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喬治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1年11月22日) |
塞爾·喬治(匈牙利語:Széll György,1897年6月7日—1970年7月30日),匈牙利裔美國指揮家,作曲家。他被廣泛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1]他因在克利夫蘭管弦樂團長久且成功的音樂總監任期,以及與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和其他樂團錄製的古典音樂曲目而至今仍為人所知。
塞爾·喬治 Széll György | |
---|---|
音樂家 | |
國籍 | 奧匈帝國→ 美國 |
出生 | |
逝世 | 1970年7月30日 | (73歲)
職業 | 指揮家,鋼琴家,作曲家 |
母校 | 維也納音樂學院 |
音樂類型 | 古典音樂 |
演奏樂器 | 鋼琴 |
活躍年代 | 1913-1970 |
唱片公司 | Epic Records,Columbia Records,EMI |
生平
1897年塞爾生於布達佩斯,3歲就隨父母遷居至維也納。他的家庭是猶太血統,但後來皈依了天主教。小時候經常被帶去彌撒。[2][3]
他師從理察·羅伯特開始了其正規音樂訓練,羅伯特的另一位學生是魯道夫·塞爾金,塞爾和塞爾金成為終生的朋友和音樂合作夥伴。[4]在1908年1月30日,11歲的他就作為鋼琴家和作曲家在維也納登台演出,被譽為「新莫扎特」。[5]後來他在維也納學習作曲。但塞爾很快意識到他無法將鋼琴或作曲作為其一生的職業,他更喜歡指揮能達到的藝術控制力。當他在17歲與家人度假時,他意外地進行首次公開指揮,當時維也納交響樂團要求替代他們手臂受傷的指揮上場。之後塞爾轉為了全職指揮。在他之後的生涯中,他仍時不時彈奏鋼琴與人合奏。
1915年,年僅18歲的塞爾獲得了柏林皇家歌劇院(現為柏林國立歌劇院)的任命。在那裡,他結識了劇院的音樂指導理察·施特勞斯,施特勞斯馬上看出了塞爾的才能,並對其指揮的自己的作品印象深刻。塞爾認為施特勞斯對其風格有巨大的影響,1919年塞爾離開歌劇院後他們也一直保持著很好的關係。
塞爾先後任布拉格新德國劇院(1919-1920年)[5]、達姆施塔特歌劇院(1921年)[5]、杜塞道夫歌劇院(1922-1924年)[5]、柏林國家歌劇院(1924-1929)、蘇格蘭愛樂樂團(1937年)的常任指揮,1927年還擔任柏林高等音樂學校的教授。
1939年,二戰爆發時,塞爾正結束澳洲之旅途徑美國,他最後與其家人定居紐約。[6]
從1940年到1945年,他在曼哈頓的曼尼斯音樂學院教授作曲、管弦樂和音樂理論;他在曼尼斯的作曲學生包括喬治·羅奇伯格和烏爾蘇拉·馬姆洛克。[7]
1941年應托斯卡尼尼之邀,與NBC交響樂團合作首次在紐約演出。1942-1946年,他與大都會歌劇院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5]
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埃里希·萊因斯多夫因應徵入伍而暫時離職,[8]:207離職期間,塞爾於1944年11月首次與克利夫蘭合作,反響熱烈。[8]:214-215儘管萊因斯多夫即將回歸,但公眾輿論轉向了塞爾;經過談判後,塞爾於1946年成為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8]:227-228上任後他對樂手們嚴格要求,專注於提升樂團的水平。[8]:243-244因對樂團的音樂廳塞弗倫斯音樂大廳的音響效果不滿意,他還對其進行了聲學改造。他在上任後不久便帶領樂團在其他城市巡迴演出,並贏得讚譽。[8]:263-2641957年及1970年他分別前往歐洲和日本韓國巡演,取得成功。[8]:207直至逝世,塞爾一直是克利夫蘭管弦樂團音樂總監。他把該樂團帶進了美國五大管弦樂團的行列。
二戰後,塞爾還與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建立了密切的聯繫,他在那裡經常客座指揮並錄製了許多唱片。他還經常與倫敦交響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和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並在薩爾茨堡音樂節演出。從1942至1955年,他是紐約愛樂樂團的年度客座指揮,並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擔任該樂團的音樂顧問和高級客座指揮。
塞爾還指揮過許多二十世紀作曲家作品的首演。[5]
作品
商業錄音
塞爾的大多數錄音都是與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合作,由Epic/Columbia Masterworks(現均屬於Sony Classical)發行。他還與紐約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合作錄製唱片。許多塞爾的現場錄音曲目未在錄音室錄製過。
評價
此章節需要擴充。 (2022年3月12日) |
塞爾的指揮雷厲,線條清晰。有人認為[誰?],他的錄音是托斯卡尼尼的立體聲版本。
個人生活
塞爾結過兩次婚,第一次是1920年與Olga Band[譯名請求](1898-1984),他們於1926年離婚。[10][11]第二次是1938年與來自布拉格的海倫妮·舒爾茨·特爾奇(Helene Schultz Teltsch),這次婚姻持續到塞爾去世。[6][12]
塞爾還是一個美食家和汽車愛好者。他通常拒絕樂團提供的司機的服務,而是自己駕著他的凱迪拉克前往排練,直至去世。
參考資料
- ^ Charry, Michael (2011) "George Szell A Life of Music"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 ^ Charry, Michael. George Szell: A Life of Music.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11 [2018-04-17]. ISBN 9780252036163.
George Szell: A Life of Music by Michael Charry
- ^ Welcome theartoftheconductor.com - BlueHost.com. theartoftheconductor.com. [2022-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9).
- ^ Rosenberg, Donald. The Cleveland Orchestra Story: "Second to None". Cleveland: Gray & Company. 2000: 238. ISBN 1-886228-24-8.
- ^ 5.0 5.1 5.2 5.3 5.4 5.5 5.6 Charry, Michael. Szell, George.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doi: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27305.
- ^ 6.0 6.1 Henahan, Donal. George Szell, Conductor, Is Dead. The New York Times. 1970-07-31: 1 [2007-07-15]. ISBN 978040511153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9).
- ^ Michael Charry, George Szell: A Life of Music,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11, pp. 58-59 ISBN 9780252093104
- ^ 8.0 8.1 8.2 8.3 8.4 8.5 Rosenberg, Donald. The Cleveland Orchestra Story: Second to None. Cleveland: Gray & Company. 2000.
- ^ Resting Places: The Burial Sites of More Than 14,000 Famous Persons,第730頁,載於Google圖書
- ^ hansgal.com.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1) (英語).
- ^ Michael Charry, George Szell: A Life of Music, pp. 6, 19
- ^ Charry, Michael. George Szell: Biography and Chronology. SonyClassical. 2005 [2007-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