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洩療法
此條目或其章節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2024年5月14日) |
宣洩療法(英語:cathartic method),也稱淨化療法,由奧地利醫生布洛伊爾提出,是一種利用催眠治療病人(尤其是癔症這類神經症病人)心理障礙的方法,其目的是喚起導致障礙的被壓抑或棄絕的創傷性記憶,從而產生一種被稱為「宣洩」(abreaction)的情緒釋放。這也是精神分析的開山之作,布洛伊爾和弗洛伊德合著的《癔症研究》主要採用的治療方法。宣洩療法在精神分析中逐漸由強調自由聯想的談話療法所替代。
這種方法包括三個階段:
- 對癔症患者進行催眠;
- 催眠後,醫生會向病人提問,使其在情感上重溫痛苦的創傷事件;
- 這種體驗結束後,醫生會喚醒病人,命令他記住自己在類催眠狀態下所說的一切。
一旦清醒,病人就會記得他們在恍惚期間說過的每一句話,癔症症狀也會消失。
這種方法源自讓-馬丁·沙可關於癔症創傷性病因的假說。根據這一假說,當一個人在受到創傷性休克後導致解離時,她就會罹患癔症。
歷史
淨化療法的「淨化」(英語:catharxis)一詞來自於古希臘語,表示淨化、清除。亞里斯多德以此表示悲劇對觀眾所造成的效應。[1]
淨化療法的目的是讓主體喚起、甚至重新經歷創傷事件,並宣洩或彌除掉聯結於其上的致病情感。淨化療法主要屬於前精神分析的1880-1895年的階段。起初,該療法和催眠緊密聯繫在一起,不過弗洛伊德很快不再採用催眠,不再向病人暗示其症狀的不存在來消除症狀,而是採用一種簡單的暗示,即把手壓在病人的額頭上,用以說服病人能夠重新找到致病記憶。[1]
儘管精神分析興起之後,淨化療法不再占據治療的主要方面,但它仍然是心理治療的其中一個有效手段。一方面,許多治療經驗中會出現記憶的強烈復甦,伴隨著多少有些狂暴的情緒卸載;另一方面,淨化療法也以不同的形態重複出現在治療過程中,特別是轉移的現實化中。[1]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尚·拉普朗虛; 尚-柏騰·彭大歷斯. 精神分析辭彙. 臺北: 行人. 2000: 65-67. ISBN 957-3069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