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宮風神廟
媽宮風神廟,台灣澎湖縣的閤澎公廟之一[1],主祀風神爺,建於大清乾隆55年(1790年)[2],約於明治32年(1899年)間被拆除。[3]
風神廟 | |||||
---|---|---|---|---|---|
基本資訊 | |||||
位置 | 臺灣 880 澎湖縣馬公市重慶里 (媽宮城隍廟東側停車場處) | ||||
宗教 | 台灣民間信仰 | ||||
主神 | 風神爺 | ||||
廟格 | 闔澎公廟 | ||||
領導 | 重要人物:黃象新、韓蜚聲、郁文勝 | ||||
開基 | 清朝澎湖通判王慶奎 | ||||
建立時間 | 清朝乾隆55年(1790) | ||||
地圖 | |||||
漢語名稱 | |||||
|
沿革
根據金門文人林豪所著的《澎湖廳志》記述:風神廟主祀風神爺,建於澎湖媽宮城隍廟東側,乾隆55年(1790年)農曆11月由時任澎湖通判王慶奎開基,澎湖水師協的副將黃象新、游擊官聶世俊、雷鳴揚皆有參與捐金紀錄。嘉慶四年(1799年)間,時任澎湖通判韓蜚聲[4]拆建廟宇。光緒七年(1881年),水師都司郁文勝倡議重建風神廟,委請監生葉國樑主持,並於光緒八年(1882年)農曆四月落成,耗資一千二百八十餘貫(銅錢),不足額由郁文勝墊付。[1][2]
1895年台灣本島與澎湖易幟。[5]明治31年(1898年),風神廟廟舍被日本官員接收,成為「媽宮辨務署」的替代官舍。[3]明治32年(1899)11月26日,因應「澎湖島國語傳習所」改設為「媽宮公學校」,便將城隍廟東處的風神廟和東北處的程朱祠悉數拆除,翌年改建成學校的教室。[6]
原風神廟供奉的風神爺拆除後,暫時被移祀至媽宮城隍廟中。大正12年(1923年),澎湖天后宮改建完工後,風神爺先移祀天后宮後殿的清風閣,後又供奉於正殿之中,與其他神像並列。[1]
照片解說
光緒11年(1885年)3月29日,孤拔率領的法軍發動澎湖之役,艦隊大舉砲轟媽宮澳(馬公港),並於同月31日占領全澎湖。[7][2]:364-365此照片出自法國家圖書館網站刊載1885年清法戰爭澎湖之役的澎湖風土照,攝有五位法國軍人與一位澎湖在地居民佇立廟前,圖號為「F. 7. Pagode à Maknny (Pescadores)」,其中「Maknny 」拼音有誤,應作「Makung -媽宮」之意。[3]
根據澎湖地方文史工作者許玉河的說法,雖該照片並未明文該建築即為風神廟,但總論該廟廟體新穎,對照史料風神廟方於光緒七年(1881年)重建,與相片拍攝時間1885年相去不遠,應可佐證;且廟宇立面的聖旨牌、楹柱對聯,皆依稀可見「風」、「神」二字,足可推定此廟即為現已消失不存的媽宮風神廟。[3]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余, 光弘. 《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8: 27–49 (中文(臺灣)).
- ^ 2.0 2.1 2.2 林, 豪. 《澎湖廳志》. 台北市: 成文. 1983 (中文(臺灣)).
- ^ 3.0 3.1 3.2 3.3 許, 玉河. 〈媽宮風神廟〉.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2) (中文(臺灣)).
- ^ 〈韓蜚聲〉. 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2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5) (中文(臺灣)).
- ^ 許, 毓良. 〈馬關條約〉.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中文(臺灣)).
- ^ 許, 雪姬. 《續修澎湖縣志.卷11.教育志》. 澎湖: 澎湖縣政府. 2005 [2020-01-05]. ISBN 986001518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5) (中文(臺灣)).
- ^ 陳, 政三. 《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台灣外記》. 台北市: 五南. 2015. ISBN 9789571181837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