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陵被認為是中國夏朝君主太康的陵墓,位於河南省太康縣東南2公里城關回族鎮王陵村西。1984年進行文物普查,發現漢代繩紋板瓦,證明墓為漢代所建。[1]

太康陵和少康陵同在王陵村境內,該村亦是由此得名。1934年,時任太康縣長周鎮西請匠人在墓前修牌樓,「高丈余,青磚紅瓦,刻花雕龍」,並派專人看護。清明節期間,當地師生都到此修墳植樹,遊客亦前來觀光旅遊。文化大革命時期,太康墓青碑被砸,陵墓被挖。因疑為陷阱,未再挖,又封閉砌好[2]。1984年,文物普查時,該墓坐北朝南,為圓丘形,高4米,周長84米[1]

2010年7月《周口晚報》報道中,太康陵除圓形封土外,僅在封土前有一座坐北朝南、刻有太康墓志銘的牌樓。隨行人員許東陽經過大致測量得知,墓地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陵墓高2~3米。許東陽指,因當地群眾取土,「陵墓上的封土越來越少」。報道使用的照片顯示,1989年3月,太康縣人民政府相繼樹立標註「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太康陵」和「少康陵」標牌。[2]

注釋

  1. ^ 1.0 1.1 黃濂,《中國歷代帝王陵》,大連出版社2007年版。
  2. ^ 2.0 2.1 記者:張洪濤 文/圖. 探访夏王陵寝——太康墓. 周口晚報數字報. 2010-07-26 [2022-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6) (簡體中文). 太康墓 「太康陵」標牌 「少康陵」標牌[……]從太康縣城出發,往東南方向行走二里許。[……]來到了太康縣城關鎮王陵村,再穿過田野中一條狹窄的街道,在一條僅1米寬的小柏油路北邊,空地的中央,一座巨大的圓形土堆赫然出現在眾人眼前,旁邊生長著眾多灌木植物,這裡就是太康墓。[……]陵墓旁邊沒有任何地面建築,更沒有守護陵墓的神像,甚至連一條像樣的墓道都沒有。如果不是陵墓的前方還僅存有一座刻有太康陵墓志銘的牌樓,你就很難把這座土堆和帝王陵墓聯繫起來。[……]經隨行的太康縣城關鎮南關村村支書許東陽大致測量,該墓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陵墓高2~3米,陵碑坐北朝南而立,上面雕刻著夏王太康的墓志銘。而後,在許東陽的帶領下,我們又來到距離太康墓不遠的夏朝第六個國王少康的陵墓——少康墓,雖同在王陵村,少康墓的境況卻比太康墓更加慘澹,僅存陵墓前的一個標有「少康陵」的標牌[……]「如今的太康墓就只有這些了,由於一些群眾經常在這裡取土,陵墓上的封土越來越少……」許東陽談起太康墓的現狀不免有些感嘆,他介紹說,關於太康墓當地居民有很多傳說,現在這個村子之所以叫王陵村,就是因為村中的太康墓和少康墓而得名,至於確切的有關夏王太康的史料,他也無從說起。[……]據《太康縣誌》記載,太康墓是縣域重點文物古蹟之一,古時極高大,曾多次被挖掘,1984年文物普查時,該陵墓地表及墓冢封土內採集有漢代繩紋板瓦、簡瓦和有幾何圖案的墓磚,由此可知,該墓可能在漢代重修過。墓前立有青石碑,內藏金雀,碑高6尺、寬2尺半、厚約6寸,刻有甲骨文篆字,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時任太康縣長周鎮西請民間匠人在墓前修牌樓,高丈余,青磚紅瓦,刻花雕龍,十分精緻,並派專人看護,每年清明時節,城內師生都到此修墳植樹,遊客也來此觀光旅遊。直到「十年文革」浩劫中,太康墓青碑被砸,陵墓被挖,當時從西南挖開,內有水,寒冷刺骨,投石以試,似深淵無底,眾人疑為陷阱,遂不敢再挖,後又封閉砌好,所以夏王太康陵墓至今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