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門天主堂

宣武門天主堂是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前門西大街141號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北京最早設立的天主教教堂,俗稱南堂南天主堂。始建於1605年,現行的三層巴洛克建築建於1904年。曾作為天主教北京教區主教座堂

南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
座標39°54′03″N 116°22′30″E / 39.900779°N 116.375103°E / 39.900779; 116.375103
分類古建築
時代
認定時間1996年11月20日

歷史

 
1874年的宣武門天主堂

南堂是北京歷史最為悠久的教堂,它是在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由義大利籍傳教士利瑪竇興建的,早期的南堂名叫宣武門禮拜堂,規模非常小,是一座中國傳統建築,僅在醒目位置安放了一座十字架,以表示其天主教堂的身份。

順治七年(1650年),在德國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的主持下,在宣武門禮拜堂的原址上開始了天主堂的翻建工程,兩年後一座中國風格的大教堂建成了,據史料記載,新建的大教堂「牖器飾,如其國制,內建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極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樓一座,署有上賜『欽宗天道』四金字。」順治帝對湯若望和宣武門天主堂非常關注,曾24次親臨南堂,並賜有御製「通微佳境」,由此可見南堂在當時的政治地位。湯若望建成的南堂設施齊全,除了一般的宗教建築之外還有天文台、藏書樓、儀器室等科學設施,為西方現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宣武門天主堂重修工程開始,十年之後一座歐洲風格的高大建築落成,這是北京城內繼蠶池口天主堂之後第二座歐洲風格的建築。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北京發生地震,南堂建築在地震中遭到損毀,次年葡萄牙國王斐迪南三世出資重建宣武門天主堂,重建的南堂採用了當時在歐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建築平面取十字形,長八十尺,寬四十五尺,教堂屋頂做穹窿狀。

雍正八年(1730年),南堂再次在地震中損毀,雍正帝專門賜一千用於南堂的重修,重修後的南堂延續了原先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門窗屋頂皆用穹窿設計,顯得更加敞亮和氣派。

乾隆四十年(1775年)南堂又毀於火災,乾隆帝賜銀一萬兩用於恢復教堂原貌,並且手書「萬有真原」的匾額賜予教堂。

道光十八年(1838年)由於反天主教勢力與天主教摩擦不斷,清政府為了息事寧人取締了中國天主教的一切活動,宣武門天主堂被政府沒收,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才將教堂發還,1860年南堂由孟振生神父(Fr. Joseph Martian Mouly)主持重新開堂。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宣武門天主堂和其他教堂一樣遭到了義和團團民的圍攻和破壞,1900年6月14日,南堂被義和團燒毀,同時被毀的還有東堂西堂聖尼古拉堂通州天主堂等建築。1904年第四次重修的南堂主堂和附屬建築竣工,這就是人們今天看到的宣武門天主堂的建築。

1979年12月21日,中國天主教愛國會自選自聖主教傅鐵山在宣武門天主堂接受神職,成為文化大革命天主教宗教活動在中國大陸恢復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同時也標誌著南堂再次成為天主教北京教區主教座堂,目前天主教北京教區行政管理所就設立在這裡。

建築

宣武門天主堂共有三進院落,大門為中式建築占據了教堂的第一進院落,其後的東跨院為教堂的主體建築,西跨院為起居住房。教堂主體建築為結構,面向南方,正面的建築立面為典型的巴洛克風格,三個宏威的磚雕拱門並列,將整個建築立面裝點得豪華而莊嚴,整個建築裡面磨磚對縫,精美的磚雕隨處可見。教堂建築的室內空間運用了穹頂設計,兩側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整體氣氛莊嚴肅穆。1996年宣武門天主教堂列名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

  1. 佟洵 主編. 基督教与北京教堂文化.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999年9月: 281–296. ISBN 7-81056-273-8 (中文). 
  1. ^ 1.0 1.1 1.2 1.3 北京:天主教北京教区神职人员2016年最新调动名单. 信德網. 2016-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6).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