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翽[1](1881年2月5日—1958年7月29日),字翔初,原籍河南沁陽縣,寄籍陝西咸寧縣。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軍事及政治人物。

張鳯翽
出生(1881-02-05)1881年2月5日
 大清陝西省咸寧縣
逝世1958年7月29日(1958歲—07—29)(77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陜西省西安市

生平

張鳳翽祖籍河南省沁陽縣。光緒七年正月初七(1881年2月5日)出生於陝西咸寧(今西安)。19歲考中秀才,名列咸寧縣同榜第一。1902年張鳳翽考入陝西陸軍武備學堂。1904年秋公派日本留學,先入東京振武學校,1906年升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騎兵科,1908年畢業。在日本期間,張鳳翽曾一度加入中國同盟會,後來燒毀了會員証,保持了保守的政治姿態。

1909年張鳳翽歸國。1910年春,任陝西新軍督練公所委員、同年冬升陝西新軍第三十九混成協旅司令部參軍官,隨後改任參謀兼二標一營管帶。1911年10月20日,張鳳翽被陝西同盟會會員井勿幕等人推舉為起義總指揮。10月22日起義,革命軍攻佔西安滿城守將文瑞投井自盡。起義軍模仿湖北義軍「浙鄂豫復漢軍」自稱「秦隴復漢軍」,張鳳翽被推舉為大統領。12月9日,張鳳翽任中華民國秦軍政府大都督。1912年8月改頭銜為陝西都督,兼民政長。

此後張鳳翽積極支持袁世凱,在二次革命中鎮壓了革命派。1914年(民國3年),白朗率軍進攻陝西省,袁世凱以此為口實,令其心腹陸建章率軍以追討白朗的名義進入陝西省。張鳳翽的都督之位被陸奪取。1914年7月,張鳳翽被袁世凱免去陝西的職務,赴京。後被封為揚威將軍,任國會參議院議員。後來他曾幾度試圖重新回陝西掌權,皆未果。1925年2月任段祺瑞政府善後會議會員代表。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7月8日張鳳翽從北京乘飛機回西安。抗日戰爭期間,他曾任陝西省臨時參議會議員。1940年12月至1945年4月任第二、三、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張鳳翽拒絕去台灣,而是留在了中國大陸。此後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行政委員會委員、陝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職務。

1958年7月29日,張鳳翽病逝於西安,享年78歲(満77歳)。被安葬於西安烈士陵園

注釋

  1. ^ 翽的漢語詞典解釋:翽翽(huì huì),1.鳥飛聲。 2.多;眾多。(1).鳥飛聲。《詩·大雅·卷阿》:「鳳凰于飛,翽翽其羽。」 鄭玄箋:「翽翽,羽聲也。」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中國北京政府
前任:
(創設)
陝西都督
1911年11月 - 1914年6月
繼任:
陸建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