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化教育

殖民主義教育

奴化教育指殖民主義者對被殖民者施行的麻痹反抗意志、消滅民族精神、篡改國家認同、使其順從接受殖民統治、甘做亡國奴的教育。[1]

1938年,日本軍人在鎮江學校教授日語

目的

奴化教育的主要目的包括:肅清進步思想,強化奴化思想,為侵略戰爭助力。[1]

內容

以日本在中國東北(滿洲國)推行的奴化教育為例:[1]

重組教育制度

日本重組了教育機構,同時對高等教育採取壓制的態度,將大學縮短為三年,僅工科和醫科大學為四年;縮短中學年限;設立部分自然學科學校,以培養協助日本掠奪東北資源的「人才」;設立師範學校,其教育目的不是提高教師能力,而是通過「師道特修科」加強教師的奴化思想;針對初等教育畢業的學生,設立職業教育,教授他們簡單的職業技能,以補充日本掠奪資源所需勞力。

改變教育內容

宣傳「建國精神」,主要是宣傳「日滿一心一德」「民族協和」和「王道」等奴化思想;強制日語教育,過日本的節日,向日本皇宮遙拜;一邊對之前遺留的教科書進行塗抹、刪改,一邊抓緊編寫宣揚「日滿一體」「建國精神」「民族協和」「振興東亞」「王道樂土」「一心一德」和「皇道」等奴化內容的教科書。

設置「勤勞奉仕」

1942年12月頒布《學生勤勞奉公令》,將「勤勞奉仕」列入授課科目,以學生畢業為要挾條件,強迫學生參加體力勞動,為日本掠奪資源、侵略中國服務。

強化視學機構

滿洲國文教部建立督學官室,設督學官,各省設視學官,各市、旗、縣設視學,監督視察奴化教育實施。督學官每年需至少視察管轄學校一次,視察內容全面(詔書放置情況、「建國精神」實施情況、課程訓練、衛生情況、教科書使用情況、日語普及情況、經濟設備管理情況、相關教師思想、修養以及研究情況、教育法令實施狀況、學校與家庭聯繫情況),被認為是奴化教育的警察機構。

參考資料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