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姓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1年4月23日) |
姓氏 | |
尤 | |
《百家姓》第19位 | |
2: |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
3: |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
4: |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
郡望 | 吳興郡 |
尤姓是南中國的姓氏,始自10世紀,在百家姓中排第19,台灣第八十五大姓,在大陸當代姓氏中排第124位,約佔大陸漢族人口的萬分之六,多生活在南中國一帶。
來源
按照目前大部分尤氏觀點:尤姓原姓沈。五代之初,梁帝朱溫於公元909年冊封武威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閩王,因審、沈二字同音,福建境內一部分沈姓族人為了避諱,將自己的姓改為「尤」。宋代李綱於《梁奚谷漫錄》指:「系出沈姓,五代王審知據閩,閩人沈姓者,避沈音,去水改尤氏」。根據泉州尤氏觀點,首先避諱改姓之人名為沈思禮,原名沈誠,生於河南光州,唐末天下大亂,其幼年與親族隨王緒、王潮的民變軍隊南下進入福建,後為王審知女婿。公元924年護送王審知入京進萬壽節,後唐莊宗李存勖封其為唐駙馬都尉,他為尊崇其岳父威望,避諱閩王名字「審」「沈」諧音,把沈姓去掉三點水,改為「尢」姓(即尤的繁寫),成為尤姓的得姓始祖。今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鎮南廳有尤(沈)思禮與夫人王郡主的陵墓,俗稱「駙馬墓」。但據史料查證王審知自公元885年隨軍入閩至公元925年離世,終身未返戰亂多事之中原。1981年出土的王審知墓志銘記載了他的四名女婿,其中亦無尤思禮。尤思禮為王審知女婿因諱改姓一說始現於距五代六百年之後的明代尤氏族譜,之後流傳甚廣,目前大部分尤氏皆奉尤思禮為得姓始祖。
根據避諱改姓這一說法,尤姓的祖源與沈姓相同。《姓纂》指,沈姓為黃帝的後裔,源自周文王的第十子晡季,因為食采於沈國而得姓。當時的沈國大致位於河南省汝南縣東南至安徽省阜陽縣西北一帶地方。
除避諱改姓一說外,尚有史料記載尤姓自古即有:據《後漢書·卷七十七》和《傅山全書·六卷》等所載,東漢時有尤來,漢人外孫之鄯善王尤還,龜茲王尤利多,其中尤利多叛漢後被班超廢黜並遣送洛陽。又據西晉史學家陳壽所作《三國志》卷六十賀齊傳:(建安)二十一年,鄱陽民尤突受曹公印綬,化民為賊,陵陽、始安、涇縣皆與突相應。齊與陸遜討破突,斬首數千,餘黨震服,丹楊三縣皆降,料得精兵八千人。拜安東將軍。 《三國志》卷五八陸遜傳:鄱陽賊帥尤突作亂,復往討之,拜定威校尉,軍屯利浦。上述這些尤氏均為五代前見諸史冊之人物,其中《三國志》記載的尤突最為重要,鄱陽秦時設縣東漢置郡,開化較早久為漢人農桑之地,不似江南內陸山區尚有越人居住,所以陳壽書其為鄱陽民尤突,而未書為鄱陽越人尤突,但其後無世系可考。
另外以貴州為主的少部分尤氏及其分支猶氏認為:尤姓並非起源福建。在公元909年王審知據閩稱王、福建沈姓去水改尤的三十五年之前,即公元874年,山西壽陽尤氏崇仁、崇義、崇禮兄弟,三人皆任唐朝都總管之職,奉唐僖宗之詔督師征討南詔國占領的播州(今渝南黔北之地),克復之後敕封尤崇義為世襲播州宣慰使司職,鎮守黔中翁水,至今陵墓仍在,縣誌與族譜可考其事跡,貴州尤氏亦多奉尤崇義為祖。
另有少部份尤姓人則是仇姓人士所改,許多仇姓人士認為「仇」字有施暴之意,不祥,因而改為尤姓。一說春秋時期「仇」、「尤」,皆「怨」也,音義相通,都是怨忿之義,因此亦有稱尤氏者,讀音作qíu(ㄑㄧㄡˊ),今讀作yóu(ㄧㄡˊ)亦可。
除了漢族的尤姓外,亦有少數民族取本族老姓之首個音節漢化為尤姓,如蒙古族之猷佳氏,滿族之猷格理氏和佑祜魯氏,赫哲族之尤可勒氏,台灣原住民、佤、苗、羌等民族亦有尤姓。
分布
在北宋時,尤姓寥若晨星,直至宋真宗天禧年期(1017年—1022年),其後輩人才開始光芒四射,《常州府志》記載,宋真宗時,泉州晉江人尤叔保舉家遷往浙江常州府無錫,子大公,孫尤輝,曾孫尤著,玄孫尤袤、尤梁,尤袤子尤概,孫尤焴、尤耀,曾孫尤冰寮均名載史冊。
到了宋元之戰時,蒙古鐵騎南侵,趙宋喪師失地,節節敗退。尤姓族人大舉遷移至廣東、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北方落入外族統治後,政治相對穩定,部分尤姓人亦舉家北上。其中,戰亂時,大批難民湧入相對穩定的山西,致使山西成為人口稠密旳地區,明初政府為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50年間八次大規模遷移山西移民到不同地區,當中就包括尤姓,被分遷於北京、江蘇、安徽、湖南等地。
目前尤姓人以福建、潮州和江蘇兩地最多,而福建、潮州亦因鄰近海岸,近百年其族人進一步遷徙至海外,並見於台灣、越南等地。在越南胡志明市南部的美湫市(Mỹ Tho,又稱美拖)一帶,就有一批尤姓族人群居,來自潮州饒平。尤姓在越南語漢越辭的正規拼法為Vuu。而在菲律賓創立超拼音編碼系統的尤扶西,則來自福建泉州晉江,反映其族人近代的遷徙路線。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