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山位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翊武路北端東側,中山北路西側,北為木龍湖,西為西清湖,海拔208米,相對高度58米,東西長350米,南北寬120米,山體占地面積為7.75萬平方千米。山體自東北向西南傾斜,有兩峰突起,呈馬鞍形。山南麓有廣西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寶賢中學,山西北麓有寶積橋因山得名。

歷史

唐代以前因山勢呈盤行狀,稱作盤龍崗。唐會昌五年(845年)元晦開發華景洞,故該山又稱作華景山。宋代因山坳奇石堆積如寶,稱作寶積山。宋紹興年間,呂源在山前小坡立石刻,上書「桂嶺」,是以名之。明代耿良在山上建有諸葛武侯祠,故又名臥龍山。宋代依寶積山建有城牆,今尚存300餘米,並有便門和藏兵洞。在山南和華景洞旁現存摩崖石刻32件。

名勝

山西側北麓有華景洞,洞前有華景塘(鐵佛塘),後有拱宸洞,洞外為平台,洞中曾有鬼谷子像。東面有呂公岩,洞口低矮朝東,洞內有鐘乳石。唐宋時期寶積山已經成為遊覽勝地。唐桂州刺史元晦曾與華景洞前築岩光亭。五代馬賨曾在山東南麓建亭,又有榕樹生長,稱作榕台,下有唐代都督王峻祠。山南麓有寶積岩,有古人類化石和遺蹟。[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