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鼓樓

38°56′13″N 100°27′20″E / 38.93694°N 100.45556°E / 38.93694; 100.45556

張掖鼓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甘肅省張掖市
分類古建築
時代明至清
編號第六批第799項
認定時間2006年5月25日

張掖鼓樓,又名靖遠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市中心。該鼓樓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清朝順治年間時曾被燒毀,後於康熙年間重建。該鼓樓高28米,分為樓台和樓閣兩部分組成,樓台下有門洞可供穿行,樓台上還有一口唐代的銅鐘。2006年,張掖鼓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張掖鼓樓,又名靖遠樓、鎮遠樓、張掖鐘鼓樓,始建於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負責興建的官員為都御史才寬清朝順治五年(1648年),米喇印率軍起義時曾燒毀該樓。康熙七年(1668年)時,張掖鼓樓被甘肅提督張勇主持重建[1]。此後在康熙、乾隆、光緒年間,張掖鼓樓都曾被維修[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張掖鐘樓已經成為甘肅省境內最大的鐘樓[3]:716

結構

 
張掖鼓樓的文物保護碑

張掖鼓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市中心,由樓台和樓閣兩部分組成,總高28米。其中樓台邊長32米,高9米,全用青磚包砌,基部襯砌石條,為上大下小的四方台型,台頂邊緣部分砌有1米高的女牆。下部四面中軸線開券形門洞口,寬4米,高5米,門洞平面呈十字型,下方可供穿行。門洞頂部砌5層磚券,上面嵌刻磚匾額,其中東側匾額寫有「旭升」,西側寫有「賈城」,南側寫有「迎薰」,北側寫有「鎮遠」。樓閣分為上下兩層,重檐四面坡,攢尖頂,樓頂覆蓋青筒瓦,飾琉璃吻獸。其中第一層的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方向下各懸掛有一塊匾額,東側為「金城春雨」,西側為「玉關曉月」,南側為「祁連晴雪」,北側為「居延古牧」。第二層的重檐下方也在四個方向上各掛有一塊牌匾,東側為「九重在望」,西側為「萬國咸賓」,南側為「聲教四達」,北側為「湖光一覽」。二層北側還保留有一塊光緒二十四年(1899年)所立的《重修甘州吊橋及鎮遠樓記》石碑一塊。鼓樓東南角有唐鍾一口,是用銅為主的合金鑄成,鐘的外壁略呈黃色,黃中帶鐵青。鍾高1.3米,紐高15厘米,孔徑10厘米,唇高9厘米,口徑1.15米;略呈喇叭形,口沿為六耳,口耳較直,重約600公斤。鐘身3層,外表鑄有圖案,每層6格,上層中有3格為飛天,中層中有3格是朱雀、玄武,下層中有3格是青龍白虎。[2][3]:716[4]

保護

張掖鐘鼓樓曾被甘肅省人民委員會以「張掖鐘鼓樓及唐鍾」與其樓台上的唐鍾一併列入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4],並於1981年由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張掖鼓樓重新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1988年,張掖鼓樓被進行全面加固維修和彩繪,這次維修將鼓樓修復至接近初建的形制[3]:716。2006年5月25日,張掖鼓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7]。2011年,甘州區文物局委託省文保所編制了《張掖鼓樓保護修繕工程設計方案》,獲得下撥資金160萬元。2013年維修工作正式開始,工程中對下部樓台台明、台階踏步、拱劵磚作,上部柱子、梁架、屋面、木基礎等部分實施修繕,當年12月時維修工程已基本完工[8]

參考文獻

  1. ^ 历史的见证——钟鼓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 2004-08-23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4) (中文(中國大陸)). 
  2. ^ 2.0 2.1 彭以棟. 甘州镇远楼. 絲綢之路. 2002-09: 45. 
  3. ^ 3.0 3.1 3.2 甘肅省張掖市志編修委員會編纂. 张掖市志. 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5-11-01: 1064. ISBN 7-226-01466-1. 
  4. ^ 4.0 4.1 张掖钟鼓楼及唐钟. 甘肅省文物局入口網站. 2013-02-22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1) (中文(中國大陸)). 
  5. ^ 甘肅省人民政府.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重新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報. 1981-09-10. 
  6. ^ 张掖新增5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新浪新聞. 2006-06-19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1) (中文(中國大陸)). 
  7. ^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 2006-06-19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中文(中國大陸)). 
  8. ^ 陈克恭黄泽元调研张掖鼓楼修缮和古民居保护工作. 張掖市政府網站. 2013-12-16 [2015-02-09] (中文(中國大陸)). [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