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水師學堂

威海水師學堂,位於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劉公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之一。現隸屬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1]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
水師學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山東省威海市
分類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時代1888-1895年
編號3-9
認定時間1988年1月13日

歷史

威海水師學堂位於劉公島西端,丁汝昌寓所西300米處[1][2]。威海水師學堂是中國唯一尚存遺蹟的清朝海軍學校,開辦於清朝光緒十六年(1890年),是清政府繼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廣東水陸學堂之後創辦的第四所培訓海軍軍官的學堂[2]

1889年,北洋海軍成立次年,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呈請李鴻章代奏設立威海水師學堂。獲清政府批准後,學堂於1889年動工,共建房屋將近70間,占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花費購地銀、工料銀近萬兩。1890年6月3日,威海水師學堂開始授課[3]

1889年冬,北洋艦隊照例赴中國南方操巡,順便為威海水師學堂招生。因艦隊在各地均為短暫停留,沒時間面向社會公開招生,所以生源大多是艦隊在上海福州香港等地停留期間由艦上軍官引薦的自己家鄉的青少年。北洋海軍軍官多為福建人,所以招到的學生也多為福建人,平均年齡為15至18歲。此次招生除36名正式學員外,還招10名自費生。他們隨艦隊回到威海基地後便開課。威海水師學堂僅辦四年便停辦,這46名學生乃成為學堂首屆也是唯一一屆畢業生[3]

水師提督丁汝昌兼任學堂總辦,下設委員、提調、總教習、洋文教習各一名,漢文教習兩名,配有敏捷、康濟、威遠、海鏡4條練船,開設英文、代數、幾何、駕駛和艦炮操法、輪機、地理、天文、泅水等30多門內堂和外場課目。學堂的規章制度、管理、獎懲等都按照天津水師學堂章程辦理。威海水師學堂位於北洋海軍基地威海港內,所以北洋海軍的設施都可供學員實習用,部分教員也由北洋海軍教練兼任,這都是其他水 師學堂不及之處。威海水師學堂培養了吳紉禮羅開榜楊教修崔富文李聖傳等知名海軍將領[3]

甲午戰爭中,威海水師學堂遭戰火損毀很嚴重。戰後,部分學生轉入天津水師學堂繼續學業。1894年甲午戰爭後至1944年劉公島汪偽海軍起義期間,威海水師學堂曾先後被英國日本占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堂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管理使用[3]

1988年,「水師學堂」作為「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之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水師學堂收歸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並進行了修復保護[3]。2004年6月,完成了全面維修並對外開放[1]

建築

威海水師學堂殘存的原建築有東西轅門、照壁、小戲樓、旗杆座以及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營房、軍官宿舍等[3]。學堂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四周環繞石砌堞牆及圍牆。2004年修復了堞牆、照壁、涼亭、戲樓、俱樂部及英租時期的3座建築,復建了大門、倒座、東西廂房、宿舍、教室、食堂等已毀建築。水師學堂內部根據史料開展原狀復原陳列[1]。修復後的水師學堂主要分成清代水師學堂核心區、學堂建築被毀遺址展示區、英租時期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營房及軍官宿舍區、水師學堂露天訓練場等4個展示區[3]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 威海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2015-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2). 
  2. ^ 2.0 2.1 劉芳、李曉紅,威海水師學堂,山東檔案2011年02期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走进百年威海水师学堂. 大眾網. 2004-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