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斯勞十一人
布雷斯勞十一人(德語:Breslau-Elf)是德國國家足球隊於1937年5月16日在布雷斯勞赫爾曼·戈林體育場以8比0戰勝丹麥國家足球隊的友誼賽中所使用的別稱。時任德國隊主教練的塞普·赫爾貝格在1937年率隊進行的總共11場比賽中均保持不敗,其中10場取勝[1],被普遍認為是德國足球史上最著名的團隊之一[2]。
背景
布雷斯勞十一人的的核心陣容最初由首任德國隊主教練奧托·內爾茨在1934年世界盃足球賽期間構建。這一時期在德國國內占主導地位的俱樂部是沙爾克04,但沙爾克04的比賽風格傾向於快速傳接配合,並不符合內爾茨對英式足球的理解——要求更多身體對抗、更直接的戰術打法。因此,沙爾克04僅有弗里茨·謝潘1名球員是國家隊的常備主力[3]。
內爾茨的戰術在最初獲得成功,他與當時仍為助理教練的赫爾貝格共同率隊在1934年世界盃中令人驚訝的奪得季軍。內爾茨在對陣奧地利的季軍爭奪戰中作出了一些陣容變化,漢斯·雅各布取代維利巴爾德·克雷斯擔當門將,由於後者在半決賽對陣捷克斯洛伐克的比賽中表現不佳。賴因霍爾德·明岑貝格也被列入了首發名單,這使得斯澤潘得以從中場中路的位置上解放出來,回到他更為熟悉的影子前鋒位置。
世界盃上所取得的成功使得德國隊在柏林舉行的1936年奧運會上被寄予了很高期望,但他們在第二輪便被挪威以2比0淘汰。這一結果使得內爾茨被迫引咎辭職,並將權利移交至助理教練赫爾貝格。奧運會後,赫爾貝格選擇以沙爾克04的班底重建國家隊,斯澤潘及其隊友魯道夫·格勒施和阿道夫·烏爾班很快便成為了國家隊常客。具有較強跑動能力的安德烈亞斯·庫普費爾、阿爾賓·基青格和弗朗茨·艾爾貝恩等年輕球員也得到重用[4]。
比賽
|
|
後續
布雷斯勞十一人在1938年3月德奧合併後瓦解。由於政治壓力,赫爾貝格被迫將部分出生於奧地利的球員納入德國隊參加1938年世界盃足球賽。該團隊未能達到大眾的期望,在世界盃首輪比賽即被瑞士淘汰。
對於丹麥而言,這場比賽至今仍然是丹麥國家足球隊歷史上的最大比分失利,並被定性為丹麥足球的最低谷[5]。它被後人稱之為「布雷斯勞之戰(the Battle of Breslau)」[6]。這場失利對於參賽球員的影響也一直持續,門將斯文德·延森在國家隊生涯中再也沒有發揮出最佳水準。7名丹麥球員缺席了國家隊的下一場國際比賽,當中包括卡爾·拉爾森,他曾表示這只不過是當天的天氣對於足球而言過於溫暖[5]。而0比8的失利卻成為卡爾·拉爾森代表丹麥國家隊參加的唯一一場比賽。丹麥的拙劣表現在隨後被解釋為體能狀況欠佳,或者可能是防守球員使用的陣式造成了混亂。斯文德·延森、波爾·漢森和亨利·尼爾森在俱樂部中使用2-3-5陣式,而卡爾·拉爾森和波爾·延森在其俱樂部中則使用更為現代的WM陣式[5]。直至英格蘭人愛德華·馬格納在1939年被聘用為國家隊主教練後,這些丹麥的業餘球員才得到充分的體能調節,並接受系統的陣式訓練[7]。
注釋
- ^ (德文)Muras, Udo. Nur Hitler konnte sie stoppen. 2007-05-16 [2011-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13).
- ^ (德文)Hesse-Lichtenberger, Ulrich. Tor! The story of German football. 2003.
- ^ (德文)Fischer/Lindner, Stürmer für Hitler, Verlag die Werkstatt, Göttingen 2002, S. 83 ff, ISBN 3-89533-241-0
- ^ (德文)Helmut Schön. Fußball. Erinnerungen. Berlin: Ullstein Verlag. 1978年: 79-80. ISBN 3-550-07676-2.
- ^ 5.0 5.1 5.2 (丹麥文)Lundberg, Knud. Dansk Fodbold. 1. Fra Breslau til Bronceholdet. Copenhagen: Rhodos. 1986: 20–23. ISBN 87-7245-132-7.
- ^ (丹麥文)Lybech, Arne; John Laden Jensen. Fra marken til Parken. Hjørring: Lindtofte Forlag. 2005: 16. ISBN 87-989914-7-7.
- ^ (丹麥文)Lundberg, Knud. Dansk Fodbold. 1. Fra Breslau til Bronceholdet. Copenhagen: Rhodos. 1986: 25, 28–29. ISBN 87-7245-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