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腳 (屏東縣)
山腳,是台灣屏東縣恆春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鎮西南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山腳里不含城南里及城西里所夾凸出部分、城西里西部、城南里東部邊界地帶及南部邊界地帶、網紗里南部東側凸出部分。[1][2][3][4]
歷史
台灣日治初期,山腳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山腳庄」(舊制街庄),隸屬於宣化里。該庄昔日北邊西半葉與東半葉之北與網紗庄為鄰,兩半葉之間所夾為恆春街,東半葉之北、東及東南與射麻裡庄為鄰,南邊為鼻仔頭庄,西南邊為龍泉水庄,西半葉之西西邊為槺榔林庄、大平頂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11日,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恆春廳。[5]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5月1日,該庄編入「恆春區」,隸屬於恆春廳。[6]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25日,全台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恆春區改隸屬於阿緱廳。[7]1920年(大正九年)10月1日,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山腳」大字,隸屬於高雄州恆春郡恆春庄(新制街庄)。[8]1940年(昭和十五年)6月17日,恆春庄改制為恆春街。[9]
戰後恆春街改制為恆春鎮,隸屬於高雄縣,大字亦改制為里。1950年(民國39年)10月1日,高、屏分治,恆春鎮改隸屬於屏東縣。[10]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本地區的範圍大致包括山腳里不含城南里及城西里所夾凸出部分、城西里西部、城南里東部邊界地帶及南部邊界地帶、網紗里南部東側凸出部分。[1][2][3][4]
聚落
交通
省道台26線是楓港至達仁的幹道,路線呈U字形,目前並未全線通車,其主要通車路段(楓港至港口)以外環道形式經過本地區南門外聚落西側、林投尾聚落。由該道路北行可前往車城鄉、枋山鄉,並止於楓港地區的省道台9線路口;南行可前往恆春鎮南部、滿州鄉東南部,並止於港口地區茶山聚落旁的縣道200甲線終點路口。[1][2][11]
縣道200號是恆春至港仔的道路,經過本地區東半葉暨出火聚落。由該道路西行可前往恆春鎮恆春市區,轉北並止於網紗地區的省道台26線路口;東行可前往滿州鄉,並止於九棚地區港仔聚落旁的省道台26線港仔至旭海路段起點路口。[1][2][11]
鄉道屏157線是頭溝至恆春的道路,其南側端點(終點)位於本地區西半葉東北部邊界地帶的省道台26線路口。[1][2][4]
鄉道屏159線是恆春至龍水的道路,其北側端點(起點)位於本地區北部中央偏西的縣道200號路口,由北向南蜿蜒而行,會經過本地區的林投尾聚落。[1][2][4]
學校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臺灣堡圖. 臺灣總督府. 1904年.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日治行政區_街庄(1990年代)圖層.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30).
- ^ 3.0 3.1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行政區_村里界【NLSC】圖層.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30).
- ^ 4.0 4.1 4.2 4.3 屏東縣恆春鎮行政區域圖.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05年12月.
- ^ 明治三十四年府令第六十六號·廳位置及管轄區域. 臺灣總督府府報. 1901-11-11, 第1054號: 16–17.
- ^ 明治三十七年·恒春廳廳令第九號街庄長管轄區域改正ノ件.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三十七年. 1904-04-28: 0027–0028.
- ^ 明治四十二年府令第七十五號·廳位置及管轄區域. 臺灣總督府府報. 1909-10-25, 第2819號: 69–83.
- ^ 台灣總督府、台灣日日新報社合編 (編).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 成文出版社. 1921年.
- ^ 昭和15年府令第81號·州、廳ノ位置、管轄區域及郡市ノ名稱、位置、管轄區域中改正. 臺灣總督府府報. 1940-06-08, 第3907號: 17.
- ^ 王世慶.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 政治志·建置沿革篇.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1-06-30.
- ^ 11.0 11.1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行政區_鄉鎮區界【NLSC】圖層.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