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福音派教會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2年8月17日) |
德國福音派教會(德語:Deutsche Evangelische Kirche)是1933年至1945年間的德國教會,是之前德國福音派教會聯合會的繼承者。
德意志基督徒,一個反猶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壓力團體和教會團體(Kirchenpartei),在福音派教會的董事會中獲得了大量的權力,以至於能夠在1933年的教會選舉中將路德維希·穆勒任命為帝國主教(Reichsbischof)。德國福音派教會聯合會隨後更名為德國福音派教會。1934年,德國福音派教會遭受了爭議和內部鬥爭,導致成員教會要麼分離,要麼重組為由德國基督徒領導的教區,成為一個與整個納粹德國的納粹意識形態兼容的單一、統一的帝國教會。
1935年,在爭議和教會鬥爭之後,教會事務部罷免了路德維希·穆勒並設立了一個由威廉·佐爾納(Wilhelm Zoellner)領導的委員會來領導聯邦。結果,隨著一些離開的成員教會重新加入,德國福音派教會重新獲得了部分支持。1936年,佐爾納委員會譴責德意志基督徒,並越來越傾向於認信教會及其立場。1937年,納粹取消了佐爾納委員會,並重新將德國基督徒重新置於領導地位。1937-1945年,德國福音派教會由德國基督徒和事工控制。它不再被視為阿道夫·希特勒的教會鬥爭(Kirchenkampf)的主題。1945年戰爭結束後正式解散。1948年由德國的福音派教會繼承。