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奉國(740年—822年4月6日),原名張子良鄧州向城縣人,唐朝武官。

元和二年(807年)十月,鎮海軍節度使李錡謀反,殺留後王澹。李錡宣州富饒,派四院隨身兵馬使張子良、李奉仙、田少卿領兵三千攻打宣州、歙州池州。三人知道李錡要失敗,便與李錡的外甥牙將裴行立共同策劃討伐李錡。張子良在準備出發時,當晚把將士們召集起來,對他們說:「李僕射謀反叛逆,官軍已經從各地匯集起來,常州和湖州的李深與趙惟忠接連敗死,李僕射的形勢已經窘迫。何不效力朝廷,轉禍為福!」部眾都很高興,三位將領回軍直奔鎮海軍城。裴行立點著火,擂鼓吶喊,在城內響應,領兵攻打軍府牙門。李錡得知張子良等人起兵,大怒,光腳逃走。李錡被隨從們捉住,裹著帳幕,將他用繩索縋到城下,給他帶上枷鎖,送往京城。十月十九日,鎮海軍將本軍發生的事情上奏朝廷聞知。十一月初一,李錡被押送到長安,唐憲宗親臨興安門,當面責問他。李錡回答說:「我起先並沒有造反,是張子良等人教我這樣做的。」憲宗說:「你身為主帥,既然張子良等人策劃造反,你為什麼不將他們殺了,然後再入京朝見?」李錡無法回答,於是將他和兒子李師回一併腰斬。張奉國早年平定徐州,這是轉任金吾將軍。白居易上言:「應該進升張奉國,以表彰天下忠臣之心。」十一月初三,以張子良為檢校工部尚書左金吾衛將軍,封南陽郡王,賜名奉國;田少卿檢校左散騎常侍、左羽林將軍,代國公;李奉仙檢校右常侍、右羽林將軍,邠國公;裴行立為泌州刺史,贈王澹給事中。張奉國轉任檢校刑部尚書振武、麟、勝等州節度營田觀察處置等使

唐憲宗平淮西吳元濟,功臣李光顏等來朝,想要開內宴,下詔六軍使修麟德殿之東廊。軍使張奉國以公費不足,出私財以助用,便稟告宰相。裴度從容啟奏:「陛下營造,有將作監等司局,豈可讓功臣破產營繕?」唐憲宗生氣張奉國洩漏財政機密,元和十三年(818年)二月十三日,憲宗令張奉國致仕,任命他為鴻臚卿二月十八日,任命李文悅為右武衛大將軍,充任威遠營使。疏浚龍首池、興建承暉殿,土木工程逐漸興起。之前,由宦官擔任六軍辟仗使,猶如節度使的監軍使,不發印信。張奉國獲罪後,才頒賜印信。四月十五日,內廷拿出廢置印符兩方,賜給了左、右三軍辟仗使。辟仗使可舉發懲處軍政過失,事務可以直接奏報皇帝。長慶二年三月十一壬寅,左驍衛上將軍張奉國去世,年八十三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