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護國佑聖延壽宮
天仙護國佑聖延壽宮,簡稱天仙宮,當地人俗稱天仙廟,原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朝陽門外大街237號,是一座道教正一派宮觀。現已無存。[1]
歷史
該宮位於朝陽區日壇公園以東約0.5公里,西距朝陽門立交橋300米。該宮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1]
根據現存的明朝天啟三年《增修敕賜天仙護國佑聖延壽宮碑記》、《增修延壽宮記》的記載,「都城朝陽關外百餘武」,「舊址天仙真武廟」 「門楹凡三,門以內東西為鐘鼓樓,進為真慶門,前後正殿各若干楹,前奉天仙,後奉真武」,「 左右又各有堂,左靜默,右藏經廚庫」, 當時該宮的住持為全真派的李演靜,該宮迤東與「東嶽神祠相錯」。「乾清宮管事、御茶房牌子監督、勇士四衛營提督、御馬監太監、司禮監秉筆、掌銀作局印官、豐潤魏學頏」策劃將「天仙真武廟」改為「敕建天仙護國佑聖延壽宮」,最終獲明熹宗朱由校決策批准,參與此事者多為太監,建造的緣由是「考天仙者,觀音轉化,逢合功成慶,茲末劫掌權衡於七十五司,懲凡惡以三十六獄,即有荒浮不逞結釁滋多者,皆得歸命,接誠以摧毀罪焉!」。「賜進士出身、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知經筵日講、制誥、奉詔特起食祿、玉牒總裁官、福清葉向高」撰寫了《增修敕賜天仙護國佑聖延壽宮碑記》。「敕建天仙護國佑聖延壽宮」石匾不知是翰林院庶吉士楊維新所書,還是欽差總督吳汝胤手書。[2]
《北京寺廟歷史資料》1939年北平寺廟登記中記載:「天仙宮,東郊二分署朝陽門外大街路北290號,建於明天啟年間,募建,面積3.24畝,房55間,神像42尊,鐵鍾、鐵鼎、瓷花瓶各一,鐵五供2份,木五供3份,鐵磬5個,樹8棵。」[3]
1947年7月21日,北平市《1947年第二次寺廟總登記》表「天仙宮」條:「位於朝外大街290號,東嶽廟住持張吉蔭兼任住持,建於明代天啟年間,原名天仙護國佑聖延壽宮,俗稱天仙宮。」民國時期,天仙宮歸東嶽廟管理,「占地三畝二分四,殿房五十五間,泥胎神像四十二尊,石碑兩座,殿房外余房租賃補助東嶽廟需用。」這說明,天仙護國佑聖延壽宮在清朝已俗稱天仙宮,且自道教全真派變為正一派掌管。[2]天仙宮為東嶽廟的下院。[1]
1980年代末,為迎接北京亞運會,在拓寬朝陽門外大街時,該宮被拆除。[2]該宮位於朝陽門橋以東約300米,如今吉市口東路的南段。其對面是如今的朝外市場街北口。朝外市場街原為景升街、景升西街、景升東街這三條並排的南北走向的街,三條街之間由兩道牆分隔,兩牆之間是景升街,東牆東側是景升東街,西牆西側是景升西街。景升街北口、朝陽門外大街路南有一座景升街牌樓,清朝皇帝到日壇祭日都從景升街牌樓下經過,向南沿著景升街到日壇。天仙宮就在景升街北口的景升街牌樓以北靠東,和牌樓隔著朝陽門外大街相對。
現在,明朝天啟三年(癸亥年,1623年)立的《增修敕賜天仙護國佑聖延壽宮碑記》、《增修延壽宮記》已於2003年遷至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內存放,立在公園北土城河最東端以南的地方。「敕建天仙護國佑聖延壽宮」石匾則存放在北頂娘娘廟。[2]
建築
天仙宮原有三進院落。第一進院落正門為「真慶門」,正殿供奉三尊木雕女神像,分別為催生娘娘、送子娘娘、眼光娘娘。東、西配殿各供兩尊木雕女神像。院內東西分別為鐘樓、鼓樓。第二進院落,正殿供奉真武大帝,東配殿為靈官,西配殿為財神。第三進院落,正面為二層樓,樓內供奉老夫婦二人,傳說是真武大帝父母之像,院內左右有配殿,左為默然殿,右為藏經殿。[1]
1980年代末,天仙宮僅存大門、前後大殿、東西配殿及石碑兩座,已成為居民住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