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伊靈曦堂
巴哈伊靈曦堂是巴哈伊信仰的崇拜場所。它也被稱為Mashriqu'l-Adhkár ,阿拉伯語的意思是「紀念上帝的黎明之地」。
巴哈伊靈曦堂向巴哈伊教徒和非巴哈伊教徒開放,供他們祈禱和沉思。所有巴哈伊靈曦堂均呈九邊形圓形,周圍有九條向外的小路和九個花園。巴哈伊文獻設想在崇拜場所周圍修建許多致力於社會、人道主義、教育和科學追求的附屬機構,儘管目前還沒有巴哈伊崇拜場所建成到這種程度。目前,大多數巴哈伊祈禱會都在個人家中或當地巴哈伊中心舉行,而不是在巴哈伊崇拜場所舉行。
截至2023年[update], 全世界已經有14座巴哈伊靈曦堂完工 (包括一座在後期被損壞的靈曦堂)。這14座靈曦堂中有8座是大洲靈曦堂。它們位於美國、烏干達、澳大利亞、德國、巴拿馬、薩摩亞、印度和智利。 其中有2座大洲靈曦堂贏得了眾多的建築類榮譽。它們是印度的蓮花寺和智利的聖地牙哥巴哈伊聖殿)。
在另外五座現存的巴哈伊靈曦堂中,四座是地方靈曦堂,一座是國家靈曦堂。另外兩座巴哈伊靈曦堂的建設工作正在進行中,巴哈伊社區擁有120多處房產,旨在用於未來的靈曦堂建設。
歷史
巴哈伊靈曦堂首次以Mashriqu'l-Adhkár (Mashriqu'l- مشرق اﻻذكار的名稱被提及(Mashriqu'l-Adhkár)</link> ;阿拉伯語,意為「紀念上帝的黎明之地」),收錄於巴哈伊信仰創始人巴哈歐拉的律法經典《亞格達斯經》中。 [1] [2] [a]巴哈歐拉寫道: [5]
全世界人民啊!你們要以所有宗教之主的名義在各地建造崇拜場所。讓它們在存在的世界中儘可能完美,並用適合它們的物品來裝飾它們,而不是用圖片和肖像或雕像來裝飾它們。然後,帶著光輝和喜悅,慶祝對主,那最慈悲者的讚美。
第一座巴哈伊靈曦堂位於現在的土庫曼斯坦,是在巴哈歐拉在世時規劃的,然後在他的兒子和繼任者阿博都-巴哈任職期間設計和建造。 [6]它於 1919 年竣工,但後來被巴哈伊教徒徵用並最終被拆除。 [7]美國第一座巴哈伊靈曦堂由阿博都巴哈於 1912 年奠基,並於 1953 年在他的孫子和繼任者守基·阿芬第任職期間落成。 。 [3]
同樣是在 1953 年,守基·阿芬第宣布了一項長期計劃,為幾乎每個大陸地區建造一座靈曦堂。 [8]這些靈曦堂被稱為「母靈曦堂」或大陸靈曦堂,旨在成為其所在地區眾多靈曦堂中的第一座。 [4] [9]守基·阿芬第於 1957 年去世,但世界正義院繼續了他建造巴哈伊靈曦堂的計劃。該機構於 1963 年首次選舉產生,自那時起一直領導著世界巴哈伊社區。 [4]世界正義院已將建造靈曦堂納入其教學計劃的目標中。 [10]到二十世紀末,烏干達、澳大利亞、德國、巴拿馬、薩摩亞和印度建成了更多的大陸靈曦堂。 [11]
2001年,世界正義院在致世界巴哈伊的里茲萬信函中寫道:「懷著深深的感激和喜悅 ...我們在這個吉利的時刻宣布,決定繼續在智利建造第八座也是最後一座大陸靈曦堂。 [11]這座靈曦堂已於2016年竣工。 [12]
與此同時,在 2012 年裡茲萬致辭中,世界正義院宣布了即將建造的,第一座地方和國家巴哈伊靈曦堂的位置。 [13]首批兩座國家靈曦堂將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巴布亞紐幾內亞,而首批五座地方靈曦堂將位於柬埔寨、印度、肯亞、哥倫比亞和萬那杜。 [13]從那時起,規劃中的一座國家靈曦堂已經竣工, [14]規劃中的四座地方靈曦堂也已竣工。 [15] [16] [17] [18]第二座國家靈曦堂和第五座地方靈曦堂的建設工作正在進行中。 [19] [20]此外,截至 1988 年,已有 84 個國家巴哈伊社區獲得了用於最終建造巴哈伊靈曦堂的財產[3] [6] [21]
建築學
所有巴哈伊靈曦堂都有一定的建築元素,其中一些是巴哈伊經文所指定的。 [6]它們需要呈圓形、九邊形,並有九條向外延伸的路徑和圍繞它們的九個花園。 [3]數字九對於巴哈伊來說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代表著完整性、完美性以及巴哈伊宗教統一的教義。 [6]雖然截至 2010 年,所有固定的巴哈伊靈曦堂都擁有圓頂,但巴哈伊法律並不要求靈曦堂擁有圓頂。 [6]至大聖名是巴哈伊的一個符號,以書法形式出現在每座寺廟中,通常出現在圓頂的頂部。 [22]所有巴哈伊靈曦堂還設有祈禱廳,座位面向以色列阿卡的巴哈歐拉聖殿,即Qiblih ,即巴哈伊在義務祈禱時所面對的方向。 [3]講壇或祭壇不得作為建築特徵。 [21]
雖然巴哈伊靈曦堂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建築元素,但其設計的其他方面卻有所不同。 設計方案可由巴哈伊和非巴哈伊建築師提交,一些已完工的靈曦堂是由非巴哈伊建築師設計的。 守基·阿芬第領導巴哈伊社區時設計的巴哈伊靈曦堂包含許多古典建築元素,通常避免現代風格,他將現代風格描述為「對於靈曦堂而言,大部分都是醜陋的,而且總體上過於功利」。 巴哈伊靈曦堂也在不同程度上將其所在地區的文化和環境元素融入到其材料、景觀和建築中。 這些當地標誌通常在較新的靈曦堂中更為突出。
目的和活動
巴哈伊靈曦堂是巴哈伊信仰的崇拜場所。
巴哈伊教徒和非巴哈伊教徒都可以在這裡表達對上帝的虔誠。 巴哈伊靈曦堂向所有人開放,不分宗教、性別或任何其他標誌。 進入靈曦堂的唯一要求是,衣著端莊和舉止寧靜。 巴哈伊律法規定,每個城市和城鎮都應建造一座靈曦堂。 守基·阿芬第說,巴哈伊靈曦堂是巴哈伊信仰的「沉默的老師」。
巴哈伊法律要求,只有巴哈伊信仰或其他宗教的經文文本可以在靈曦堂內部閱讀或吟誦,無論其語言是什麼。 由於沒有講壇,讀者可以使用簡單的可攜式講台。 雖然合唱團可以演唱配樂的聖言和禱文,但室內不得演奏任何樂器。 一些巴哈伊靈曦堂建立了合唱團,演唱基於巴哈伊著作(聖言)的音樂作品。 巴哈伊經文還規定,靈曦堂內不得展示任何圖片、雕像或圖像。 不得進行布道,不得舉行儀式。 追悼會有時在巴哈伊靈曦堂舉行。雖然不允許在靈曦堂內舉行婚禮,但通常可以在靈曦堂的花園裡舉行。 在主要的基督教國家,巴哈伊靈曦堂每周日提供靈性服務,但巴哈伊歷尚未在靈曦堂崇拜中實施。
守基·阿芬第教導說,每個靈曦堂都應該被人道主義、教育和慈善機構的綜合體包圍——例如學校、醫院、敬老院、大學和旅館——為它們所在的地區提供服務。 他提到,靈曦堂及其附屬機構之間的互動在未來可以提供「巴哈伊崇拜和服務的職能。這兩者對於世界的復興都至關重要」。 迄今為止,只有一些這樣的附屬設施完成了建造 ,並且沒有某個巴哈伊靈曦堂能夠擁有所設想的全部附屬設施。 守基·阿芬第還認為靈曦堂的功能與哈齊拉圖聖城(俗稱巴哈伊中心)的功能相輔相成,並表示如果這兩座建築位於同一地點,那就太理想了。 目前,大多數社區的巴哈伊祈禱會都是在家庭或巴哈伊中心舉行,但埃勒姆·阿夫南指出,此類活動「喚起了靈曦堂的精神」,其目標是最終能夠建造更多靈曦堂。
資金和管理
巴巴哈伊靈曦堂的資金來自巴哈伊社區的自願捐款。 靈曦堂崇拜期間不進行任何募捐,只有巴哈伊信徒才可以向巴哈伊基金捐款,包括用於建造和維護禮拜堂的資金。 阿博都巴哈和守基·阿芬第都將各國巴哈伊靈曦堂的建設視為國際巴哈伊社團的項目。 建造靈曦堂時,所需的資金來自世界各地的巴哈伊教徒。 在世界範圍內,與靈曦堂(以及巴哈伊世界中心建築)相關的費用構成了巴哈伊政府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來說,巴哈伊靈曦堂及其所在場地是該國巴哈伊國家靈理會的財產。這些財產由財政捐贈基金持有。 相關國家靈理會的一個委員會負責管理靈曦堂的活動和事務,但在靈性層面,他們將自己視為屬於全世界巴哈伊的靈曦堂的監護人。
大陸禮拜堂
美國威爾梅特
現存最古老的巴哈伊靈曦堂位於芝加哥附近密西根湖畔的威爾梅特。它曾獲得幾項建築獎項。1978年,它被列入美國國家歷史名勝名錄。2007年,巴哈伊靈曦堂被伊利諾州旅遊局評為伊利諾州七大奇蹟之一。每年約有25萬人參觀這座靈曦堂。
阿博都巴哈在西行期間來到威爾梅特參加靈曦堂的奠基儀式(於1912年5月1日奠基)。首席建築師是路易斯·布爾喬亞(Louis Bourgeois)。 儘管他的設計初稿最終由於不切實際的因素而被修改了無數次。這座靈曦堂於1921年動工,1951年竣工,1953年落成。其建築總成本超過 2.6 百萬美元。1958年至2001年間,威爾梅特靈曦堂與「與「老人之家」有了聯繫,並且被美國巴哈伊社團管理
建築物的外牆由約翰·約瑟夫·厄利 (John Joseph Earley) 為靈曦堂開發的波特蘭水泥、石英和沙子的混凝土混合物組成。從地面算起,該建築高約58.2米,圓頂直徑為27.4米。禮堂可容納1,191名參觀者。外部裝飾著各種宗教的符號,包括拉丁十字、希臘十字、星月、大衛之星、萬字符(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中使用的古老符號)和五芒星。靈曦堂的場地上有九個噴泉、一排排的中國杜松和各種各樣的花卉,包括每年秋天種植的數千朵鬱金香。
烏干達坎帕拉
烏干達首都和最大城市坎帕拉北郊的基卡亞山上有一座巴哈伊靈曦堂。 守基·阿芬第宣布將於 1955 年建造坎帕拉靈曦堂,因為伊朗巴哈伊教徒受到迫害,導致他們無法實現。 它是由建築師查爾斯·梅森·雷米設計的。 1957 年 1 月 26 日,代表守基·阿芬第的Rúhíyyih Khánum奠基。 非洲第一位聖輔穆薩·巴納尼 (Musa Banani) 也出席了奠基儀式,並將守基·阿芬第送來的巴哈歐拉聖殿的泥土作為禮物放入了地基中。 落成典禮於 1961 年 1 月舉行,魯希伊·卡努 (Rúhíyyih Khánum) 也出席了儀式。
該建築超過39米高,底部直徑100多米。 圓頂超過37米高, 直徑13米。 為了防範該地區可能發生的地震,其地基可達到地下數米。 靈曦堂可容納800人。 坎帕拉巴哈伊靈曦堂建成時是東非最高的建築。
參考資料
- ^ 1.0 1.1 Smith 2000,第235頁.
- ^ Afnan 2022.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Momen 2010.
- ^ 4.0 4.1 4.2 Hassall 2012b.
- ^ Warburg 2006,第486-487頁.
- ^ 6.0 6.1 6.2 6.3 6.4 Buck 2010.
- ^ Momen 1991.
- ^ Razmilic 2016.
- ^ Smith 2022.
- ^ Hartz 2009,第107頁.
- ^ 11.0 11.1 Adamson 2007,第303頁.
- ^ Foroudi 2016.
- ^ 13.0 13.1 Baháʼí World News Service 2012.
- ^ Baháʼí World News Service 2023a.
- ^ Baháʼí World News Service 2017c.
- ^ Baháʼí World News Service 2018b.
- ^ Baháʼí World News Service 2021b.
- ^ Baháʼí World News Service 2021c.
- ^ Baháʼí World News Service 2019.
- ^ Baháʼí World News Service 2021a.
- ^ 21.0 21.1 Rafati & Sahba 1988.
- ^ Warburg 2006,第487頁.
引用錯誤:頁面中存在<ref group="lower-alpha">
標籤或{{efn}}
模板,但沒有找到相應的<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
標籤或{{notelist}}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