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吻斜鋸牙鯊
尖頭曲齒鮫(學名:Rhizoprionodon acutus),又名尖吻斜鋸牙鯊,為軟骨魚綱真鯊目白眼鮫科斜鋸牙鯊屬下的一個種,被IUCN列為易危保育類動物。德國博物學家愛德華·呂佩爾(Eduard Rüppell)在其1837年出版的《紅海魚類》中首次進行了科學描述,命名為Carcharias acutus。此後,本種被列為幾個不同的屬。俗稱牛奶鯊(Milk Shark),來自印度的一種信仰,即食用這種鯊魚的肉可以增強泌乳[2]。
尖吻斜鋸牙鯊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
亞類: | 鯊總目 Selachimorpha |
目: | 真鯊目 Carcharhiniformes |
科: | 真鯊科 Carcharhinidae |
屬: | 斜鋸牙鯊屬 Rhizoprionodon |
種: | 尖吻斜鋸牙鯊 R. acutus
|
二名法 | |
Rhizoprionodon acutus Rüppell, 1837
| |
異名 | |
|
分布
深度
水深70至80公尺。
特徵
本魚體延長,較細小。頭很平扁。吻長而扁薄,由背部看呈三角形,眼小而圓。口深弧形,上顎和下顎的嘴角處都有長長的皺紋,兩顎的齒排數為24-25,上牙有細鋸齒且傾斜度大;下齒形狀相似,但鋸齒較小且齒尖輕輕向上彎曲。第一背鰭後緣深達腹鰭基部後部上方,尾其寬長,尾基上方具凹窪,下方則無。體背面和上側面灰褐色,下側面和腹面白色;背、尾、胸鰭皆灰褐色,臀、腹鰭淡白色。體長通常約110公分,雄魚體長可達175公分。
生態
本魚棲息於沿岸,有時會游入河口,肉食性,以魚類、甲殼動物或軟體動物等為食,胎生,各地區的繁殖期不同,雌鯊一般每年生產,但有些則每隔一年甚至每三年生產一次,每窩產下1到8尾幼魚不等,一般為2到5隻,隨著雌鯊大小的增加而增加。
經濟利用
食用魚,通常用延繩釣、刺網、拖網和鉤線捕獲的,以新鮮或曬乾並醃製的方式出售供人類食用,也用於製作魚翅湯和魚粉。紅燒或做成魚丸、魚鬆。
參考文獻
-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11). Rhizoprionodon acutus. FishBase. Version 2011-12.
- 尖頭曲齒鮫 Rhizoprionodon acutus Rüppell, 1837.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臺灣)).
- ^ Rigby, C.L.; Harry, A.V.; Pacoureau, N.; Herman, K.; Hannan, L.; Derrick, D. Rhizoprionodon acu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0, 2020: e.T41850A68642326 [19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20-3.RLTS.T41850A68642326.en .
- ^ Van der Elst, R. A Guide to the Common Sea Fishes of Southern Africa third. Struik. 1993: 46. ISBN 1-86825-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