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蘇聯國家

後蘇聯國家俄語:Постсоветское пространство),也可以稱為前蘇聯國家[1],是指1991年12月蘇聯解體之後出現的15個新的獨立國家。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首先宣布脫離蘇聯獨立。之後在1991年8月,同為波羅的海國家的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也宣布獨立,並在1991年9月6日獲得蘇聯國務委員會承認以後加入聯合國[2][3]。波羅的海三國在二戰之前本來就是獨立國家,1944年被蘇聯併吞。波羅的海三國獨立之後,其他12個國家也相繼獨立,這些國家大多加入了獨立國家國協。而波羅的海三國從未加入獨立國家國協,一開始就以加入歐洲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目標。

圖中數字代表的後蘇聯國家:

國家列表

 
國家分組:
  東歐
  中亞

後蘇聯國家通常分為以下五組。 國家屬於一個或另一集團的原則是基於地理和文化因素以及與俄羅斯的關係歷史。

聯合國會員國

順序 名稱 政治體制 國旗 國徽 現任領導人 地圖 前蘇聯加盟共和國 法定貨幣
1 俄羅斯聯邦 半總統制     弗拉基米爾·普京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俄羅斯盧布
2 烏克蘭 半總統制     弗拉基米爾·澤倫斯基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烏克蘭格里夫納
3 白俄羅斯共和國 總統制     亞歷山大·盧卡申科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白俄羅斯盧布
4 哈薩克共和國 總統制     卡西姆若馬爾特·托卡耶夫  

 

  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哈薩克堅戈
5 吉爾吉斯共和國 總統制     薩德爾·扎帕羅夫  

 

  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吉爾吉斯索姆
5 塔吉克共和國 總統制     埃莫馬利·拉赫蒙  

 

  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塔吉克索莫尼
7 烏茲別克共和國 總統制     肖開提·米爾則亞耶夫  

 

  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烏茲別克索姆
8 土庫曼共和國 總統制     謝爾達爾·別迪穆罕默多夫  

 

  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土庫曼馬納特
9 亞美尼亞共和國 議會制     阿爾緬·薩爾基相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亞美尼亞德拉姆
10 亞塞拜然共和國 半總統制     伊利哈姆·阿利耶夫  

 

  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亞塞拜然馬納特
11 喬治亞 議會制     伊拉克利·加里巴什維利  

 

  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喬治亞拉里
12 愛沙尼亞共和國 議會制     卡婭·卡拉斯  

 

  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歐元
13 拉脫維亞共和國 議會制     馬里斯·古金斯基  

 

  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歐元
14 立陶宛共和國 議會制     薩烏留斯·思科威爾內里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歐元
15 摩爾多瓦共和國 議會制     瑪雅·桑杜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摩爾多瓦列伊

非聯合國會員國

順序 正式名稱 簡稱 政治體制 國旗 國徽 現任領導人 地圖 爭議國家 法定貨幣
1 阿布哈茲共和國   阿布哈茲 總統制     勞爾·哈吉姆巴     喬治亞 阿布哈茲阿沙
2 南奧塞提亞共和國   南奧塞提亞 半總統制     阿納托利·比比洛夫     喬治亞 俄羅斯盧布
3 聶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   聶斯特河沿岸 半總統制     瓦迪姆·克拉斯諾謝利斯基     摩爾多瓦 聶斯特河沿岸盧布

已不復存在的非聯合國會員國

順序 名稱 隸屬所屬蘇聯加盟共和國 隸屬所屬主權國家 政治體制 時任領導人 國旗 國徽 地圖 法定貨幣
1   聶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聶斯特河沿岸 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伊戈爾·斯米爾諾夫(首任)
伊戈爾·斯米爾諾夫(末任)
      蘇聯盧布
2   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俄羅斯

  車臣共和國

政教合一 焦哈爾·杜達耶夫(首任)
多卡·烏馬羅夫(末任)
      俄羅斯盧布
3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俄羅斯

  克里米亞共和國

議會共和制 尼古拉·瓦西羅維奇·巴羅夫(首任)
沃洛·安德里耶維奇·康斯坦丁諾夫(末任)
      俄羅斯盧布
4   加告茲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摩爾多瓦 共和制 彼得魯·帕薩利英語Petru Pasalî(首任)
米海爾·肯迪格英語Mihail Kendighelean
安娜·哈拉門科英語Ana Harlamenco(末任)
    摩爾多瓦列伊
5   新俄羅斯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

  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

邦聯臨時政府 亞歷山大·扎哈爾琴科(首任,頓涅茨克)
伊戈爾·普羅特尼茨基(末任,盧甘斯克)
      俄羅斯盧布
6   阿爾察赫共和國   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亞塞拜然 單一制總統制共和國 羅伯特·科恰良(首任)
薩姆韋爾·沙赫拉馬尼揚(末任)
      亞美尼亞德拉姆

經濟發展

從蘇聯獨立後初期,各國都經歷了一定的下降,但之後分化明顯,波羅的海國家和亞塞拜然、哈薩克等國發展良好,而烏克蘭、摩爾多瓦等國則繼續下降,下表列出各國與蘇聯時期經濟比較數據。

1991-2015年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變化[4]

國家 1991* 1996 2001 2006 2011 2015 回升
年**
東歐
俄羅斯 100 63.1 74.5 103.3 118.3 119.8 1997
烏克蘭 100 47.2 51.8 73.7 75.9 63.4 2000
白俄羅斯 100 67.9 94.0 141.5 192.5 193.9 1996
摩爾多瓦 100 45.2 45.0 62.5 74.5 83.2 1997
波羅的海
愛沙尼亞 100 ? ? ? ? ? ?
拉脫維亞 100 67.8 92.9 143.1 130.1 145.8 1993
立陶宛 100 64.6 81.5 119.8 123.9 139.6 1995
中亞
哈薩克 100 69.3 88.5 141.4 185.7 219.0 1996
吉爾吉斯 100 58.9 76.1 89.6 114.4 133.9 1996
塔吉克 100 34.1 45.2 56.0 98.1 124.5 1997
土庫曼 100 68.4 107.7 215.5 351.8 515.5 1998
烏茲別克 100 82.9 102.6 137.5 208.4 281.2 1996
外高加索
亞美尼亞 100 63.3 84.2 154.7 172.5 202.6 1994
亞塞拜然 100 42.7 65.2 150.2 241.1 276.5 1996
喬治亞 100 39.8 49.8 74.1 93.2 109.3 1995

*大多數蘇維埃共和國的經濟在1989-1990年開始下降,因此1991年的指數與改革前的最高水平不符。

**GDP下降轉為GDP增長的年份。

發展進展

2021年人類發展指數得分排名的後蘇聯國家如下:[5]

 

非常高的人類發展水平:

高度人類發展水平:

中度人類發展水平:

各國關係

 
  獨立國協成員國
  歐盟成員國及北約成員國
  其他歐盟及北約成員國

蘇聯解體後,該地區出現了一些國際組織和聯合體。波羅的海國家沒有加入這些後蘇聯組織中的任何一個,它們的路線最初就是明確地融入西方世界(包括加入歐盟和北約)。還有一些國際組織,這些組織全部或大部分由後蘇聯國家組成。

 
後蘇聯地區的國家間組織關係

獨立國家國協(СНГ)是後蘇聯地區最大的國家間組織,旨在發展政治,經濟,人道主義,文化和其他領域的合作。它曾經包括除波羅的海國家以外的所有蘇聯前共和國。土庫曼是獨立國協的「准成員」,喬治亞在南奧塞提亞戰爭後宣布退出獨立國協,於2009年8月18日起不再是獨立國協成員,烏克蘭在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也宣布退出。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ОДКБ)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亞美尼亞。組織的主要任務是協調和團結各成員國共同防禦,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的非法販運。

亞塞拜然與喬治亞在1999年4月2日退出,烏茲別克在2012年12月19日退出。

1994年,獨立國協國家同意建立自由貿易區,但未簽署任何協議。2011年10月19日,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摩爾多瓦,俄羅斯,塔吉克和烏克蘭簽署了獨立國協自由貿易協定。烏茲別克於2013年加入自由貿易區。

歐亞經濟聯盟(Евразийское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Сообщество)前身是歐亞經濟共同體,於2015年成立,旨在實現統一經濟空間的基礎上,實行統一的宏觀經濟政策。目前成員國包括:俄羅斯、哈薩克、白俄羅斯、吉爾吉斯和亞美尼亞。

古阿姆民主和經濟發展組織(ГУАМ)自烏茲別克退出後,目前包括四個成員:喬治亞,烏克蘭,亞塞拜然和摩爾多瓦。該組織被許多人視為旨在對抗俄羅斯在該地區的統治地位的組織。成員國不包括在前蘇聯領土上建立的任何其他組織(獨立國協除外)。

 
  民主選擇共同體
  經濟合作組織

其他組織

此外,一些國家還參加了上海合作組織(俄羅斯和中亞四國)、經濟合作組織(中亞各國)、民主選擇共同體(烏克蘭、喬治亞及波羅的海國家)等區域政府間組織。而幾個從原蘇聯範圍內獨立而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則組建了國家民主與權利共同體(Сообщество за демократию и права народов)。

相關衝突

後蘇聯國家間因民族矛盾和域外大國影響出現一系列衝突,一些演變為戰爭。俄羅斯支持的阿布哈茲與南奧塞提亞謀求從喬治亞獨立並爆發「俄格戰爭」,喬治亞先小勝後大敗,最終完成了「事實上」的獨立,且均有俄羅斯軍隊駐紮。亞美尼亞因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與亞塞拜然長期衝突。烏克蘭與親俄勢力在頓巴斯地區爆發戰爭。此外還有摩爾多瓦的聶斯特河沿岸問題和中亞費爾干納地區的邊界糾紛,困擾後蘇聯國家。[6]

參考文獻

  1. ^ Managing Conflict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Russian and American Perspectives. harvard.edu. 30 October 1997 [2 Decem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2. ^ Van Elsuwege, Peter. From Soviet Republics to Eu Member States: A Legal and Pol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Baltic States' Accession to the EU. Studies in EU External Relations 1. BRILL. 2008: xxii. ISBN 9789004169456. 
  3. ^ Smith, David James. Estonia. Routledge. 2001: 20. ISBN 0-415-26728-5. 
  4. ^ GDP growth (annual %). worldbank.org. [2015-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31). 
  5.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21-22: Uncertain Times, Unsettled Lives: Shaping our Future in a Transforming World (PDF). Hdr.undp.org.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5 September 2022]. 
  6. ^ “解体后遗症”:盘点前苏联地区的“溃疡面”. 新華網. 國防科技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 [2020-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