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艾伯斯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2年7月22日) |
安妮·艾伯斯(德語:Anni Albers;1899年6月12日—1994年5月9日)[1]是一位德國紡織藝術家和版畫家,她因模糊了傳統工藝與藝術之間的界限而聞名。[2]
安妮·艾伯斯 | |
---|---|
出生 | Annelise Elsa Frieda Fleischmann 1899年6月12日 |
逝世 | 1994年5月9日 美國奧蘭治 (康乃狄克州) | (94歲)
配偶 | 約瑟夫·艾伯斯 (1925年結婚—1976年喪偶) |
網站 | www |
早年生活和教育
安妮·艾伯斯於1899年6月12日出生於德國柏林,原名安納莉澤·埃爾莎·弗里達·弗萊施曼(Annelise Elsa Frieda Fleischmann)。[3]她的母親來自一個出版業家庭,她的父親是一名家具製造商。[4]即使在她的童年時代,她就對藝術和視覺藝術很感興趣。她在年輕時作畫,並在1916-19年間跟隨印象派畫家馬丁·布蘭登堡[2]學習,但在與藝術家奧斯卡·柯克西卡會面後非常氣餒,後者在看到她畫的肖像後尖銳地問她「你為什麼畫畫?」[5]:154
安妮最終決定上藝術學校,儘管藝術學生面臨的挑戰往往很大,生活條件也很惡劣。這樣的生活方式,與她一直以來的富裕舒適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1919年,她在漢堡藝術與工藝學校學習了兩個月,然後於1922年4月開始在威瑪的包浩斯學習。[6]
在包浩斯的第一年,她師從格爾奧格·穆赫和約翰內斯·伊頓。[7]安妮努力在包浩斯找到她自己的科系。女性被禁止參加學校的某些學科[8]並且在她的第二年,無法獲得與未來丈夫約瑟夫·艾伯斯一起進入玻璃製作系的資格,安妮不情願地轉到編織系,這是唯一一個女性可以參加的科系。[2]安妮從未嘗試過編織,並認為它過於「娘娘腔」。[9]然而,在她的導師貢塔·施特爾茨爾的幫助下,很快學會了理解觸覺構造的挑戰,並開始製作幾何設計。[10]在她的作品《作為隱喻的材料》中提到了她的包浩斯開端:「就我而言,是針織線抓住了我,這真的違背了我的意願。編制對我來說似乎很娘娘腔。我希望有東西可以被征服。但環境讓我對線產生了興趣,它們征服了我。」[11]
職業生涯
1925年,安妮與約瑟夫·艾伯斯結婚,後者迅速成為包浩斯的「初級大師」。[3]學校於1926年搬到德紹,包浩斯對生產而非工藝的新關注促使安妮開發了許多功能獨特的紡織品,這些紡織品結合了光反射、吸音、耐用性以及最小化的起皺和翹曲傾向。她出版了幾件設計作品,並收到了壁毯的合同。[12]
有一段時間,安妮是保羅·克利的學生,在華特·葛羅培斯於1928年離開德紹後,安妮搬進了克利和康定斯基旁邊的教學區。[13]在此期間,艾伯斯夫婦開始了他們一生的旅行習慣:首先經過義大利、西班牙和加那利群島。[5]1930年,艾伯斯因創新工作獲得了包浩斯文憑:她使用一種新材料玻璃紙設計了一種吸音和反光的牆紙。[14]
當貢塔·斯特爾策爾於1931年離開包浩斯時,安妮接任了她作為編織系負責人的職務,使她成為為數不多的在學校擔任如此高級職務的女性之一。[15]
德紹的包浩斯在納粹黨的壓力下於1932關閉,並短暫遷往柏林,一年後於1933年8月永久關閉。[16]安妮是猶太人,與丈夫和包浩斯一起搬到柏林,但隨後逃往北卡羅來納州,菲利普·詹森邀請這對夫婦在實驗性的黑山學院任教,他們於1933年11月抵達美國。[3]安妮擔任藝術助理教授。學校專注於「邊做邊學」或「動手學習」。1940年代初期,剛搬來教室,織布機還沒有安裝好時,安妮讓她的學生到外面去尋找自己的織布材料。這是關於材料和結構的基本練習。安妮經常在她的作品中嘗試不同的材料,這讓學生們可以想像古代織布工的情況。[17]直到1949年,安妮和丈夫都在黑山任教。[2]在這些年裡,安妮的設計作品,包括編織品,在美國各地展出。她於1937年獲得美國公民身份。1940年和1941年,安妮與一名黑山學生亞歷克斯·里德共同策劃了一場關於家庭珠寶的巡迴展覽,該展覽在紐約市的威拉德畫廊開幕。[14]
1949年,安妮成為第一位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個展的紡織品設計師。[3]安妮在MoMA的設計展於秋季開始,然後從1951年到1953年在美國各地巡迴演出,使她成為當時最重要的設計師之一。在這些年裡,她還多次前往墨西哥和整個美洲旅行,並成為前哥倫布時期藝術品的狂熱收藏家。[18]
1949年離開黑山學院後,安妮和丈夫一起搬到了康乃狄克州,並在她的家中設立了工作室。[19]在受葛羅培斯委託為哈佛設計各種床罩和其他紡織品,並在MoMA展覽之後,安妮在1950年代致力於可批量生產的織物圖案,創作了她的大部分「圖案式」編織,並出版了若干篇文章和她的作品集——《論設計》。[3]1961年,她被美國建築師學會授予工藝獎章。
1963年,當她和丈夫在洛杉磯的塔馬林德平版印刷工作室參加他的一個講座時,安妮被邀請嘗試使用印刷媒體。她很快就喜歡上了這項技術,此後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平版印刷和絲網印刷上。1964年,她被邀請作為研究員回到塔馬林德。在這裡,她創作了名為《線的參與》的六幅印刷作品。阿安妮在1963年為大英百科全書寫了一篇文章,然然後在她1965年出版的第二本書《論織造》中對其進行了擴充。這本書是美國世紀中葉紡織品設計運動的有力聲音。[20]她的設計工作和設計著作幫助將設計史確立為一個嚴肅的學術研究領域。[21]
1976年,安妮在德國舉辦了兩次大型展覽,並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舉辦了幾次她的設計作品展覽,在此期間還獲得了六個榮譽博士學位和終身成就獎,其中包括第二屆美國工藝委員會1981年「精益求精」金獎。[22]2018年,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博與位於杜塞道夫的北萊茵-西發利亞藝術品收藏館合作舉辦了艾伯斯作品回顧展和書籍。[17]
安妮繼續前往拉丁美洲和歐洲,設計和製作版畫,並進行演講,直到她於1994年5月9日在康乃狄克州奧蘭治去世。[3]約瑟夫·艾伯斯在這對夫婦於1949年從黑山搬到康乃狄克州後曾擔任耶魯大學設計系主任,1976年他先於她去世。[23]
遺產
1971年,艾伯斯夫婦成立了約瑟夫和安妮·艾伯斯基金會[14],他們希望這是一個非營利組織,他們希望能夠進一步「通過藝術來揭示和喚起願景」。[14]基金會官方大樓位於康乃狄克州伯大尼,「包括一個中央研究和檔案存儲中心,以容納基金會的藝術收藏品、圖書館和檔案館、辦公室以及來訪藝術家的工作室。」[24]
安妮於1994年入選康乃狄克州婦女名人堂。[25]
藝術品
艾伯斯是一位主要從事紡織品的設計師,晚年則從事版畫工作。她使用多種技術,主要是石版刻、壓花、絲網印刷和照片膠印。[26]她製作了許多水墨設計,並偶爾嘗試珠寶設計。她的編織作品包括壁毯、窗簾和床罩、裝裱有「圖案式」圖像和大量生產的庭院材料。她的編織物通常由傳統和工業材料製成,並毫不猶豫地結合了黃麻、紙、馬毛和玻璃紙。[27][28]艾伯斯的早期作品,例如窗簾材料和士麥那地毯設計,顯示了一些貫穿她整個職業生涯的特點,特別是她對色彩、形狀、比例和節奏的實驗,以及抽象的、交錯的幾何圖案。[29]她在版畫方面的工作也是實驗性的,因為她會「多次列印線條,首先是正面的,然後是負面的,[和印刷]脫版......她會探索她的工具的極限和可能性。」[26]對艾伯斯來說,「沒有不能為藝術服務的媒介。」[26]
另見
參考資料
- ^ Albers, Anni. New Providence, N.J.: Marquis Who's Who. 1996: 3. ISBN 0-8379-0225-8.
- ^ 2.0 2.1 2.2 2.3 Anni Albers. National Museum of Women in the Arts. [14 Octo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6).
- ^ 3.0 3.1 3.2 3.3 3.4 3.5 "Anni Albe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Retrieved online 14 October 2018.
- ^ Anni Albers' Fabric of Belief at the Tate. Tablet Magazine. 2018-12-19 [2019-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6) (英語).
- ^ 5.0 5.1 Weber, Nicholas Fox; Tabatabai Asbaghi, Pandora. Anni Albers. New York, N.Y.: Guggenheim Museum Publications. 1999: 154. ISBN 0810969238. OCLC 41713625.
- ^ Reif, Rita. Anni Albers, 94, Textile Artist And the Widow of Josef Albers. The New York Times. May 10, 1984.
- ^ Anni Albers. AWARE Women artists / Femmes artistes. [2019-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7).
- ^ Schönfeld, Christiane; Finnan, Carmel (編). Practicing modernity : female creativity in the Weimar Republic. Würzburg: Königshausen & Neumann. 2006. ISBN 3826032411. OCLC 71336738. Editors list列表缺少
|last2=
(幫助) - ^ Oral history interview with Anni Albers, 1968 July 5. www.aaa.si.edu. [2020-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2) (英語).
- ^ Gunta Stölzl and Anni Albers.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2019-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2) (英語).
- ^ Albers, Anni; Danilowitz, Brenda. Anni Albers: selected writings on design. Hanover: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2000. ISBN 0819564478. OCLC 44650776.
- ^ Weber, Nicholas Fox; Jacob, Mary Jane; Field, Richard S. The woven and graphic art of Anni Albers.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85. ISBN 0874749786. OCLC 11650684.
- ^ Weber, Nicholas Fox. He lived on another sphere, and made most people feel too normal, less poetic than he was. www.tate.org.uk. 28 October 2013 [2019-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6) (英語).
- ^ 14.0 14.1 14.2 14.3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 website. [202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9).
- ^ Bauhaus100. Anni Albers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7-02-06. (Accessed: 5 February 2017)
- ^ After 1933 - Bauhaus-Archiv | Museum für Gestaltung, Berlin. www.bauhaus.de. [2019-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2) (英語).
- ^ 17.0 17.1 Coxon, Ann; Fer, Briony (編). Anni Albers. New Haven,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8. ISBN 9780300237252. OCLC 1026344189. Editors list列表缺少
|last2=
(幫助) - ^ Albers, Anni; Bernal, Ignacio; Coe, Michael Douglas; Hill, John T. Pre-Columbian Mexican miniatures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collection. New York; Washington: Praeger. 1970. OCLC 253845585 (英語).
- ^ Guggenheim. www.guggenheim-venice.it. [2019-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6).
- ^ Smith, T'ai. Bauhaus Weaving Theory: From Feminine Craft to Mode of Desig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4: xiii. ISBN 978-0-8166-8723-7.
- ^ Fer, Briony. Anni Albers: Weaving Magic. Tate. 10 October 2018 [2 March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2).
- ^ ACC Gold Medalists | American Craft Council. American Craft Council. [2018-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9) (英語).
- ^ Albers, Jose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2018-02-22]. ISBN 978-0-19-977378-7. doi:10.1093/benz/9780199773787.article.b0000208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9) (英語).
- ^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 Mission Statement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July 15, 2008,.
- ^ Connecticut Women's Hall of Fame. Anni Albers Inductee Profile. [January 25,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25, 2015).
- ^ 26.0 26.1 26.2 Baro, Gene. Anni Albers. Brooklyn, N.Y.: Brooklyn Museum. 1977. ISBN 087273062X. OCLC 3630534.
- ^ With Verticals, 1946 - Museo Guggenheim Bilbao. Museo Guggenheim Bilbao. [2018-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1) (美國英語).
- ^ Dickson, Andrew. Paul Smith on his muse Anni Albers: 'The rest of us are still struggling to catch up'. The Guardian. 2018-10-06 [2018-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8) (英語).
- ^ Anni Albers | Artworks, Exhibitions, Profile & Content. ocula.com. 2019-03-05 [2019-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2)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