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烏斯
基烏斯(古希臘語:Kίος或Κῖος,羅馬化:Kios),此後以比提尼亞的普盧西阿斯一世命名為海邊普盧西阿斯 (拉丁語:Prusias ad Mare),是一座普羅滂提斯海(今稱馬爾馬拉海)邊的古希臘城市,位於比提尼亞,此前屬於密細亞(今土耳其西北部),有著久遠的歷史,曾被希羅多德、色諾芬、亞里斯多德、斯特拉波以及羅德島的阿波羅尼奧斯提到過。
基烏斯 | |
---|---|
Cius Kίος | |
位置 | 土耳其 |
座標 | 40°25′57″N 29°09′23″E / 40.432468°N 29.156389°E |
地理位置
基烏斯位於普羅滂提斯海一個海灣端部這一重要的戰略位置,這個海灣被稱作基烏斯灣。希羅多德[1]和色諾芬[2]將該城稱為密細亞的基烏斯。依此來看,即便到了色諾芬那個時代,密細亞的範圍向東也至少遠至基烏斯灣之端。老普林尼記載稱基烏斯是米利都人的殖民地[3]。其位於阿甘索紐斯山山腳,在一則希臘神話中,在前往科爾基斯的旅途中,赫拉克勒斯的一位夥伴海拉斯,於此取水的時候,被寧芙帶走;赫拉克勒斯的另一位夥伴基烏斯,在從科爾基斯返回的途中,待在這裡時建立了該城市,並以自己的名字為之命名[4]。普林尼提及這裡的海拉斯河與基烏斯河,一個令人想到了被寧芙掠走的海拉斯,一個則是神話中的建城者。基烏斯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內陸的港口,並成為一個具有重要商業意義的地方。龐波尼烏斯·梅拉稱之為弗里吉亞最為便利的市場,而弗里吉亞距此並不遠。
歷史
公元前449年薩爾狄斯被焚毀之後,基烏斯也曾被波斯人占領[1]。該城還曾加入埃托利亞同盟,後在前200年-前197年的第二次馬其頓戰爭中被馬其頓的腓力五世摧毀,後者將其贈與比提尼亞的普盧西阿斯一世。曾協助腓力五世毀掉基烏斯的普盧西阿斯以自己的名字將其命名為普盧西阿斯 (Προυσιάς)[5][6]。有時候它被稱為海邊普盧西阿斯,來和同名的城鎮區分[7][8]。
教區
基烏斯是早期的基督教教區之一。其主教庫里魯斯(Cyrillus)於325年參加了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塞奧色比烏參加了以弗所公會議。最初這裡是尼科米底亞的一個附屬教區,隨後成為了一個自主教區,並自7世紀起被列入了《主教志》一類的列表中[9][10][11],如今的基烏斯被列為天主教會的名義教區[12]。
參考資料
- ^ 1.0 1.1 希羅多德. 《历史》 5.122.
- ^ 色諾芬. 希腊史 1.4.7.
- ^ 老普林尼. 博物志 5.32.
- ^ 斯特拉波. 《地理学》 p. 564.
- ^ 斯特拉波. 《地理学》 p. 563.
- ^ 波利比烏斯. 《历史》 16.21.
- ^ 拜占庭的斯特法努斯. 《人种学》. s.v. Προῦσα.
- ^ Memnon, ap. Phot. Cod. 224 c.43; Hoeschel's ed. of Photius
- ^ Michel Lequien, Oriens christianus in quatuor Patriarchatus digestu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aris 1740, Vol. I, coll. 631-636
- ^ Raymond Janin, v. Cius, in Dictionnaire d'Histoire et de Géographie ecclésiastiques, vol. XII, Paris 1953, coll. 1024-1026
- ^ Pius Bonifacius Gams, Series episcoporum Ecclesiae Catholica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eipzig 1931, p. 443
- ^ Annuario Pontificio 2013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 2013 ISBN 978-88-209-9070-1), p. 870
- 本條目有內容出自公有領域:Smith, William (編). Cius. 希腊罗马地理学辞典. 倫敦: John Murray. 1854–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