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豐閘
39°54′13″N 116°27′49″E / 39.903666°N 116.463558°E
大運河 | |
---|---|
慶豐閘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北京市朝陽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春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 |
編號 | 7-1973-3-009 |
認定時間 | 2013年 |
慶豐閘,位於北京市朝陽區雙井街道,是通惠河上的一座水閘。[1][2]2013年,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的子項[3]。
簡介
慶豐閘位於東便門以東2.7公里的通惠河上。1292年,元朝都水監郭守敬主持開鑿通惠河時所建。初名籍東閘,俗稱二閘(因在上游廣源閘之下),起初為上下兩座木閘。元貞元年(1295年)更名為慶豐閘。至順元年(1330年)因歲久木朽,改建為石閘,閘基長12丈(36.39米),金門(閘室)寬2丈2尺(6.6米)。明朝嘉靖吳仲重修通惠河時,下閘廢棄。所以現在的慶豐閘是元朝的慶豐上閘。[4][5]
明代吳仲撰《通惠河志》中的「通惠河圖」(中國古代地圖的方位習慣與現在相反,為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
明朝嘉靖六年(1527年),巡倉御史吳仲力排眾議,奏請修浚通惠河,獲嘉靖帝批准。嘉靖七年(1528年),由吳仲親自設計指揮,當年春季開工並於同年六月完成了通惠河修浚工程。[6]經過此次修浚,在東便門至北運河段的通惠河上改建成五座船閘,即頭閘大通閘、二閘慶豐閘、三閘平津上閘(高碑店閘)、四閘平津下閘(花園閘)、五閘普濟閘。通常人們僅稱前三閘為一閘、二閘、三閘,不稱四閘和五閘。通惠河通過這五座船閘,提升航道水位,解決漕船逆行入北京城的困難。[2]
從平津閘(高碑店閘)向西十五里便是慶豐閘。慶豐閘是從東便門到通州的通惠河上的二閘,素來以風景優美而著稱。清朝曹雪芹喜愛慶豐閘的水色風景,曾多次來慶豐閘遊玩,並在慶豐閘畔的酒樓飲酒作詩。曹雪芹逝世後,其好友敦敏來到慶豐閘,寫下《河干集飲題壁兼吊雪芹》詩:「花明兩岸柳霏微,到眼風光春欲歸。逝水不留詩客杳,登樓空憶酒徒非。河干萬木飄殘雪,村落千家帶遠暉。憑弔無端頻悵望,寒林蕭寺暮鴉飛。」中華民國時期,文人雅士們來到慶豐閘遊玩,將此處比作北方的秦淮河。在中華民國時期慶豐閘的老照片上,慶豐閘的清雅勝於秦淮河。[2]
慶豐閘原來有十三塊閘板,後來僅存一塊閘板,年久卻不朽,當地人稱「萬年青」。閘口石砌基址呈燕尾八字形,閘口兩岸是碼頭,其中北岸是雜貨碼頭,南岸是皇糧碼頭。閘口以西的通惠河沿岸是往來船隻停泊之所。北岸原來有一座龍王廟,廟前舞獅子、放河燈時非常熱鬧。[2]
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通惠河因水源缺乏而停止漕運,沿線各閘廢棄。[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多次整修通惠河。[4]1992年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通惠河整治工程指揮部,再次整治通惠河,要求「要以水為中心進行綜合整治」,以便於洩洪、改善水質。此次通惠河整治工程中,開展了「慶豐閘遺址保護工程」,由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進行工程設計,對慶豐閘的文物進行了保護。慶豐閘遺址保護工程於1995年3月落成,該工程的主要內容有:[5]
- (一)保護慶豐古閘舊貌:原慶豐閘口門(金門)寬6.6米,但在通惠河整治工程中,通惠河河道拓寬至40米。為保留原閘舊貌,在河底原閘位處,將原閘形狀及材料固定在低於河底0.2米處。水清時,從岸邊和新建的慶豐橋上可以看見水中的慶豐古閘。[5]
- (二)閘身保護:在通惠河整治工程中,設計邊牆為混凝土結構。為保護水上部分閘邊牆舊貌,沿著閘基邊牆,採用原閘牆花崗條石,儘量按原樣恢復,長度仍為原長度36.39米。[5]
- (三)恢復邊牆上的龍馬石壁雕:原閘左右岸邊牆上鑲嵌有一塊長3.5米,寬0.6米,厚0.4米用青石雕成的巨龍(青龍)和四匹飛奔的駿馬(泗馬),相傳是「龍馬負圖」的神話故事,即「河出圖洛出書」。施工中將原龍馬石壁雕移走保存,將仿製的壁雕放在原位置。[5]
- (四)恢復上下游石雕鎮水獸:原閘邊牆上下游,左右兩岸安放4隻石雕鎮水獸。每隻獸梗頸扭頭,披鱗帶角,長尾回蜷,怒視河水。施工中將原鎮水獸移走保存,將仿製的鎮水獸放在原位置。[5]
- (五)複製《二閘修契》壁畫:在慶豐閘左側位置,河北岸的巡河路擋牆上,建成一座墨玉石刻藝術壁畫,長27米,高3米。壁畫頂上是漢白玉石雕屋脊,屋脊兩端有石雕鴟吻。壁畫刻在墨玉石板上,用四川紅天然大理石鑲邊。壁畫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慶豐閘遺址」題字(由原水利部部長張含英題寫);第二部分是《鴻雪因緣圖》一書中清朝官員穆見亭畫的《二閘修禊》圖,描繪了清朝河道總督麟慶在1820年春(農曆三月初三日)邀請16位友人來二閘(慶豐閘)祭禮、乘船、流杯飲酒、吟詩作畫春禊的場面;第三部分羅列了從1292年郭守敬主持建通惠河起,明清時期修建慶豐閘的歷史,包括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吳仲修浚通惠河,嘉靖帝乘船視察通惠河;同年秋,曾陪嘉靖帝視察通惠河的大臣張璁、楊一清、翟鑾再度遊覽通惠河並作《侍上泛通惠河同官聯句》:[5][7]
落日秋風好放舟,已過三閘順安流。(張璁)
恩沾賜宴流瓊漿,老愧忘機問白鷗。(楊一清)
運餉繇來歸水國,上游從此重神州。(翟鑾)
觀風不是躭盤樂,莫訝今年兩度游。(張璁)
- (六)慶豐閘遺址碑:在壁畫西側,立有一通慶豐閘遺址碑。高4米,寬1.6米,厚0.4米,大青石制,螭首(四龍戲水)方須彌座,碑額陽面篆書「慶豐閘遺址碑」,碑身陽面刻有《慶豐閘遺址碑記》,記載通惠河整治工程、慶豐閘遺址保護工程建成的歷史。碑文為原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段天順撰文:[2]
慶豐閘遺址碑記:
慶豐閘,初名籍東閘,俗稱二閘。公元1392年(元至元29年)都水監郭守敬主持開鑿通惠河時所建。初為上下兩座木閘,後於公元1330年(元至順元年)改建石閘。閘基長120尺,金寬22尺,並易名慶豐。明嘉靖中吳仲重修通惠河時,下閘廢棄。僅存慶豐閘遺蹟當時元代慶豐上閘。通惠河系京杭運河首段,慶豐閘仍是通惠河上的重要通航船閘,以時畜泄,因水轉漕,舳艫相銜,功莫大焉。又以地處近郊,碧波清流,風光秀麗,明清以來皆為市民遊憩勝地,素有燕京秦淮河之美譽。歲月流逝,原閘廢棄,遺址尚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人民政府多次整修通惠河。自1992年底再次興工,拓寬河道,以利洩洪,改善水質,復現清波。為保存文物,光耀先祖賢,遂將原閘石雕易地保存,閘底略有降低,並仿元制重石獸,修建虹橋,爰於原址立碑為記。
北京水利協會水利史研究會 段天順 謹識
北京市通惠河整治工程指揮部 立
一九九五年三月
1992年至1995年,在通惠河整治工程中開展「慶豐閘遺址保護工程」的同時,在慶豐閘原址下游(即慶豐閘原址東側)不遠處新建漢白玉拱橋一座,名「慶豐橋」(張含英題寫橋名),供行人過河使用。高7.8米,長38米,寬4.4米。該橋的拱形結構、欄杆、板柱均采元代建築式樣。上述「慶豐閘遺址保護工程」各項內容均位於慶豐橋西側。[2]
2009年,慶豐閘舊址以南的通惠河南岸建成慶豐公園並對外開放。從國貿橋向南,便可到達通惠河畔的慶豐公園。通惠河北岸是北京CBD,高樓林立。通惠河在慶豐閘處,兩岸原來都是街巷與村落,為配合北京CBD的建設,將街巷和村落拆遷,南岸闢為慶豐公園。[2]從2009年8月拆遷慶豐小區起,僅用1個月,便於2009年9月28日建成了慶豐公園。該公園因慶豐閘而得名。慶豐公園位於通惠河南岸,橫跨北京東三環,南鄰北京鐵路機務段,北隔通惠河與建外SOHO、中國一航、北京電視台新址遙對。慶豐公園自東至西長1700米,占地面積26.7公頃。[1]
2013年,慶豐閘作為大運河北京段的一部分,被併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的細項。[8][3]
參考文獻
- ^ 1.0 1.1 北京庆丰公园欣赏,中国风景园林网,2011-12-27. [2013-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0).
- ^ 2.0 2.1 2.2 2.3 2.4 2.5 2.6 桥闸层层入帝京锦绣画卷满惠通,北青网,2012-02-15. [2013-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7).
- ^ 3.0 3.1 記者:王佳琳. 魯婧、赫英海 , 編. 北京28处古迹“晋升”全国文保单位. 人民網,來源:新京報. 2023-06-05 [2024-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6) (簡體中文).
區級文保單位高粱閘、無文物身份的什剎海和玉河故道,此次沾了大運河申遺的光,都將擁有一張國家級文保單位的「護身符」[……]昌平區白浮泉遺址、海淀區廣源閘、西城區萬寧橋等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繕和加固。第七批國家級文保單位的公布,繼續將大運河北京段的一些重要點段,如高粱閘、什剎海、玉河故道、慶豐閘等區級或未列為文物的地區,圈入到保護範圍[……]
- ^ 4.0 4.1 “京畿秦淮”庆丰公园. 新華網. 2012-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6).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王世寬,通惠河慶豐閘的發掘及保護,北京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20周年紀念會暨水文化學術研討會,2007年,第32-34頁
- ^ 胡吉勛,通惠河的修浚及爭議——兼論明代朝廷決策中的利益權衡,古代文明2015(2):74-80
- ^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八十九《郊垧東二》記載:「原:嘉靖丁亥,御史吳仲請修通惠河,三月告成功,上登舟觀之,大學士張璁等聨句以聞,上喜,給光祿饌,又分御膳賜焉。(《帝京景物略》)」
- ^ 我区新增十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概况,北京西城报,2013-07-05. [2013-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