維權活動。

自1984年,每周二下午,吳青設為「人民代表接待日」。這使她成為中國第一位設立「選民接待日」的人大代表。同時,她還是「第一個手捧《憲法》維權」,「第一個不定期向選民匯報工作」的人大代表。1989年,她被海淀區人大代表以「十人聯名」推舉的方式,當選為北京市人大代表。此後,她連任五屆海淀區人大代表,三屆北京市人大代表。

1993年至1994年,吳青參加了中美富布賴特項目,再次赴美,於史丹佛大學歷史系進修一年。

根據吳青的說法,在2004年爭取第四次北京市人大代表選舉時,地方黨務機構負責人明確阻止吳青獲得提名[3]。由於"市級人大代表"選舉採取的是「間接選舉制度」,因此吳青未能獲得提名而落選。但「區級人大代表」是由選民直選產生的,吳青則一直保留著海淀區人大代表的身份。

家庭

母親冰心為文學家,父親吳文藻為社會學家。

維權活動

事例一

1984年,海淀區四季青鄉將化糞池建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西院宿舍樓旁,污染了教職的生活環境。初次當選人大代表的吳青,依據《憲法》第53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遵守社會公德」,強調「把糞坑建在別人生活區旁就是不遵守社會公德」,在海淀區政府部積極爭取, 最終促使化糞池搬離。

事例二

北京市修建的西三環,將北京外國語大學分為東、西兩院間,使得這裡成為交通事故頻發的地方。吳青自當選人大代表後,堅持不懈,奔走呼籲,要求修建地下通道。最後,北京市政府於1990年修建了安全通道。

事例三

在2001年的北京市人代會上,吳青連同其他46名人大代表,質詢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領導越權干預海淀區法院執法,此事件被媒體稱為「最大膽之舉」。[4]

觀點

  • 吳青不贊成政府官員做「人大代表」。她認為政府官員應該是被監督者,不能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在北京市人大會議主席團選舉時,她曾投出反對票[5]

獎項和榮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